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中衡 |
释义 | 冯中衡 (1921~2002 ) 湖北省宜昌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承著名旅欧画家唐一禾、冯法祀等,其艺术生涯始于30年代,承续了老一辈艺术家留学西欧的西方古典绘画传统,又揉合了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美学思想,最终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油画、水彩世界,学生时代便有作品参加同盟国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反法西斯画展”和和当时的全国美展。解放后又创作了大批反映祖国山河及长江三峡火热生活的优秀作品。并作为湖北省美协筹委,为省美协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湖北美术的先驱者之一,在油画、水彩画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因其三峡油画,水彩画开先河之功而被美术界誉为“画坛纤夫”。因而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湖北省以及宜昌市美术事业奠基者和领导人,毕生从事美术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 中文名:冯中衡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宜昌猇亭 出生日期:1921年 逝世日期:2002年 职业:画家,收藏家 毕业院校:武昌艺专 主要成就:《冯中衡水彩》、《三峡水彩画集》、《冯中衡三峡水彩画》、《冯中衡三峡油画集》等 代表作品:《宜昌港》、《长江万里图》、《汹涌澎湃》等 生平:冯中衡一生入川数百次画三峡,并周游名山大川,画遍祖国山河,其性格旷达豪放,是我国是很有影响的画家,他的油画色彩老辣、笔触豪放,水彩画则兼收并蓄,运用中西结合技法,敢于大胆的技巧创新,为我国水彩画史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冯中衡一生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画三峡,点画勾斫写实与泼彩写意并用,用笔强悍老辣,善用各种技法色彩表现名山大川和自己的故乡三峡,画长江三峡过程中表现出其雄强个性而在画坛独树一帜。深得我国大家吴冠中、吴作人、李剑晨、颜文梁、冯法祀先生赞赏和推崇。在湖北,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周韶华、冯中衡、邓少峰、刘依闻、唐小禾、武石、邵声朗等等为代表的美术界人士为湖北美术的创新发展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在中国美术界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绩。并与武昌艺专校友汤文选、扬立光、刘国枢、刘一层等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后历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历届理事、中国水彩画协会理事、湖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员会顾问、湖北省壁画艺委会顾问、湖北省宜昌市群艺馆美术部主任、研究馆员、宜昌市文联主席、宜昌市美协主席、名誉主席。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武汉长江大桥在兴建中》、《宜昌港》、《川江航运》为省博物馆收藏,有的作品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印刷成宣传画出版;80年代创作的《黄金水道》被北京美术馆收藏,《夔门》被香港美术馆画廊收藏,《夜泊>>参加中国水彩大展被美国纽约美术馆收藏,《背山》参加台湾海峡两岸水彩大展被收藏,有多件作品被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画廊所收藏。 其代表作名扬四海,现大多被海内外机构和个人所收购收藏,其名作有:《纤夫》、《三峡.系列》、《三峡勘探》、《三峡钻探.又名.峡江航运》、《重庆一九五七》、《《鄂西风光》、《昭君故里》、《《宜昌港组画》、《重庆一九五七》、《云断巫峡》、《《蜀道难》、《雄关》、《峡江暮色》、《大江东去》、《搏斗》、《汹涌澎湃》、《神龙架》、《神龙架运木》、《万里长江寻源图》、《上游》、《伐木场上》、《朝辞白帝》、《神女无恙》、《闯滩》、《龙魂》、《古树》、《红岩村》、《中堡岛》、《《三峡古迹》、《建设中的三峡大坝》等,1995年创作的《凌宵》作品参加中国水彩大展获银奖。其作品参加海内外各种画展获奖次数和所获奖项不胜枚举。其水彩画,油画在国内的香港、台湾、武汉、南京、上海办个展并多次参加中国水彩大展,而且远涉重洋,在英国、美国、科威特、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展出,引起海内外各界名流的广泛关注。 作品:为中国美术院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有数百件艺术作品先后被英国、美国、德国、台湾、香港机构、上海、武汉、杭州、南京等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其作品载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水彩画艺术》、《第三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作品集》等多部大型画册,艺术成就及作品载入1999年版、2009年版《中国水彩画史》成为中国水彩画史上的'革新和现代形态的形成时期'中国水彩画的代表人物。(见2009年版《中国水彩画史》第176页177页212页213页220页至222页)。《中国水彩画史》已经成为高校专业课首选教材以及高等美术院校水彩专业班和研究生的史论教材。 出版:有《冯中衡水彩》、《三峡水彩画集》、《冯中衡三峡水彩画》、《冯中衡三峡油画集》。 作品评价:已故油画家冯中衡是宜昌水彩、油画第一人,因其三峡水彩、油画开先河之功而被美术界誉为“画坛纤夫”。读冯中衡三峡水彩、油画,让我想起晚年的塞尚和他家乡的圣维克多山,美国自然写实画家怀斯以家乡为母题的作品,俄罗斯画家笔下的伏尔加河、雪山和白桦林。冯中衡三峡水彩、油画具有宏大、深远、浑厚、凝重、峻茂、飘逸的艺术风格,堪称形神并茂、诗意盎然的佳作。无论是峡谷绝壁、急流孤舟、江湾断崖,还是渡口码头、湖口烟雾、瀑布古树,甚至山间小桥、林中漫步、春光秋色之类小景,他都能得心应手,超凡脱俗,从作品中折射出画家本人的闪烁的慧心和燃烧的激情。他以一颗终生致力于表现三峡的画魂,上下求索,寻觅三峡的诗魂。两颗魂碰撞出火花,我们于是看到了他远去的背影。那是三峡中一座真实、质朴的岩石。 这样评说过高吗?不,对冯中衡三峡水彩、油画怎么评说都不过分。中央美院理论系主任金维诺说:“冯中衡的画,早期表现川江的景色就富有特色,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中国水墨特点,更加放开。”前湖北美院院长杨立光说:“他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家,他的作品,一方面追求形象的客观性、准确性、具体性,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仅仅反映自然,而是融入自己对三峡的自然景色的感受。”敦煌艺术中心负责人洪平涛说:“三峡风景在其写生之外,另有一种出尘的画境。”冯中衡三峡水彩、油画不仅引起各界名流关注,而且远涉重洋,在伦敦、美国、科威特、菲律宾等地展出,还在国内的香港、台湾、武汉、南京、上海办个展并多次参加中国水彩大展,其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使更多人由此认识并进入艺术的三峡。 在探讨三峡风景时,我们强调三峡的壮美不同于江南的优美,主要是突出三峡的精神。但这并不排斥三峡风景的多变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倡画家以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法、全方位地去描绘三峡的万种风情。凝重与飘逸,空灵与深厚,变幻与宁静,都是三峡风景题中应有之义。冯中衡于此把握适度,多姿多彩的三峡风景让人赏心悦目。他几乎走遍三峡所有峡谷。他的峡谷浸透了他自己对三峡自然景观升华后的感受和成色饱满的乡情。 《峡谷》无疑是巫峡写真。峡江浩荡,船只来往,神女峰云雾飘渺。耸拔的峭壁和渐去的群峰既显现布纹特质,又在向光处突出岩层的肌理效果,坚实而有意趣。占画面主导地位的神女峰群山,国画意味浓郁,仿佛是水墨渲染而成,苍莽之山,浮游之云,紧实之山脊,亭亭之神女,吸取了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因而油彩转换为水墨的洒脱、空灵、明快、飘柔。像这样在表现手法上融合西画和国画展示三峡特性的作品,正是冯中衡独具一帜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峡谷》的山、水、树,《兵书剑峡》的岩、路、船,《急流》的千堆雪浪,《渡口》的山上人家等等,充分表达了画家的感情,作品大气而均衡。诚如杨立光先生所说:他的画有虚有实、有淡有浓。“虚到水天一色,实到岩石理纹清晰可辨;淡到意趣盎然,浓到形神并茂。”冯中衡将全身心倾注在自己的画幅中。 如今,斯人远去,但画魂是不会飘逝的。冯中衡对家乡的拳拳之忱和他的极见心血与才华的三峡水彩、油画,必能在当下画坛的浮躁中唤起清醒而又深远的反思。 画坛纤夫 技贯中西 名垂画史冯中衡青年时期画风时而细致,时而豪放,色彩明亮,多用水彩表现凝重的三峡,难度可想而知;晚年的三峡则笔势豪放,一生奔波于峡谷乃至神龙架或川东鄂西长江流域的大地,用油画在纸板在画布上表现原始状态下的三峡,画面从四川省到汉江的广茂土地上纵横捭阖而富于变化表现百里三峡的壮丽场面。他不管是油画水彩均用色大胆,色调极其变化、且微妙而准确,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精确和老辣震动中国画坛。 他的笔触热情豪放,用油画表现三峡流畅自如,如行云流水,不拘陈规,他的画有一种出尘的美,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他的作品,只能说,"他的三峡画作怎么形容都不过份";画面壮观而又细腻,中西结合,吸引了国内大师来三峡赏评他的三峡之美作,用油画水彩表现的三峡,赋予了三峡之生命和活力,他的三峡作品雄浑、壮丽,灵秀之美,因开三峡油画之先河,被称为画坛纤夫。 冯中衡先生早期油画珍藏展共10余幅作品在上海敦煌艺术中心举行,著名美术评论家洪平涛撰文作序,一九八八年,坐船行过长江时,遥望两岸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矗立在巨大林木间的古庙,庙前白墙上书法体的大字:"江上风清"映在风动的叶影间。原来这是纪念张飞而建的有名古迹,遥望这位三国时壮怀悲怆的人物,当英雄随着夕阳沉埋于大江滚滚的波浪之后,留下的只有永恒的"江上风情"。 家园一直是画家永远不倦的题材,从北宋范宽的太华山至近代黄山画派,他们的创作都与其生活的环境脱不了关系。西方如中晚年的塞尚与其家乡的圣维克多山。美国自然写实画家怀斯更是一生以家乡为其创作的源头。 当二十世纪初的西潮东渐,西洋美术尤其是油画,在上海,因有一些留学欧、日归来的第一代油画家的推动,渐成风气,相对的同源于长江流域的武汉、四川等地因处内陆,一直到一九三四年,留法归来的唐一禾任教武昌艺专,始直接间造就出扬立光、刘一层、李青萍、刘国枢及台湾的郭道正等各具才情的油画家。有了这些前辈们的传承教育之下,或许因内地纯朴的民风,单纯而能专注的学习环境加上山川灵气,而才人辈出,使得近二十年湖北、四川、美院为主的艺术家,如罗中立、何多苓、石冲、冷军等在中国的美术界,光环璀璨,各领风骚与他们前辈同乡张大千、常玉等相互辉映。 相对于名扬四海的风流人物冯中衡却选择了留在家乡从事美术教育,同时以三峡为其一生创作的母体,从冯先生一篇自述里,"他谈到因年轻时坐船经过三峡,为其山川神奇,心驰神往,而放弃在外面世界发展用,一生来守侯、歌咏,叫人感动。在三峡的洪流里大多数人都只是过客,冯先生在此家乡是幸福的。在数几十年岁月里,他用生命去留下江峡的魂魄,在他画笔下,大江浩浩,或一个河湾、一处荒江、断崖、半壁苍苔、崖边急流的孤舟、在迷雾未褪尽的朝雾里油彩竟有如水墨的空灵。三峡风景在其写生之外另有一种出尘的画境。 一九九二年大陆通过争论四十年的长江水库工程计划定案,于一九九七年大坝成功的完成截江合流,当二OO九年水库竣成,三峡水位升高一七五公尺。此后"高峡出平湖,截断巫山云,山河更改历史沉埋。在历史的因缘里,冯中衡之前没有人用色彩来全面性描绘纪录三峡,之后也没有人有此机会。他给我们留下三峡历史的美好身姿,山川烟云的变幻,长河的昏晨,苍润的林木,画家心目中的家乡宛如一片雨洗过的江山"。 冯中衡作品收藏感言枫叶红了的时侯,也就是从2006年金秋我开始关注冯中衡先生的。记得八十年代中后期冯中衡先生常和我的老师刘国枢先生往来,刘国枢先生也是冯中衡先生最好的朋友之一,使我在四川美院认识了冯先生,一开始我就被冯中衡先生的油画,水彩画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冯先生的三峡水彩画更令我神往。 在冯中衡先生驾鹤西去后,尔后我有机会旅游台湾,我在台北购到一本由冯法祀先生为他的大弟子冯中衡先生题字由台湾敦煌艺术中心出版的《冯中衡油画集》,回到国内又先后购到由吴作人夫人著名水彩画家萧淑芳题字的《冯中衡水彩画册》和八十年代的冯中衡水彩画的一些单页画印刷品。 尔后又拜读了中央美院著名美术评论家金维诺,著名学者洪平涛等先生的文章以及后来湖北作家甘茂华先生发表的文章《远去的画魂》一文,同时我在某证券报理财栏目上读到一篇介绍中国水彩画投资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兴趣。之后我做了一些功课,了解到中国近年的水彩画艺术品及市场价格已被国内外收藏家发掘和认可。 其中,不少享誉全国的海派名家如林风眠、吴作人、萧淑芳、王师子、张充仁、陈秋草、陶冷月、谢之光、沈绍伦、李咏森、哈定、李超士、陈秋草、李剑晨等无疑是其中的主流。值得一说的是,吴冠中、冯中衡、杭时鸣、金立德、罗宗海、徐芒耀、陈培荣等名家的作品,不仅艺术语言精纯,而且个人风格面貌也十分清晰,他们的作品相信会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品”,中国名家水彩画在书画市场中的价格远没有达到油画和国画的水平。但拍卖市场终究还是公平的,当国画市场经过前几年的炒作进入调整期,油画市场因“爆炒”而扶摇直上的时候,近年来,我国名家水彩画拍卖最高纪录是徐悲鸿的水彩绢本《群马》,在北京翰海2006秋季拍卖会上,成交价为561万元人民币。《群马》是徐悲鸿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重要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马群健壮活跃和原野的勃勃生机,场面宏大,在马匹的刻画上显示出了徐悲鸿的“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理念。吴冠中的水彩画《苏州园林》成交价为159.5万元。 2007年初,深圳华奇也举办了一场中国当代水彩名家精品邀请展暨专场拍卖会,与冯中衡同列于中国水彩画史上的革新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关维兴的水彩作品《卫星从这里升起》以45万人民币的高价刷新了国内当代水彩画拍卖的新纪录,这只是当时国内当代水彩画拍卖的新起点,此次拍卖掀起中国水彩画拍卖收藏的一个小高潮。实际上在西方,水彩画被誉为“轻音乐”、“画中女王”,受到市场的极度推崇。2007年5月,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晚期一幅水彩画作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以2550多万美元的天价落槌卖出,而英国画家透纳创作于1842年的作品《蓝色里吉山:卢赛恩湖日出》拍前估价200万英镑,最后则以近600万英镑的高价落槌。 中国水彩画是一门大有作为并能推向国际艺坛而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画种。因为,中国水彩画作为绘画领域最重要创作形式之一,兼具很强的国际性和历史性,是当代美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类种。因此,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趋完善,水彩画的价值也逐渐被市场发现和接受,成为继油画后的新宠。名家水彩画板块成为藏市最大的“黑马”。之后吴冠中、肖淑芳、关维兴、黄铁山、冯中衡的作品在国内价格强劲上扬,水彩画收藏风起云涌。至2009年中国水彩画价格开始扶摇而上,在06至07年投资的水彩画到09年更是翻了数番,但当前仍然是中国水彩画的底部,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原始股",它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 这个强劲的势头里就有水彩画的一方蔚蓝天空。因为只要我们善用智慧,从整个艺术品的市场来看,水彩画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整个艺术历史发展链条上的文物学价值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当代艺术的楚翘,加之目前整体的低价位,任何一个能够冷峻思考中国当下精神生活的艺术品投资人都会慎重思考,没有人愿意错过水彩画的收藏的百年难遇的机遇,因为我们都为水彩画艺术形式的影响力和空间张力所向往和感动。" 冯中衡他们多为中国水彩画“学院派”风格的典型,既有欧洲纯正的水彩画技艺,又融和了苏联学院派水彩画的坚实造型,其影响力至今仍绵延不绝,他们作品的市场价格甚至超过了他们前苏联老师的作品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上扬,作为湖北省美协筹委、湖北省美协历届理事、中国水彩画协会理事、湖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员会顾问、研究馆员、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宜昌市美协主席、名誉主席。已故"湖北省文化名人"冯中衡先生的优秀作品正迅速恢复它们应有的地位,如今冯先生离去,他的每件写生与作品都成为孤品。价格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上升。 于是,我得出了如下简单的收藏逻辑:在武昌艺专读书获得很大成就、在解放后取得巨大成就而今天那些仍默默无闻的冯中衡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是值得关注与收藏的低价“蓝筹股”。更重要的是,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就对西方水彩画,古典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我至今仍记得我收藏的第一幅冯中衡的作品《三峡》,实际上那是2007年春天。后一些年为了积累更多的水彩画知识,我订阅了数种美术杂志,并打电话到北京,上海把一些2005年,2006年的一些合订本及2007年至2008年已出版的一些水彩画研究书籍全部买齐,进行恶补。我也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诸如《西方现代艺术批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水彩画技法》等书籍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佳品。 大方向确认后,我迅速“建仓”。我从重庆出发到武汉,江浙上海一带,借此机会我收藏了一些冯中衡水彩画,油画遗作。目前,我收藏了约20余幅冯中衡先生水彩画,油画遗作,全部为冯中衡先生的真迹,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二000年。如今,我在渝、川的家里挂满了这些原创的水彩画油画作品,并能随季节变化而更换应景的作品。每当工作、劳累之余,手捧一杯香茗或咖啡,静静地坐在它们面前欣赏,那种宁静、隔世和美的感觉,真是文字难以形容的。 过去几年的收藏经历,使我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即购买艺术品,最重要的原则是了解画家,真心喜欢。艺术品虽然有投资潜力,但是比艺术品更易懂、更易计算、更易加减码的投资渠道太多了,纯粹出于投资目的,实在没有必要进来搅局。我喜欢原始的三峡,更喜欢不靠吹捧炒作的冯先生这样的实力派画家的艺术品,因为喜爱而购买的艺术品,即使没有涨价也同样令人赏心悦目。艺术爱好者与逝去的画魂在艺术上得到的安慰和对话,是不能量化的。今年,三峡火红的枫叶满山遍野,我心驰神往。(川由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