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洋村
释义
1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

凤洋村位于澄江街道中西部,东邻仪江、焦坑两村,南靠省级风景名胜区——松岩山,西连山头舟村,北傍黄岩母亲河——永宁江,区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91户,共有人口1574人。2007年,全村总收入142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544元。村内现建有中国柑桔观光园,主要特产是黄岩蜜橘——本地早,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全村1300米长的村庄主干道路全部硬化,并建设了2700米连接住户次干道路;村内主干道路全部安装了路灯;自来水、照明用电、有线电视、广播入户率100%;建起了村图书室、阅览室、电视室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进行卫生改厕,基本消灭了露天粪坑,并实行每天8小时的动态保洁。业已形成了家家户户住新房、道路纵横交错、环境整洁美观、景色美观怡人、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新局面。

近年来,凤洋村以游园区、赏桔花、采桔子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已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次。农家乐旅游使凤洋柑橘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中国柑橘博览园区是著名的黄岩蜜橘主产区之一。园区总面积5000多亩,首期投资达300万元,已建成入口广场、咏橘碑林、橘林观光道、仿古木桥、品种园、精品基地、大型橘神雕塑等景观设施。投资2000多万的二期工程-中国柑橘博物馆,即将竣工,现已开展展品征集工作,将于11月开馆。园区内增设了休闲凳椅、厕所等基础设施,仿古木桥、大型橘神雕塑全部修缮一新。

澄江茭白、红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澄江企业生产的工艺品享誉世界,深受游客的喜爱和好评,但目前存在包装、储存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引导规范销售,加强品牌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并为经营户搭建销售平台,使旅游特色产品为新农村建设争光添彩。

2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英川镇凤洋村

凤洋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县城西南38公里,属英川镇(原为隆川公社),离隆川4公里。村辖6个自然村,212户,941人,汉族。耕地面积383亩;林地面积9609亩。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产松树、杉树、杂木、茶叶、黑木耳等。该村在上世纪70年代时,曾经是名闻云和县三个洋(赤石麻洋村、东坑深洋村、隆川凤洋村)之一,在文艺宣传、农业生产、集体经济、开田造地等方面都是出名的。随着现阶段农村城镇化发展,大批人员外出,都向外部发展。

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1万元,人均纯收入1730元。

3 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

行政隶属与位置:凤洋,解放前又称“凤翔岗”因要落位于凤翔山而得名,清朝康熙年间由坂中乡大林村,钟氏迁入芹菜洋,再移迁于此,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困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35年(1946年)属穆阳镇凤曹保今属康厝畲族乡东北5公里,海拔225米,村落在秀丽的提刀山小盆地,坐北向南。

村落与居民:全村有319户,1300多人,下辖有牛石坂、太阳山、半岭、大枝林、小枝林、占洋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1250亩,村落面积3.8平方公里。

村风村貌:1955年,成立了闽东最早的第一个畲族公办文化站,负责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凤洋村与其他畲族村庄一样,历来素有对唱畲族歌言、习俗流传至今,以八十年代起曾经组织举办过6次大型赛歌会。1997年被福安市命名的“畲族艺术之乡”;2006年11月被宁德人民政府命名为“畲族文化重点村”。

全村被录取:10个中专生、40个大专生、大学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1人,自以解放至今本村村民,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历史人文:1929年,中共福安县委负责人,叶飞、马立峰等人在凤洋村一带活动,并派郭贵兴帮助革命积极分子,钟何氽开展革命,并于1929年9月凤洋建立了党支部,成为闽东畲族第一个党支部1931年钟阿氽由詹如柏、郭怀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闽东第一代中共党员,钟阿氽曾担任安德县委宣传委员,闽东苏维埃政府,下面区安德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曾立凤洋村,凤洋人民在革命年代为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解放后被评为老区基点村,今已硬化公路通车。

建筑景观:凤洋村现有清代古民居20余座,其中一座民居,由单根柱支撑(俗称孩儿撑伞)正列为保护范围,并建有钟氏宗祠2座,和清代道光9年修建林公宫2座。

特产经济:凤洋村自60年代起,就已组织群众搞建筑业,现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士,其中工程师、设计师达20多人,成为福发西部有名的建筑业之村。

4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凤洋村

凤洋村位于新区中心片区北部,距北仑中心区1.2公里。东临向家村,南依恒山西路,西靠松花江路,北至明州路,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5.87公顷。新村在册户数为800户,村总人口2323人,其中党员60名。自1999年大规模拆迁开始,该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逐渐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和现代化市民转变。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村级经济逐年发展,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了,生活环境则在村领导的带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逐步的改善。并先后获得“区级五好行政村党组织”、“市级文明村”、“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1999年以前,村主要道路都以机耕路为主,绿化面积倒是挺大,但都以村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蔬菜为主,少有几户家里栽种几枝像样的花木。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或是自主处理,生活垃圾随处堆放,露天敞开式粪坑没有任何遮盖,夏天一到,粪坑周围臭味,蚊蝇成群,因此村民生活中少不了灭“四害”。这些村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眼看村民生活日渐红火,生活环境也是时候改善了。

改善生活环境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创建之初,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存有认识不到位,畏难情绪严重的现象。为此,村两委会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街道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政策精神,主动组织人员到外地先进村参观学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卫生与村民自身的切身利害关系: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件荫及子孙的大好事。村两委会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对如何整治村环境卫生进行商讨,达成共识,逐年实施。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卫生的建议得到村民的支持后,村以拆迁征地为契机,按规划进行大规模的村落重建,先后分成几个安置小区,基本上完成了全村移民。利用三产用房和工业厂房发展村级经济,使整治工作在经济上得到保障,首次投入700余万元进行整治工作。实现道路硬化,村内主道和安置小区内道路全部浇筑水泥,使村道路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现该村道路硬化面积达40000平方左右,硬化率达100%,公路在四级以上。小区内安装路灯260余盏,村内设立公厕二座,并按规定设置了消防栓。全村自来水、电力、固定电话、燃气、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村设置公共垃圾箱几十个,专门聘请保洁队伍定期清除垃圾。同时将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排放系统,村工业厂房则在大港工业区内远离居民区,并将污水全部接入岩东污水厂市政管网。至此,村的生活环境已向“三化”标准迈进。

2005年,村两委会投资35万对原来的村学前班教室进行装潢,改建成综合性村办公楼,对河道进行剥岸砌石,小区实行绿化改造,建小区小花园和绿化带。路边以挺拨的樟树为主,园内以常绿权木为辅,加之岸边倒垂杨柳,四季花卉争艳,小区一片生机盎然。现该村的绿化面积达到30000多平方,并常年落实一人对小区绿化进行管理、修剪和补种,使用河水浇灌绿化地做到资源合理利用。不仅如此,该村还再次投资对河道沿岸进行护栏安装,公园增设体育健身器材和小石凳。

2006年村居民几次反映居住在垃圾屋四周居民夏天感到奇臭难耐,要求村能采取相应措施,村支部高度重视,经两委会研究讨论发现确实存在污染隐患,最终制订了实施方案:“垃圾袋装化”居民把生活垃圾用袋包装后摆放在自家门口,由保洁公司每天二次处理这些垃圾并清扫路面,同时封掉小区内所有垃圾箱,解决了垃圾箱周围居民的问题,减少了二次污染。

经过几年的精心整治,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生态村的打造,村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生态村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就能保证其长期性和规范性。为此两委会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明确了文明生态村净化、美化、硬化、亮化、绿化的管理及维护措施,不仅落实专人管理,而且发动村居民自主维护。在全村上下共同的努力下,2006年该村荣获 “市级园林式村庄” 、“市级生态村” 、“省级文明村”等称号。

5 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凤洋村

长乐市金峰镇凤洋村,原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民国时期,村民部分从事农业,大部分去外地做工糊口,村容村貌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但人均耕地仅三分,变化不大。1980年,凤洋村群众率先集资办工业,成为长乐县“草根工业”的发祥地。全村750户,1987年有企业35家,产值2800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近亿元,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有8家,超千万元的有4家,人均收入1700多元,是闻名福州的“凤洋工业亿元村”。

90年代,全村劳力不够使用,每年雇请外省外乡人400人,村民生活日趋富裕,掀起“建房热”。至1994年共新建房屋面积达14.54万平方米,为1949年房屋总面积8004平方米的18.17倍。且多框架和混合结构新型楼房,最高4层,一般2~3层,建房数居长乐县各村的首位。

1994年已跃成“双亿元村”。全村825户,3200人,企业总收入1.2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2096元。

6 福建泉州德化县浔中镇凤洋村

福建泉州德化县浔中镇凤洋村

在很多资料中,凤洋村等同于凤阳村,特别是一个古籍方志中,现正式村名为凤洋村。

地理环境

凤洋村地处浔中镇东部,距镇政府5公里,东北与龙门滩镇接壤,西北邻乐陶村、后所村,南与三班镇交界。凤洋村村中盆地平坦,海拔4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 温18.4°C ,年平均降雨量1867.2毫米。1957年建立凤洋水文站,测量浐溪上游集雨面积271平方公里的水质。

自然资源

全村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亩,林地面积4504亩。

历史沿革

凤洋村清代时为隆泰社,隶属在坊里、民国时期为凤阳保,属浔中镇,新中国成立后,与乐陶、后所同为隆泰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隆泰大队,1984年改为隆泰村,2000年分为乐陶村、凤洋村、后所村三个行政村,现隶属浔中镇。

社会经济

2010年总人口326户、1264人,中共党员39名。工农业总产值2374万元,村财收入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主要姓氏为曾、何等。

凤洋村土地肥沃,是农业产粮区,历来素有“产粮粜米”之称,原属隆泰村为全县五大粮仓之一;多年来,该村在巩固发展农业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30亩,种植笋用竹360亩;养猪专业户3个,年存栏500头以上,黑鸡养殖户4个,年存栏数上千羽。

全村现有汇远、兴隆、凤洋三家陶瓷厂及薪生材料精制厂,龙盛水泥加工制品厂(县财政、农业局定点单位),外资投建的瓷土精制厂等近10家企业。德化县在该村境内建立了德化污水处理厂。

凤洋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快;建村部楼一座、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建小学教学楼一座、砖混结构,建筑面积624平方米;村里3公里主干道已提级改造。全面硬化;开通林区及项目开发小区机耕路3公里,环村道路0.5公里;完成3个水坝及4条水圳的改造建设;铺设“U”型水泥槽4.5公里;建蓄水池2处,铺引水管道6公里。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建设;至2007年,全村完成46幢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43600平方米,并推广建设沼气池20多口。全村程控电话用户普及率97%,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90%以上,互联网用户近百家,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该村曾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计生合格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