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凤鸟莲花漆豆 |
释义 | 瑞禽献食——凤鸟莲花漆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通高25.9、盘径24.8厘米 2000年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 简介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盛放腌菜、肉酱或调味品,与鼎、簋等组合为成套的祭祀礼器。此豆由盘、凤、鸟与蛇身分件制作,再用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而成,如凤、鸟衔着食盘敬食。被凤两爪抓的蛇尾细长上翘,顶住鸟尾,起支撑作用,说明楚人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这件豆除造型奇特外,其上的彩绘也是表现出楚文化浪漫诡奇的特点,在凤鸟背及尾上,以虚幻手法展现龙、凤、蛇、蟾蜍等物竞天择的动物世界。楚人这种高超的制漆匠心和技艺,预示漆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凤鸟莲花漆豆-发掘2000年初,荆州市博物馆在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村长湖南岸的湖滩上,发掘了天星观2号战国楚墓,该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和漆木器。特别是漆木器,不但设计巧妙,制作精美,而且有许多器物是首次发现,凤鸟莲花漆豆就是其中的一件。 外观工艺凤鸟莲花豆,由莲花豆盘、鸟首、鸟身、鸟爪与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两种方法拼合。莲花豆盘采用挖制和雕刻的手法制作。盘腹较深,口微敛,内壁弧,口沿平直,盘径24.8厘米、口径21.4厘米、腹深5.8厘米。盘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莲花。下腹弧形内收,平底,底径17厘米,盘底中央雕凿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榫孔,与豆柄榫头套合,盘下以一凤鸟为柄。凤鸟分件雕刻而成。凤头后仰向上,鸟颈弯曲较长,人字形半圆喉管暴露于外,凤冠呈倒式与鸟背相接,鸟嘴张开至极限,鸟喙尖形,嘴里衔住方形榫头,榫头插入盘底榫孔内。凤鸟站立于蛇身之上,鸟身、双翅、鸟尾、鸟腿用整木雕刻。鸟胸脯前倾呈圆弧形,双翅略张与鸟背平,鸟尾呈扇形,双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势,两爪平齐抓住一条蜷伏的蛇。蛇身修长,蜷伏成“十”字形,蛇头向后而偏左侧,蛇尾较细长且后飘上翘至鸟尾下部中间呈支撑状,顶住鸟尾,以起支撑作用,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 全器器表皆髹黑漆为底,用红、黄二色描绘花纹。豆盘内髹红漆,豆盘口沿外壁一周绘变形凤鸟纹和卷云纹;莲花瓣上绘二方连续变形凤鸟纹和卷云纹。凤鸟的身上绘龙纹、凤纹、蛇纹、蟾蜍纹和鸟羽纹。凤鸟的背上和尾上绘一双首凤和二条龙。两龙的头在凤鸟的尾部、龙身相互交叉,龙尾摆向凤身,两龙各有四足,每足有三爪。双首凤绘在鸟背的两侧,凤头向前,凤嘴鸟喙呈鹰勾状,且肥厚,舌头较长呈红色外露,凤身后部与龙尾相互交替叠压盘绕。平张的双翅上又各绘一龙一凤,龙头在后,凤头在前,龙身在下,凤身在上。龙有五足,每足上有三爪,龙头上尖长鼻前撮,两只龙角向后盘旋,龙眼圆形,龙头下部侧面呈斧钺状。凤嘴张开,似捕食状,双翅展开上扬,呈飞翔状。在鸟身的两侧腹、凤腿上沿,用红漆各绘一龙一蛇,龙蛇交替,蛇头在前,呈扁三角形,蛇身细长随凤腿的弯曲而后拖;龙头在后,龙嘴张开,龙身全部被蛇身遮挡。在凤鸟圆鼓的前胸脯上绘有一金色蟾蜍,蟾蜍头呈三角形朝上,双眼似柳叶形,蟾身宽扁状,两只前腿向上攀爬,后身较小,后腿较细长,双腿张开呈弓形,与人腿很相似,蟾蜍后背被上面的两只龙后爪抓住,犹如两只手抓住金蟾,蟾蜍背腹和鸟爪上绘鳞甲纹。底座的蛇身脊背绘黄色鳞甲纹,侧腹绘红色蛇鳞纹。 该器造型奇异独特,装饰繁缛华美,它已不仅仅是一件具有较高历史、考古价值的文物,更是一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