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头蜂鹰
释义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又名东方蜂鹰,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一般筑巢于大而多叶的树上。凤头或有或无。亚种均有浅色、中间色及深色型,所有型均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古北界东部、印度及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部分鸟作区域性迁徙。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并不罕见。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

中文学名:凤头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ptilorhyncus

别称:八角鹰,雕头鹰,蜜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隼形目

科:鹰科

属:蜂鹰属

亚种:6种

命名时间:Temminck, 1821

英文名称:Oriental Honey-buzzard

英文名称:Crested Honey Buzzard

外形特征

凤头蜂鹰为中型猛禽,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它的整体形象常常给人以美丽的感觉。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头顶戴了一尊“凤冠”,凤头蜂鹰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酉亚、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中国国内在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

生活环境

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

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别看蜂类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于能致人于死命,但是蜂鹰却把它们统统当作无比香甜的美味佳肴,不仅喜欢吃蜂类的成虫,还吃它们的幼虫、虫卵,以及蜂蜜、蜂蜡等等。凤头蜂鹰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有人认为凤头蜂鹰捕食蜜蜂,应该将其列为害鸟。其实,它捕食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别是它还吃一些林业的害虫、害兽等,只有生活在养蜂场附近的一些个体,才会给养蜂业造成少量的损失。所以凤头蜂鹰和其他猛禽一样,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旅鸟。通常都单飞独行,徐缓滑翔,偶尔也结成三、五小群,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声音短促,为“Pi-ioa”。

生长繁殖

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或黄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亚种分化

(6种)

1、Pernis ptilorhynchu orientalis分布于西伯利亚,库页岛,中国东北黑龙江省,日本,韩国。冬天南到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2、Pernis ptilorhynchu ruficollis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和中国(云南)。

3、Pernis ptilorhynchu philippensis分布于菲律宾北部和东部。

4、Pernis ptilorhynchu palawanensis分布于菲律宾西部的巴拉望岛和卡劳伊岛。

5、Pernis ptilorhynchu torquatus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6、Pernis ptilorhynchu ptilorhyncus分布于爪哇岛。

保护级别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易危种;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片:概述图、图2—图6、图7、图8、分布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