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讽谕 |
释义 | 【词目】讽谕(讽谕) 【拼音】fěng yù ㄈㄥˇ ㄧㄩˋ 【释义】亦作“ 讽喻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谕。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清 钱谦益 《南征吟小引》:“而羽书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筹蒿目,又迸逼于胸中。故其(袁可立子袁伯应)为诗曲而中,婉而多风,古人感怀讽谕缠绵恻怆之致,往往交惊杂作。”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讽谕是诗的一种表现方法。讽谕指对不合理的事物不正面直言,只以微词托意,希望统治者闻而知改。就讽谕的表现方法来说,本不限於诗,而唐代白居易专用於诗,把自己所写的有讽谏意义的诗称为「讽谕诗」。这类诗作,「主文而谲谏」,有较强的人民性,使讽谕由一种表现方法而发展成为一种诗体,对後来创作影响较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