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治
释义

冯治

目录

一、简介

二、部分荣誉称号

三、部分论著和获奖(以省部级为主)

四、主持和参与的部分国家、省部级课题

五、部分学术大事记

六、部分学术对话

七、部分的学术著作的评论

八、部分外界媒介介绍目录

九、部分电视与网络访谈节目目录

一、简介

冯治,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冯庄人,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冯治,1997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国内外有影响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兼任江苏省委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称评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冯治已经多次被国外学术单位出全额经费邀请出席了在巴西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在古巴国民议会大厦见到了古巴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聆听了卡斯特罗的讲话。他还出席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世界渔业论坛”,并在历届论坛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论文,被誉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友好使者”。

冯治已经被人称誉为“五高一大”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即学术研究高创新,研究课题高立项,成果高发表,成果高获奖,成果决策咨询高参与,成果社会影响力大。

(一)研究成果高创新

在研究“三农问题”的领域中,冯治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的、实证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学术道路,从而系统总结了农民致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途径。他长期致力于对江苏的华西村、向阳村、张郭镇、戴南镇、大沙河镇、河南的刘庄村等典型致富经验的总结提炼、应用推广,由精神财富变成了物质财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为华西吴仁宝、刘庄史来贺撰写“评传”,使他们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事迹得到弘扬,这两人均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他提出的中国农民致富资本论,以及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的新概念新理论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农民最苦、最穷、最没有地位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致富的资本”最少。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作为统一进程,统一谋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这是中国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还建立了“农民的致富资本与农村现代化相互转型促进”等理论模型,提出了增加“农民致富的文化资本”,比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更具有长效性、循环性、高增值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途径。由此他探索出了“城乡一体,增加农民致富资本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

2004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发文评论他“把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从某一侧面、某一学科的研究,推进到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创新研究的层面和阶段,为建造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大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研究课题高立项

冯治主持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项,省招标和重点课题2项。

(三)研究成果高发表

冯治仅在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4部大部头的独著,约150万字。即《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吴仁宝评传》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冯治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论文,经过层层筛选,入选了列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年度工作重点的中央高层次理论研讨会。冯治凭论文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受到胡锦涛等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合影留念,聆听过他们的讲话。

(四)研究成果高获奖

冯治的论著已经获奖6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2项,独著、参著的一等奖各2项。如他的个人专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和《吴仁宝评传》这两项成果,均获得了中央党校的“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党校特别奖”等。

(五)研究成果决策咨询高参与

冯治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上了《国内动态清样》,送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案头。主持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国家课题的成果,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报直接报送给了相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六、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大。冯治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成果与他本人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和《报纸与新闻摘要》节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第一财经卫视、日本富士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作过介绍、采访、专访或评述。如2000年7月5日《光明日报》以《研究农民,富裕农民——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为题,介绍了他的感人事迹;2004年10月25日《学习时报》(中央党校主办)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道路的艰辛探索》为题(均为长篇),介绍了他创新的观点与理论。《发展导报》、《社科信息》等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他研究三农问题的感人事迹和学术成就。

二、部分荣誉称号

2000年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了表彰冯治“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7年6月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冯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8年12月,冯治被评为首届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1981年12月,冯治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三好学生”。

1996年6月,冯治被评为江苏省委省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1996年1月30日,冯治被评为江苏省委党校“优秀党员”。

1998年1月18日,冯治被评为江苏省委党校“优秀共产党员”。

三、部分论著和获奖(以省部级为主)

冯治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参著3项)。如他的个人专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和《吴仁宝评传》这两项成果,均获得了中央党校的“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党校特别奖”等,共60多项。

冯治独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0年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江苏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冯治独著:《吴仁宝评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6年分别被评为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委党校科研特别奖”、“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连播节目二等奖”、“江苏省首届报告文学奖”。

冯治独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同年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冯治独著:《中国三大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1999年~2001年分别获:当时的“全国最高文学奖金奖”,奖金12万元,江苏省“最高文学奖”——“1978~1998年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 “江苏省首届报告文学奖”,“江苏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冯治与张敬民合著:《史来贺评传》,华龄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4年7月30日,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冯治独著:《徐州会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988年3月15日,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冯治独著:《创建“四型”农村党组织及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2005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冯治与孙海燕合著:《<邓小平“两手硬”理论在华西的成功实践>等3篇系列论文》获1996~199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冯治参著:《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3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冯治参著:《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张宪文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3年12月,获南京市人民政府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冯治参著:《民国社会经济史》(陆仰渊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4年7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冯治独著:《吴仁宝新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被评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第六届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冯治独著:《果都春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4年12月获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现代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冯治独著:《永葆先进——吴仁宝与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冯治与常永青合著:《江南水乡巨变——向阳村工业化历程》,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冯治与李树林合著:《中国华西道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出版。

冯治与刘世英合著:《赢在华西》,中信出版社2008年出版。

冯治与彭征合著:《精彩吴仁宝》,现代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出版。

冯治与徐宏俊合著:《周恩来的交际艺术》,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

冯治与刘永彪合著:《民国名人逸闻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泰国《亚洲日报》对《民国名人逸闻录》全书进行了连载。

冯治与刘永彪合著:《民国名人逸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余明侠主编、冯治第一副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1994年12月获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现代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四、主持和参与的部分国家、省部级课题

冯治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各1项。

(一)主持的部分国家、省部级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围绕全面小康目标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立项编号:03BDJ014,结项证书号:20050022),课题主持人,2003年12月完成;人民出版社2003.12 。

2、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新农村党组织工作机制研究》(立项编号:06BDJ034)。

3、《江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中解决“三农”问题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6—5,招标),2004年9月完成。

4、《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B2—006),2003年11月独立完成;人民出版社2003.12 。

5、《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与实现途径研究》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2000ZDXM790001)的子课题《锡山市农业现代化实证研究——兼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实现途径》(2000ZDXM790001C)(在《光明日报》上登招标启事),2001年12月独立完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 。

6、《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基金项目(02—007), 1999年10月独立完成;人民出版社1999.12;2000年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7、《吴仁宝评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基金项目(02—008), 1995年8月独立完成;人民出版社1995.12;1996年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8、中华民国法制史,第二主持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基金项目1994年7月完成。

(二)参与的部分国家、省部级课题

1、1988年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基金项目:“民国社会经济史”。

2、1993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项目:“中国对日作战史”。

五、部分学术大事记

1988年3月15日,冯治独著《徐州会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为江苏省委党校讲师冯治与新乡市委党校讲师张敬民合著的《史来贺评传》一书所写的《序》。《史来贺评传》同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1991年6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和华龄出版社出版联合召开的江苏省委党校讲师冯治张敬民合著的《史来贺评传》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陈丕显、段君毅,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木,全国政协常委王光美出席会议并发了言。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汪锋、冯文彬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理论界、新闻界人士200余人。与会同志发言对《史来贺评传》作了较高评价,认为该书探索得河南刘庄富从稳中来,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产业结构,适时选择突破口,把经济引向腾飞的规律;和总结得刘庄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肯定该书是一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江苏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明生受校委委托,代表校委出席了座谈会。冯治在座谈会上作了《我们写〈史来贺评传〉》(载《唯实》1991年第4期)的发言。当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等媒体评介了《史来贺评传》。其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报》、《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评介了《史来贺评传》。《史来贺评传》被评为江苏省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1年6月26日,冯治等著的《史来贺评传》被中共河南省委作为最珍贵的奖品奖给全省爱表彰的400名优秀党员和先进党组织的代表。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大会。钱学森说:“在今天这么一个隆重的场合,我心情到底怎么样。如果说老实话,应该承认我并不很激动。怎么回事?因为我这一辈子已经有了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三次就是从王任重为冯治等著的《史来贺评传》写的《序》中,知道“中共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1993年3月4日,南京出版社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举行了《周恩来的行政方略》、《周恩来的交际艺术》两本新书的座谈会。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委党校校长胡福明、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陈兆德出席座谈会并作了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及南京市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研究周恩来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这两本书的第一作者吴志鸿、冯治均为江苏省委党校的青年教师。与会同志发言对这两本书作了较高评价。认为《周恩来的行政方略》一书从行政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周恩来长期的治国方略,填补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周恩来的交际艺术》一书,从十个方面展示了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独特的艺术和风格,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新华社发了电讯稿,向国内外评介了这两本书。

1995年12月,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冯治独著的《吴仁宝评传》、36.7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江苏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1996年3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江苏省委党校和江苏省社科院等五家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倪志福、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肖万钧、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吴建国、国务院副秘书长刘济民,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达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福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新闻界、理论界出版界人士,共100余人。倪志福、肖万钧、杨春贵、吴建国、胡福明等十余位同志发言。与会同志认为《吴仁宝评传》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的传记,是一部难得的研究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优秀参考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产品(《<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载《唯实》1996年第6期)。江苏省委党校常务校长潘宗白和办公室主任陶溶出席了座谈会。冯治在会上作了《为事业研究为事业写书——撰写<吴仁宝评传>的汇报》(载《唯实》1996年第4期)的发言。当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评介了《吴仁宝评传》,中国新闻社以“人民出版社出版首部农村基层模范人物传记《吴仁宝评传》”为标题,向海内外新闻媒体送发了950多字的“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八日电”。其后,新华社以“《吴仁宝评传》近日出版”为标题,向新闻媒体送发了“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日电”。《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评介了《吴仁宝评传》,引起了轰动效应。

1996年3月28日,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颁发《关于表彰冯治同志的决定》的文件。《决定》指出:冯治同志撰写的《吴仁宝评传》“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为典型,着重研究当代中国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并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经校委研究决定,授予冯治同志科研特别奖,发给奖金两千元。希望全校职工宣传和学习冯治同志的敬业精神,为党校教学、科研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6年3月29日,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吴仁宝评传》作者冯治 “科研特别奖”,发给荣誉证书和2000元奖金。副校长郭荣成主持大会,他在大会上讲:“这是江苏省委党校建校以来,第一次为表彰一个人专门单独地下一份文件和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副校长汪锡奎宣读了《关于表彰冯治同志的决定》的文件。常务副校长潘宗白在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冯治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希望全体教研人员向冯治学习,从六个方面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社会奉献一流的精神产品。”冯治向大家汇报了写作《吴仁宝评传》的经过。

1996年4月19日,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召开了《吴仁宝评传》座谈会。与会的无锡市宣传理论界人士“充分肯定《吴仁宝评传》对华西创业历史的成功总结,高度评价该书在引导人们了解吴仁宝的思想和业绩,揭开华西崛起之谜,以及思考和展望21世纪中国农村的走向将起到积极的有益的作用。”《吴仁宝评传》的作者冯治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该座谈会的发言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为标题,刊登在《江南论坛》1996年第3期。

1996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倪志福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改革和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为标题,刊登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该文认为:“我们做城市工作、搞工业的同志要很好地总结和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吴仁宝评传》全面总结了中国农村典型华西的经验,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为我们研究和学习农村改革经验提供帮助。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认真总结我们城市及其企业的新创造、新经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城市和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下去,我相信,我们的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也一定会像农村改革那样,获得成功!”

1996年10~11月,《吴仁宝评传》先后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996年12月17日~1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国社科院、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丁关根、李岚清、李铁映等出席了会议,接见了出席会议的代表,并与代表合影留念。胡锦涛、丁关根分别在开幕和闭幕时作重要讲话。研讨会在上万篇论文中层层选拔、精心挑选,并经专家评审,入选论文100篇,特约论文28篇。江苏省入选论文2篇,特约论文1篇。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冯治独撰的《邓小平“两手硬”理论在华西的成功实践》入选,《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党校报》作了介绍。这3 篇论文被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作为省理论战线的成果写进他著的《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一书。

1997年6月3日,《省政府关于公布1996年度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单的通知》(苏政发【1997】58号,1997年6月3日)颁发,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冯治被评比批准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7年9月27日,《关于冯治等同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苏委校(1997)第119号】下发。经江苏省委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报省职称办苏人复(1997)年第11号文批准,确认冯治同志已具备教授任职资格。

1997年10月8日,江苏省委党校和《今古传奇》杂志社联合在江苏省委党校召开“冯治农民问题作品研讨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江苏省委党校常务校长潘宗白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他说:“冯治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已经多年。……我们一直支持他,也希望他多出成果,他也没负众望,不断有新的成果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会专家对冯治的农民问题研究及其论著,和在《今古传奇》1997年第5、6期上连载的新作《中国三大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现在外界公认,农民问题研究成了江苏省委党校的一大特色。”《“冯治农民问题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刊登在《唯实》1998年第1期。

1998年12月,冯治被评为首届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1999年5月4日,由湖北省公证处公证的《今古传奇》文学征文大奖评奖活动揭晓。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独著的《中国三大村》在全国读者投票推荐,编辑部初评,专家学者中评,以张贤亮、程树臻、浩然、梁凤仪(香港)等海内外著名作家组成的高评委会终评等4道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程序中,得票数一路领先,获当时的“全国最高文学奖金奖”,奖金12万元。有100多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引起了轰动效应。

1999年7月20日,《今古传奇》文学大奖颁奖文艺晚会在湖北电视台(卫视)举行。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领导出席了晚会。江苏省委党校常务校长潘宗白应邀到会发表讲话,致了贺辞。获大奖的《中国三大村》作者、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致了获奖答谢辞。

1999年12月,冯治与孙海燕合著:《<邓小平“两手硬”理论在华西的成功实践>等3篇系列论文》获1978~199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0年7月5日,《光明日报》刊载该报记者朱庆采写的《研究农民,富裕农民》的长文,评介了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研究农民问题的事迹和学术成果。冯治是江苏省委党校被《光明日报》专门介绍的第一位学者。该文还重点评介了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冯治的38万多字的新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化研究》。称“本书是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学术专著”。本书首次提出了农民富裕化的新概念,建构了关于农民富裕化的理论体系。探索和揭示了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道路及规律。《光明日报》、《学习时报、《新华日报》、《发展导报》等近20家报刊作了评介。其中《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均各评介了两次,《发展导报》以一个整版一万多字的篇幅摘载了本书创新的精要观点。本书分别获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

2000年9月26日,江苏省“最高文学奖”——“1978~1998年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正式揭晓,并举行了颁奖大会。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独著的《中国三大村》获此项大奖。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彦申到会并发表讲话。冯治出席了颁奖大会,领取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2001年1月17日~2月4日,国际学术会议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接受“世界社会论坛”组委会和国外学术单位出全额经费邀请赴会。冯治在会上宣读了《论中国的农业保护制度》的论文,受到外国专家好评。会议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约瑟夫等人多次听取了冯治关于中国加入WTO后,应怎样保护中国农民农业的意见。冯治是唯一应邀出席本次大会的中国专家。会议期间,冯治考察了巴西的一些农村。

2001年1月,《中国三大村》获“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2001年8月27日~9月11日,“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大会”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接受“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大会”组委会和国外学术单位出全额经费邀请赴会。冯治在会上宣读了《中国应确定怎样的粮食安全观》,和《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论文,受到外国专家好评。会议期间,冯治还在古巴国民议会大厦见到了古巴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聆听了他的讲话,考察了古巴的一些农村。

2003年6月27日, 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课题揭晓,冯治的课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获准立项。

2003年12月,冯治参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3年12月,冯治参著的《中华民国史大辞典》获南京市人民政府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4年5月23日~29日,“世界渔业论坛”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应“世界渔业论坛大会”组委会和法国“农民农业·社会与世界化”(APM项目)出全额经费资助邀请赴会。冯治入选了《论中国渔业国际化现代化道路》的论文。冯治应邀分别在5月24日、5月27日的大会上作了《中国渔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加入WTO对中国渔业的影响》的发言。在分组会上,冯治作了《渔业的粮食安全与粮食主权问题》、《手工渔业的特点》等发言。受到外国专家好评。43个国家的110位代表出席了论坛大会。会议期间,冯治随与会代表考察了葡萄牙的渔村和渔民生活。大会形成了“世界渔业论坛·里斯本九点宣言”。在“世界渔业论坛”的换届选举中,冯治被选为“世界渔业论坛”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大会即将闭幕时,冯治受大会组委会委托,向为大会做出贡献的人士和服务人员敬献了鲜花。

2004年11月29日,江苏省委党校、泰州市委联合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独著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张郭研究》(该书34.5万字,200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座谈会,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出席并作了长篇讲话。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在研讨中,都对本书作了较高的评价。江苏卫视“新时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泰州电视台、泰州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党校网站(首页)、《学习时报》、《新华日报》、《唯实》、《扬子晚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等媒体对座谈会和本书作了评介。泰州电视台还制作了专题节目。《江苏党校报》以一个整版加中缝的篇幅发表了座谈会的发言摘要(部分)。

2005年1月19日—2月5日,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应““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组委会和法国 “农民农业·社会与世界化”(APM项目)出全额经费资助邀请:1月19日—1月25日,考察了巴西东部的农村。1月26日—1月31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出席了“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冯治在会上宣读了《公民社会协调管理的中国创造》的论文,受到外国专家好评。2月2日—2月5日,冯治应邀考察了法国的农村。

2005年5月,《中国三大村》获首届“江苏报告文学奖”。

2005年12月,冯治独著的《永葆先进——吴仁宝与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25万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委主要领导为该书作序,有关部门发文推荐该书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教材,《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对该书较长篇幅的书评,社会反响较大较好。

2005年12月,冯治独著《创建“四型”农村党组织及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6年6月13日,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课题揭晓,冯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新农村党组织工作机制研究》获准立项。

2008 年 11月 16日,冯治独著:《吴仁宝新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被评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第六届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08 年 11月 16日,冯治著:《增加农民致富资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视野》,载《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被评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第六届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9月10日,冯治为其撰著过“评传”的2位传主——中国杰出农民的优秀代表吴仁宝、史来贺都被全国各族人民投票选举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吴仁宝与华西、史来贺与刘庄的等典型致富经验也都在各界人士与冯治的大力推广与弘扬下,由精神财富变成了物质财富。

六、部分学术对话

解读华西——专访《吴仁宝评传》作者、江苏省党校教授冯治

南方周末记者邓瑾:《解读华西——专访<吴仁宝评传>作者、江苏省党校教授冯治》《南方周末》2006-01-06

从来艰辛是农家,读书唯望富桑麻———与冯治教授对话

胡安平、薛林《从来艰辛是农家,读书唯望富桑麻———与冯治教授对话》,《泰州日报》 2004年8月9日。

等等。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道路的艰辛探索

陈国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道路的艰辛探索》,《学习时报》(北京市)2004年10月25日。

冯治,1955年12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现为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论著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张郭研究》、《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吴仁宝评传》、《史来贺评传》(合著)、《中国三大村》、《果都春秋》、《江南水乡巨变》(合著)、《周恩来的交际艺术》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文摘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载。论著获奖40多项,其中中共中央党校评比颁发的“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项,江苏省委党校科研特别奖4项。主持国家、省部社科基金招标、重点与一般项目7项 。接受“世界论坛”组委会和国外学术单位出全额经费邀请,2001年初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社会论坛”,同年夏天出席了在古巴哈瓦那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论坛”,2004年5月出席了在葡萄牙理斯本召开的“世界水产业论坛”,并分别提交了论文、作了学术交流发言。

记者:据我了解,您是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当过几年农村基层干部。1978年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中国现代史教师。1986年,被选调到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您研究“三农”问题撰写了多部专著,并应邀出席了三次有关国际会议,在这方面获得过不少荣誉。您学的是历史,教的是历史,却在“三农”问题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这是为什么?

冯治:应该说,这和我所学的历史专业有关。农民自古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可一部《二十四史》却把农民排斥在史学大门之外,自古还没有给在田野上耕耘的农民写长篇大书评传的。我当时给史来贺、吴仁宝等中国杰出农民立传,是想改变 “精英”史学,使史学成为真正的“民学”,让历史回归历史的创造者。不曾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写农民、直接实证研究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学术道路。以直接描述农民自身实践,具体、真实、形象地回答中国农民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富裕化与现代化这一深刻的、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记者:这么说,您走上这条学术之路,还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您的研究有没有具体的计划呢?

冯治:详细的计划谈不上,但我的研究方向始终是明确的。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实践和摸索,我把研究规划调整为两个系列一个最终成果:第一系列是在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各选一些典型村,在自然环境上兼顾山区、平原、沿海,以撰写这些典型村带头人的评传为载体,研究村级发展规律;第二系列是在第一系列基础上,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乡(镇)、县。在两个系列纵横交叉比较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吃透中国“农情”,积累资料,提炼观点,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学问从下往上做,从实践往理论上做,往道路上做,往规律上做,力求在典型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结合上,逐步疏理建构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探索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道路与规律。

记者:您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常常思考,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冯治:为什么中国农民苦了几千年,到现在大多数农民还是苦?农村穷了几千年到现在大多数农村还是穷?农村现代化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这样难?“三农”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怎样才能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腰杆“挺”起来,人格尊严“立”起来,在社会上“站” 起来,成为大写的“人”?多年来,这些魂牵梦绕在心头的问题,纠缠得我寝食不安,不论如何苦思冥想,如何向人请教,如何查询纸质和网络学术信息文献,都难以找到解释力强、能自圆其说的理论答案,真不知从何处下手、何处突破才好!

记者: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至关重要。您是怎样寻找突破口的?

冯治:我想,医生看病要找准病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也要找准农民太苦、农村太穷的根本原因,这才能对症下药。“因果关系”看似平常,生产生活中每时都有,无处不在,但要真正找出来,让大家信服,谈何容易!多年来,我做梦都想探寻出解决中国 “三农”问题的“因果关系”,搞清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与现代化进程的函数方程中,哪些是常量,是领导部门决策时的硬约束条件,哪些是可变量,是领导部门决策时可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的条件,从而探索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道路、规律与对策,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记者:您是如何探寻这一“因果关系”的?

冯治:做学问的难点就是突破点、也是成功点!只要咬住难点不放,煎熬苦修,就能获得有价值的“正果”!近20年来,我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深入农村,和农民与农村干部在一起苦苦探寻。2002年除夕那天,我来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崛起的农民快速致富的典型——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春节当日,到农民家拜年,进行调研。向老年农民问及家庭情况,他们开口便是女儿在哪家企业上班,儿子在哪座城市经商。和农民商人交谈,他们张口“资本”,闭口还是“资本”,开始外出经商时,最缺乏的是“资本”,最难完成的是“资本”积累,“资本”多了才能赚大钱,“资本”少了只能赚小钱。和张郭镇的企业家交谈,他们讲的是“资本运营”。和张郭镇党政干部交谈,他们讲的是如何经营城镇,增加城镇资本。联想到我在全国许多地方农村调研时,农民经常谈的也是不论干什么,都得要“本钱”,就像种庄稼,倘若你“本钱”少,比别人少施一次肥,少浇一次水,收获的粮食就会比别人少许多, “本钱”实际上就是“资本” 。

农民有“资本”才能发家致富,无“资本”只能受穷。张郭及全国农民的实践和我的思索交融碰撞,穿过历史时空与学术理论的隧道,一个破解中国农民太苦、农村太穷之因,探索富裕农民道路难题的“因果关系”的链条渐渐显现出来:农民太苦,农村现代化太难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致富的资本”太少!

记者:这一认识看似简单平常,却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对这一“因果关系”,您是怎样论证的?

冯治:在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专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张郭研究》一书中,我通过对几千年历史及现实的考察,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找出找准了中国农民最苦,农村现代化最难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最少。建立并阐释了农民致富的这“四大资本”的新概念。建立了“分”与“统”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型。由此,创立了“农民致富资本论”,探索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致富资本’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以此绪论作为第一板块,统率全书。第二板块,对创立的“农民致富资本论”,结合兴化市张郭镇的实践,进行了实践验证,使之立得准,站得住。在全景式反映张郭镇农村现代化进程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致富资本论”、农民富裕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些重要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力度。第三板块,把“农民致富资本论”深化到规律性认识的层次。前呼后应,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该书创立的“农民致富资本论”。

记者:创立“农民致富资本论”,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意义?

冯治:目前,“三农”问题的研究还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比如搞农业经济学的,就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搞社会学的,就着重从农村农民生活的变迁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这都是有价值的。但我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形成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从学术意义来说,就是把“三农”问题从某一学科的研究推进到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创新研究的层面和阶段,制定出能真正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综合方案。不然的话,如研究农民增收,主要是考虑经济方面的措施,但农民如果没有政治资本,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增了收还是保不住。

我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致富的 “四大资本”,上升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道路和规律,就是说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要从这四个方面同时推进,不能只限于某一方面,如果不同时推进,即使富裕了也保不住。要把增加农民致富的 “四大资本”,与大力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作为统一进程,实施统一谋划,统一考核,这是中国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提出“农民致富资本论”, 可以说是一次理论创新,不过,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了呢?

冯治:我运用“农民致富资本论”的理论去投标江苏省的《江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中解决“三农”问题研究》的招标课题,经权威专家匿名评审,在众多“标书”中,得分第一,一举中标。今年暑假,我又到陕西、甘肃等省的西部农村进行了调查,感受到东西部农村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农民拥有的致富的这“四大资本” 的差距,这也可说明“农民致富资本论”是具有生命力与普适性的。对此,我充满信心。

记者:您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令许多人为之感动。舍得一番寒彻骨,如今硕果的芳香正微微地飘来。但发展正未有穷期,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依然任重道远。我想,您提出的“农民致富资本论”将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还需要丰富、完善,同时进一步经受实践的经验。祝愿您不畏劳苦,继续探索、攀登,去争取更大的成功。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七、部分的学术著作的评论

倪志福:《改革和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在《吴仁宝评传》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郭中(著名历史学家郭德宏的笔名):《史来贺评传评介》,《中共党史研究》(北京)1992年1期第84~86页。

周明生:《以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光明日报》(北京市)2004年5月20日。

叶南客:《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点—<吴仁宝评传>的理论价值评介》,《群众》(南京)1996年第11期,第61~62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黄文虎:《永葆先进》,《光明日报》(北京)2006年2月20日。

孙宅巍:《真实的记录 可贵的探索──评<吴仁宝评传>》,《学海》(南京)1996年第3期,第93~96页。《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王磊:《<吴仁宝评传>简介》,《中共党史研究》(北京)1997年第3期,封底一。《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徐学银,戴德生:《评冯治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转载。

范以本:《读<吴仁宝评传>》,《中国企业报》(北京)1996年7月10日。

春坦:《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读冯治的<吴仁宝评传>》,《中国乡镇企业报》(北京)1996年9月2日。

宁兆坤:《贵在创新──略评<果都春秋>》,《社科信息》(南京)1994年第7期。

鲁宁:《解开一代“庄主”禹作敏沉浮之谜》,《传奇文学选刊》(郑州)1997年增刊(本文为部分转载冯治著《中国三大村》所加的评论)。

孟瑶:《把目光投向农民》,《今古传奇》(武汉)1997年6期。

王世谊:《冯治近著<吴仁宝评传>简评》,《社科信息》(南京)1996年第11期。

叶南客:《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热情讴歌与理性思考—<中国三大村>简评》,《江苏党校》(南京)1997年10月15日。

李云河:《一本准确阐释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好书──读<吴仁宝评传>有感》,《当代学术信息》(杭州)1996年第3期。

周明生:《以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光明日报》(北京市)2004年5月20日。

中国为数最多的“民”是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问题即中国问题,中国问题即农民问题。农民的生存发展状态如何,历来关乎国家的治乱兴衰。

悠悠万事,富民为先,富民为本,富民为大。被誉为“农民教授”的著名学者、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读书唯望富桑麻”,农民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中国农村变为现实,是他一直苦苦探求的问题。他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下农村,春节也走村入户,大年初一向农民拜年,调研“三农”问题。就这样,20年的潜心执着,以实现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到一条能真正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富裕农民道路的毕生追求!从《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吴仁宝评传》、《史来贺评传》、《中国三大村》、《江南水乡巨变》、《果都春秋》,到新近推出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张郭研究》,该书是他主持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记录承载了他的探索历程和心血结晶,也增色了他的学术追求和生命。

该书克服了中国“三农”问题十分复杂、理论难点甚多、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等困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作指导,以为什么中国农民最苦,农村现代化最难,怎样才能实现农民的富裕化为分析主线,通过对中国几

千年历史及现实的考察,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找出找准了中国农民最苦、农村现代化最难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最少。要实现农民富裕化、农村现代化,就必须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作为统一进程,实施经一谋划,统一考核,这是中国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其相对应,农民才能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腰杆“挺”起来,人格尊严“立”起来,在社会上“站”起来,成为大写的“人”,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此,把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从某一侧面、某一学科的研究,推进到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创新研究的层面和阶段,为建造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大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该书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普遍性与典型相结合的综合创新的研究方法,创立了“农民致富资本论”的新学说。书中建立了“农民致富的经济资本”、“农民致富的文化资本”、“农民致富的政治资本”、“农民致富的社会资本”等新概念,并进行了详尽阐释和深入探究,使之科学化、立得住;理出了“解决农民最苦农村现代化最难的问题的思路”,建立了“农民的致富资本与农村现代化相互转型促进”等多个理论模型,提出了应以“文化资本”变资源与财富,替代和弥补硬约束的耕地等短缺资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致富资本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这些创新性的探索成果,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在深层思考中满怀信心地看到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希望之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探索性的成果,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福音。(《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冯治著 人民出版社,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八、部分外界媒介介绍目录

朱庆:《研究农民 富裕农民——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光明日报》(北京)2000年07月05日。

张丁:《冯治:立传为农民》,《检察日报》(北京)1996年9月13日。

刘新华:《三进华西两遭拒,书成不负有心人——访<吴仁宝评传>作者冯治》,《中国市场经济报》(北京)1996年4月6日。

孔德芳:《学者老冯》,《科技日报》(北京)2004年3月1日。

王磊:《为社会主义的创业者立传》,《党建研究内参》(北京)1996年第8期。

心玉:《他在为农民作传》,《江苏宣传》(南京)1996年第11期。

周碧华:《为事业研究,为事业写书》,《江苏广播电视报》(南京)1996年4月15日。

支德裕:《一位青年学者与华西的情结》(近一个整版),《扬子晚报》(南京)1996年6月7日。

超群:《冯治:从农民到作家、教授》(整版),《社科信息》(南京)1998年12月7日。

九、部分电视与网络访谈节目目录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谈学习华西村新经验

激荡三十年(1978-2008)第9集访谈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