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凤山寺 |
释义 | 1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镇凤山寺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泉州南安诗山镇西北角凤山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圣王。 ◎ 寺庙历史郭圣王,俗名郭忠福,诗山郭山人,生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八月十二日。传说郭忠福长工出身,7岁丧父,牧牛俸母,乡邻郭孝子。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四时祈卜吉凶于神,以将军礼祀之,故郭山庙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敕封神灵为“威镇广泽侯”,并赐庙额“威镇庙”,廊大其制,庙宇初具规模。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乡邻增修庙宇,使之殿寝、廊庑、门庭、层阶齐全 。直至宋理宗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并赐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类凤盘舞,从此改名为“凤山寺”。 此后三百年,风荡雨淋,栋宇虽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扩建翻新 。 ◎ 寺庙规模凤山寺规模,纵为16丈,横1.4丈。寺殿分前后三殿。主(中)殿高1.8丈,夹室各一,东夹室锶尊王、尊妃像,从其坐古藤化身之旧迹,室后为内寝;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金身。前殿高1.85丈,中祀尊王,旁祀崇德侯、显佑侯、黄太蔚、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殿宇疏以庭院,绕以墙垣。垣屋翼于左右 ,有30余间,为寺僧聚纳之处。庙门高1.4丈,明代举人、永春颜廷渠题寺匾“凤山览胜”。门内一巨石,山峭卓立,状若云鬟,昔人喻为凤髻。门外列砖为庭,曲磴层阶穿数而出。 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倭寇劫掠诗山,纵火焚毁庙宇,所藏敕赐匾额荡然无存。明穆宗隆庆丁卯年( 公元1567年),乡邻募资重建;明神宗万历庚辰年(公元1580年),继而扩建;清宣宗道光丁亥年(公元1827年)到清德宗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相继屡有修葺营造。寺宇规模日益宏敞,壮观绮丽,不失旧观,又增建诸多前代没有的设施。 ◎ 寺庙现状凤山寺属多神庙,传统以来曾有和尚主持,主神郭圣王佛像雕塑特殊,白眼黑珠直视,故有“白目佛,益外景”之说,所以更为海外华侨所崇拜 。 凤山寺,宋、明、清各代都有皇帝为之赐匾封号,因而香火鼎盛不衰。明清时期,泉州一带大批移居台湾,因此现在台湾民间有100多座广泽尊王庙。泉州人出洋谋生的华侨很多,因而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等地都有凤山寺,供奉郭圣王。 1978年冬,旅居海外侨胞纷纷倡议重建。历十年营造,凤山寺规模日臻宏伟,寺门与高盖山白云室遥遥相对,居高临下,俯瞰山头城全景,周围茂林葱翠,花果飘香,秀丽如画,新建凤山寺前殿、中殿、后殿的木石均精雕细刻,巧夺天工 ,青石龙柱,护门石狮,栩栩如生。左右两旁依次建有钟鼓楼、回廊、拜厅 、禅房、斋堂 、迎宾室、凤冠鬓、藏经阁、聚金亭等设施,规格庞大,巍峨壮观,景观焕然一新。 南安凤山寺和广泽尊王的传说 凤山寺位于南安诗山镇境内的文章山麓,因山形如凤翥,也称凤山,因山名寺。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闽南古刹,也是闽台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历代屡有兴废。现在寺宇系1978年重修,成为凤山旅游区。 寺宇为典型的四进皇宫式建筑,布局奇特,结构精巧,具有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风格。凤山寺供奉广泽尊王、文昌夫子、释迦牟尼、观音佛像等,属多神庙,三教合一和睦相处。主神广泽尊王,本属道教尊奉的神,可是信众也把他看成佛,历代常有和尚在此住持。 广泽尊王俗姓郭,名忠福。后唐同光初年(公元923)出生于安溪金谷,自小聪颖过人,十分孝顺父母。其父郭亮,务农为生,天天提早摸黑在田里累死累活地干活,然而瘦田薄地,收成不多,还熬出一身疾病。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其母姓林名素娘,温柔贤惠,吃苦勤俭,没日没月的操劳。没想到丈夫被病魔夺走。因家道贫寒,筹不齐丧葬费,母子俩只好含泪把尸体焚烧成灰,装入罐中,暂且放置在茅屋里。 郭忠福为了安葬父亲的骨灰,小小年纪便卖身大财主杨长者家牧羊。母亲给人家缝洗衣裳,挑水烧饭,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过了两三年都没有办法让父亲的骨灰入土。 大财主杨长者相信风水之说,从赣州请来一位地理大师,为杨家寻觅一块宝地。地理大师说要三年方能找到好风水,于是便住在杨家。平日无事,替杨家教授子女。郭忠福有时从书房窗下经过,听到的词句,过后都能背诵出来。地理大师见忠福十分聪明,把他视为“神童”。每日放牧之余,他常为地理大师送饭奉茶,服待周到,觉得深得大师疼爱,并悄悄教他读书识字。 杨长者富甲一方,山珍海味吃不完。但杨太太却十分吝啬,舍不得好饭好菜招待地理大师。有一天,地理大师病了,郎中说要用羊肉配药服下病能治愈。杨长者的羊栏里有好多羊,却不肯宰一只让地理大师配药治病。 一天夜里,一只羊失足掉进粪池淹死。杨太太叫忠福捞起来,杀了煮给地理大师配药。地理大师吃得起劲,边说边问忠福“我来杨家这么久了,从来没有吃上一顿好东西,连病了要用羊肉配药也舍不得,今日怎么这么开恩呢?” 郭忠福偷偷地告诉他:“先生,这羊是掉进粪池溺死的,杨长者自己不敢吃,又舍不得丢掉,杨太太才叫我杀了给你吃的。”地理大师听了,“哇”地一声把吃下去的羊肉全呕吐出来了,他长叹了一声说:“杨长者啊杨长者,你没量气就没有福气!” 地理大师与郭忠福相处久了,两人的交情日益密切。一天地理大师问忠福:“给你一块风水宝地,你要不要。”郭忠福说:“要倒要,就是买不起。”地理大师说:不要紧,你要一朝天子,还是万代封侯。“郭忠福想:“一朝天子不如万代封侯”,便说“我要万代封侯。” 地理大师点点头,向他道出真情:“羊栏里公羊睡觉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栏里的羊从来不会减少,今日杀一只,明天照样一百只。你如果想要这一风水宝地,便把父亲的骨灰带来,等到打雷下雨时,把骨灰放进洗脸盆,端来让我洗脸,我就打骂你。你一定要放声大哭,哭得超伤心越好,把骨灰倒入公羊睡的地方,骨灰自然会渗透下去,那就是得了真穴了。” 郭忠福依地理大师所言。回家带来父亲的骨灰。等到打雷下雨的那天,他一一照地理大师说得办。当他和地理大师闹一场,把放着骨灰的脸盆水倒在公羊睡的地方时,杨长者闻声赶来问地理大师发生了啥事。地理大师说:“你看他端来的水那么脏,叫我怎么洗脸。”杨长者听后非常生气,便来打忠福,忠福真的大哭起,哭得很伤心。 第二天早上,郭忠福和往常一样走进羊栏,一见大惊失色,原来昨天倒骨灰水的地方,突起一个大蜂窝,无数的黑峰把一大群羊全螫死了。杨长者没有了羊群,自然不用郭忠福白吃饭牧羊了,便算好工钱,让他离开了杨家。 郭忠福临走时,来向地理大师告别。地理大师告诉他:“这里不是久居之地,你们母子俩要向东去,走到一个‘牛骑人,人戴铜,水变红,鲤鱼上树闹匆匆’的地方,那才是你们的栖身之所。” 郭忠福回家向他母亲说了,母子俩相信地理大师的话,卷起铺盖一路向东走去。走到南安诗山的凤山下时,突然下起一阵大雨。他看到一个放牛孩子蹲在牛肚下避雨,一个僧人把做法事的铜钹权当斗笠顶在头上;池边一个鱼翁为避雨也跑来躲在树下,匆忙中已上钓的鲤鱼被挂在了树上,直摆着尾巴乱跳。不一会,山上的赤土被倾盆大雨冲得直泻而下。忠福想:孩子蹲在牛肚下,不就是“牛骑人”吗?僧人头顶着铜钹,不就是“人戴铜”吗?红土水冲泻就是“水变红”吗?鲤鱼吊在树上乱跳,那不是“鲤鱼上树闹匆匆”吗?这一切奇景都应了地理大师说的话,他对母亲说:“这里便是我们的栖身之处了。” 大雨过后郭忠福找村里人借个地方住。有人看他们怪可怜的,就告诉他:“这里有座新房,建完后常常闹鬼,房主人不敢去住,你如果不怕,向他借住准行。”“我才不怕鬼呢!”郭忠福找了房主人说明来意。房主人正苦于新房空着无人看管,便答应让忠福母子去居住。说也奇怪,自从住进郭忠福母子,新房子安然无事,不再有披头散发的长舌恶鬼闹事了。 郭忠福在凤凰山下落足之后,母亲帮人做针黹,忠福上山拾柴,换点油盐米过日。有时忠福出门替人干零活,再晚再累,也要回家陪伴母亲;主人给点吃的,他都要留下一半带回给母亲吃。 有一天,忠福和一班小孩上凤山拾柴去。发现有一株大树上有许多枯枝,忠福便对同伴说:“我要爬上大树,折下那些枯枝。”几个顽皮的孩子见大树很高,又没有枝丫,不好攀登,便打赌道:“忠福,你真的能爬上去,我们今天拾的柴,全部挑到你家去!”“此话当真!”郭忠福像一只猴子似的,几下子便爬到树中间,恰好有一条粗大的“加蕉藤”蔓缠绕在树枝上,交织得好像一座交椅。忠福便坐在藤座上休息。也许是他成神的时间到了,他对树下的孩子说:“拾的柴,劳你们替我挑回去。告诉我母亲,快带一瓠一书来。”小孩子们听成“带一牛一猪”(闽南话“牛”音gú,“瓠”音bú;“书”音zi,“猪”音di,分别谐音),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挑着柴到郭家,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儿子要你带一头牛一只猪到凤山的大树下去。”郭母知道自己的儿子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所吩咐的事必有缘故。于是便赶着猪,拉着牛往凤山走去。牛倒听话,可猪到处乱跑,折腾了好长时间才到大树下。 郭母找到儿子时,只见儿子满脸通红,两眼发呆,已经坐在古藤上圆寂无言了。目睹这种情形,郭母免不了痛哭起来。她走上前,见忠福的头垂下,双足跏呋,便伸手把他的一足拉下来。所以郭圣王的佛像是一足盘着,一足垂下。她想:“儿子命该如此吧!”于是再把他的头扶正向前直视,并吩咐道:“你嘴阔食四方,眼大越看远越好!”所以塑他的神像,眼睛睁得滚圆,口雕得阔大。有“庙内神,益外境”之说。 这一年,郭忠福十六岁,正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农历八月二十二日。 乡人嘉其孝,怜其殇,大家出钱出力,在坐化处筑祠纪念,称为“郭山庙”。郭忠福成神后,人称郭圣王。邻近乡人,争传郭孝子化身奇事,乡人纷纷前往祀求,且非常灵验,于是香火非常旺盛,有求必应。据说他曾显灵驱寇,信众因以将军礼祀之,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赐庙额曰“威镇”,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追封广泽尊王,清同治年间(1862~1874)加封保安王。自宋以来,凤山寺香火鼎盛,一年四季进香朝拜者近百万人次,其中境外几十万人次,影响遍及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因庙在凤山,后来便叫“凤山寺”。 泉州人渡海去台湾时,将广泽尊王置於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守护神,他们相信广泽尊王专门保护出外人,所以至今台湾泉属移民,家家户户必供奉尊王之像於匣内上香致敬。目前台湾规模较大的广泽尊王庙,计超过了三十所,以台南市的西罗殿、永华宫较著名,在北部桃园市的镇抚宫颇具规模。广泽尊王庙,大都称凤山寺,这是承袭福建泉州南安人供奉广泽尊王的凤山古寺之名而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或八月二十二日是广泽尊王的祭日,祠庙在此日要献演戏曲,和上供牲醴,并举行盛大的神舆遶境仪式。南安凤山风景区已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福建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2010年第1号) 福建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经福建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安溪洪恩岩、南安凤山风景区已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予公告。 2 广东省揭东县新亨镇凤山寺◎ 寺庙简介揭东县新亨镇凤奎村罗山(又名琅山)东麓的凤山寺,原名凤奎庵,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81年起修建,1989年至1993年扩建。1988年9月获登记开放。 ◎ 寺庙历史古刹倡建者是清代海阳县(今潮安县)黄云师,后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其胞妹明春募捐扩建,再由黄圣莲、徐圣香继承常住。 1981年,潮阳灵山寺释光辉法师至此,不忍古庵荒废,发起募化修建前座。1989年,经当地政府批准,凤奎村施地2亩,由释光辉、潮州开元寺释弘澈法师合力发起,蒙海内外善信乐捐,而扩建大雄宝殿、两侧厝包等,至1993年完成。占地2亩多,建筑约1千平方米。大殿雄伟壮观,嵌双龙夺宝、八支楚尾凌空。 3 福建省莆田市东大路凤山寺◎ 寺庙简介凤山寺,俗称塔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区东大路。 ◎ 寺庙历史凤山寺原名敬善院,唐朝开元年间改名万安水陆院,后又改名天福寺,并于正殿后建木塔三级。宋朝太平兴国时期,其毗邻朱仁赞舍宅建永福院,宋淳熙九年(1182年)俱被火毁。复建后到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均遭火,僧霞谷因请合为一寺重建,次年赐名祝圣都道场,明代改为万安永福禅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僧纲司(管理僧尼事务的府一级机关)于此,住持慧昙首任僧官。倭祸毁后重建。万历七年(1579年),原3级结构的四天王塔改为5级。万历三十八年颁赐藏经。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火毁后又重建。弘光元年(1645年),林衍祚捐铸铜塔顶。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屡经修建。后原水陆院山门改建为天妃宫(文峰宫)。至民国时寺废,只存大雄宝殿一座。大殿后法堂前原有木构3级的四天王塔,1950年四天王塔拆掉,只存底层八角形的塔基,当门及东西侧的四天王像和后面韦驮像、瓜楞柱、须弥座等石浮雕非常精美,俱于“文革”中毁掉。 ◎ 寺庙现状凤山寺大雄宝殿早期一直为莆田县印刷厂征用,后来旧城改造产权又归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有,2001年市建设局为了步行街建设的需要,将凤山寺大雄宝殿产权买过来。如今,凤山寺大雄宝殿场所由市建设局下属机构步行街管理处、市中心血站步行街献血屋、文峰天后宫管委会三家合用。 多年来,文峰天后宫管委会一直把凤山寺大雄宝殿前大部分场地作为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台湾妈祖信众前来拜谒都在此举行相关活动,还举办过首届莆台妈祖文化周、妈祖有关事迹展览、非物质文化展览等等。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文件已下发,批准凤山寺大雄宝殿作为省级文物文峰天后宫的一个附属文物。相信这座千年古寺今后将为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和“爱心奉献”活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 寺庙简介莆田凤山寺木塔位于莆田城区凤山寺。根据最近出土的《束欠赐永福之院镇记》碑记载,该塔创建于宋淳化三年(992),称无量寿佛塔。又据史料记载,塔初为三层,政和间(1111 1117)增建为五层。明万历七年(1579),兴化知府陆通霄命僧心园重建为五层木塔。此塔曾经受1604年莆田八级大地震而不毁,故是个抗震建筑物。32年后,于崇祯12年(1639)毁坏,由僧渲章重修,于弘光元年(1645)建成。(经查此时已是清兵入关的第二年,为清顺治2年,弘光元年应是南明的年号),庠生林衍祚捐铸铜塔刹铜葫芦宝顶。 ◎ 寺庙结构塔为八角形,五层,底层八边,每边皆宽2.8米,塔中心长宽为7米,长宽每层渐减一米,到第五层中心长宽为3米,有楼梯直通第四层,塔高约30多米。抗日战争时期为防空警报台(设在四层)。人可以到塔上一至四层观赏。塔以木柱为主,每层周围木柱间用多扇木门扇与外廊隔开为墙,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连结其他木柱的枋梁及塔檐,塔檐长举,翘角,非常雄伟壮观。 该塔因年久失修,致使木塔末层损坏倾斜,建国初期,原莆田文献小学为了学生安全(木塔当时在文献小学校园内),经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此塔,以保证学生安全。 ◎ 寺庙的变化1950年拆除时,方知该塔四大主干木柱,从地下直到四层,十分巨大,双臂合抱不拢,是固定在地下基础之中,十分牢固,很难拆掉,当时专家认为:该木塔的建造技术高超,整体性强,与地基连结牢固;如果不拆掉而加以整修,是不会倒掉的。但这座难得的历史文物最终被拆掉,其残存的石构瓜楞柱、四大天王、韦陀等浮雕又于“文革”间砸毁殆尽。现仅存塔尾的铜葫芦宝顶,保存在原莆田县博物馆内。 4 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乡凤山寺在飞竹乡里飞竹北2公里处。唐天祐四年(907年)僧放光建。明万历间(1573~1620年)僧海胜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僧昙朗重建。有大殿、大厅、钟鼓楼、两庑及山门。70年代拆大殿、大厅、钟鼓楼,余山门及两庑。 5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凤山寺◎ 贵州威宁县凤山寺威宁凤山寺,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西北2.5公里之凤山上,是威宁众多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处。据《重建凤山寺》碑记载,其寺始建于明代。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草海镇地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在此之前的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曾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年)设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为军民宣慰司,乌撒为其所领八部之一。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遣使敕谕乌蒙、乌撒诸夷酋:“朕历览群书,见西南诸夷自古至今莫不朝贡中国。以小事大,义所当然。朕受命天下主,十有五年,而乌蒙、乌撒、东川、芒部、建昌诸处酋长犹桀骜不朝。朕已遣征南将军颖川侯、左副将军永昌侯、右副将军西平侯率大军往征。犹恐诸酋长未谅朕意,故复遣内臣往谕,如悔罪向义,当躬亲来朝,否则,遣人入贡。”在大军压境、“恩威并用”攻势下,乌撒诸蛮降明,卜实授乌撒土知府。征南将军傅友德“遂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于是,东川、乌蒙、芒部诸蛮震,皆望风降附。”自此以后,中原文化逐步深入乌撒,促成汉彝文化交融。威宁凤山寺的建立,便是这段历史发展的见证。 据建寺碑记称,虽名“凤山寺”,但供奉的却是道教尊崇之神“北极真武”。早年凤山寺,人称“真武观”,又称“上帝庙”,由真武大殿、左右两厢和前面下殿组成封闭式四合院。所谓“真武”,又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宋真宗因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在彝族世居之地修建道观,可见当时汉文化在威宁地区影响之深。 威宁真武观左右两厢毁于咸丰七年(1857年),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并沿中轴线增建三清殿和戏楼,于西厢后侧建大观楼、小观楼。整个建筑群占地5000平方米。 前殿为硬山式,面阔三间约14米。山门前有一对高3米、直径0.4米的云龙纹石华表。正殿面阔三间13.8米,进深9.7米,前有廊,明间正中设须弥座神龛,供真武大帝塑像。殿前有月台,上置一石香炉。殿左右厢房均面阔三间11.5米,进深8.5米。左厢为住房,右厢为过厅。过厅后壁辟一圆光门,可入侧院登大观楼。大观楼与小观楼有廊相通,登楼可眺望山麓草海。威宁草海成湖于140多年前。以后又在草海湖区修建龙王庙、斗姥阁、六洞桥、烟柳堤、川主庙、观海楼、观鹿台,其中六洞桥与烟柳堤迄今犹存。民国初年,护国将领蔡锷兴师讨袁,途经威宁,曾在长堤检阅护国将士。蔡锷,字东坡,湖南邵阳人。草海一度被人称为“东坡湖”。由于威宁凤山寺及相关建筑物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于198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经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进行维修,风采不减当年。 ◎ 凤山寺 - 建筑特色凤山寺规模,纵为16丈,横1.4丈。寺殿分前后三殿。主(中)殿高1.8丈,夹室各一,东夹室锶尊王、尊妃像,从其坐古藤化身之旧迹,室后为内寝;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金身。 前殿高1.85丈,中祀尊王,旁祀崇德侯、显佑侯、黄太蔚、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殿宇疏以庭院,绕以墙垣。垣屋翼于左右 ,有30余间,为寺僧聚纳之处。庙门高1.4丈,明代举人、永春颜廷渠题寺匾“凤山览胜”。门内一巨石,山峭卓立,状若云鬟,昔人喻为凤髻。门外列砖为庭,曲磴层阶穿数而出。 6 台湾鹿港凤山寺◎ 概况鹿港凤山寺三川殿的门神正门为秦叔宝与尉迟恭,两旁侧门为公公的造型,为鹿港彩绘匠师王鍚河的作品。大正15年凤山寺因年久失修,庙宇坍塌受损,地方士绅廖天显、陈拣等人倡议重修,同年完成庙宇的修复,并撰写重修凤山寺碑记木碑,置於三川殿右墙。三川殿左右两旁有精致的博古图及龙、虎堵交趾陶作品,博古图为香、花、灯、果的装饰题材,龙堵落款为丙辰年,系清咸丰6年的作品。鹿港凤山寺中埕墙面书法对联,咸丰9年庆昌陈宗潢的墨迹,可惜已於民国79年拆毁。 鹿港凤山寺经指定为县定古迹。左厢房则为北管票房玉如意之馆址,并祀有万春宫苏府王爷。正门两旁有一对青斗石狮,是厦郊船户新福来蔡天赐所捐献,公狮张口,母狮口微张并抱只小狮子,立於门口看守庙宇。正殿供奉广泽尊王,神龕上方有威武英烈古匾,为閤港商绅泉、厦等八郊船商铺户所献。 民国79年拓宽德兴街时,为保存三川殿的建筑及墙面的交趾陶,拆除中埕,将三川殿移至后方与正殿相邻,形成目前正殿与三川殿相邻的庙貌。由於凤山寺位於鹿港粟仓旁,庙宇前方即是鹿港理番同知衙门,咸丰6年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同知及安平协水师右营游击敬献忠孝义匾。目前鹿港凤山寺管理委员会以及炉下众弟子正在紧锣密鼓筹备遶境以及入火安座的各项事宜。 ◎ 历史鹿港閤港乡绅参与重修,并於咸丰6年敬献「威武英烈」匾。忠孝义匾凤山寺保存二块古碑,分别是清道光10年鹿港新建凤山寺碑记,此碑由选拔进士廖春波所撰,增生董步云敬书的墨迹。另一碑记为大正15年鹿港街长陈怀澄撰书重修凤山寺碑记,为鹿港凤山寺重要文献史料。昭和2年鹿港街长陈怀澄拆万春宫及厦郊会馆,改建为公会堂,并将苏府王爷神像移至凤山寺供奉。 民国71年凤山寺曾局部修护,鹿港凤山寺再将苏府王爷神像移至左厢。清乾隆45年,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民由祖庙恭请香火至鹿港奉祀,并於道光10年扩建,庙观高雅而文物珍贵。中庭有选拔进士廖春波,及先贤陈怀澄所撰就之碑记,具文献价值。清道光28年彰化地震,造成庙宇的受损,清咸丰6年至咸丰9年进行重修,目前庙宇保存咸丰年间重修时的庙貌。 清道光2年鹿港士绅梁献瑞倡议兴建凤山寺,由地主卢西池献地,甘武略出任总理,总理兴建庙宇事宜,地方信士踊跃捐资,此次建庙募得1529元,道光2年9月动工,历经2年馀,於道光4年完工。鹿港凤山寺因年代久远加上长时间缺乏保养,使得大部份结构体老化,故於民国95年由彰化县政府文化局发包,民国96年开工,至今己接近完工阶段。 ◎ 一级古迹凤山寺主祀广泽尊王,配祀夫人妈,庙名「凤山寺」源朔自於祖庙之名。凤山寺左厢房原为鹿港「玉如意」北管乐团的社址,凤山寺内亦供奉北管乐守护神西秦王爷,为鹿港历史悠久的北管乐社,「玉如意」匾额为鹿港书法名家郑鸿猷的墨迹,目前此匾保存於庙方委员家中。凤山寺的三川门两旁的龙虎堵,为不可多得的交趾陶作品,虽因年代已久远有些许剥落,却更显得其古意盎然。 凤山寺的交趾陶系泉州「晋江一经堂蔡腾迎」的作品,是目前台湾交趾陶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凤山寺原为二进一院的建筑格局,三川殿为单开间建筑,屋顶是单檐硬山式造型,屋脊上泥塑与交趾陶作品,为咸丰年间的作品。庙中所存文物已道光三年的木签及签桶最具价值,每支木签背后接黝黑墨书写的签诗,虽经百年,仍字字清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