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雁
释义

吉林大学教授

冯雁,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6年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于吉林大学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

1994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所获医学博士学位。

1989年开始在吉林大学工作,主要致力于酶学和酶工程领域的研究。

自1994年始,先后在日本工业技术院(AIST)国立生命科学和技术研究所(NIBH)、日本产业技术融合研究所(NAIR)和在美国国立健康总署(NIH)癌症研究所(NCI)从事博士后和合作研究工作,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编委

研究领域:

1. 酶结构-功能研究。

2. 蛋白质分子进化。

3.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

研究成果:

主要致力于酶学和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极端环境微生物学、极端环境酶学、酶分子改造、酶的应用及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从事酶/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在嗜热酶催化机制、稳定性机制和分子进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1. 建立了嗜热菌分离鉴定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了多种古菌蛋白基因在原核生物中的高效表达。

2. 应用酶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等技术探讨了嗜热酶(酯酶、谷氨酸脱氢酶、无机焦磷酸酶、组蛋白等)的活性、热稳定性、蛋白质折叠过程等;解析了三种蛋白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嗜热酶柔性/活性/稳定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了酶活性的高温调节机制,为酶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

3. 应用定向进化技术和蛋白质半合理设计策略获得活力提高突变体酶, 结合计算生物学手段阐明重要残基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双边合作项目、省/市科研攻关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Cancer Gene Therapy 和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六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专利2项,通过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5项。

[font face=宋体 color=#7985c1][/font]

受奖励及资助情况:

(1) 2006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2005年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3) 2005年 吉林省人民政府人才开发资金资助(一级);

(4) 2004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 2003年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6) 2003年 长春市人事局“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7) 2003年 吉林省科技厅“杰出青年”基金;

(8) 2001年 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秀留学人员创业带头人”。

科研项目:

· 超嗜热微生物酯酶的区域稳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0023),2007-2009

· 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2004CB719606),2004-2008

· 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项目,

2003CB716002),2003-2007

· 新型嗜热脂肪酶制备手性2-辛醇,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2001BA708B03-06),2001-2005

· 新型双结构域嗜热酯酶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470015),2005-2007

· 嗜热酶稳定性机制的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2005

· 脂肪酶家族分子进化机制及分子进化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2008

· 生物催化合成医用高分子聚酯的新工艺研究,吉林省科技厅高技术重点项目(20050312),2005-2007

· 极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应用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 (5-28-26)

· L-乳酸菌种的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 (200302-02),2003-2005

· 新型蛋白酶催化制备生理活性鹿肽, 长春市社会发展计划项目,2003-2005

授权及申请专利:

1.加热破碎表达嗜热蛋白的工程菌以获取嗜热蛋白的方法(专利号:ZL200410011382.4)

2.干酪乳杆菌改组菌株、制备方法及发酵生产L-乳酸(专利号:ZL200510119041.3)

3.重组古菌组蛋白HPhA作为基因药物载体及在制备治疗鼻咽癌药物方面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200710056286.5)

4.以酸酐为酰基供体制备手性脂肪醇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55455.3)

5.嗜热酯酶/磷脂酶基因、工程菌、酶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 03111700.7)

6.复合蛋白酶催化制备生理活性鹿肽及鹿肽产品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200310115964.2 )

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教师

冯雁,男,汉族,1960出生。小提琴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管弦乐教研室主任。 湖北省考级委员会评委, 考级委员会(弦乐专业)办公室主任,湖北省小提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自幼随父亲冯万坤副教授学习小提琴,16岁考入湖北省歌剧团(湖北省歌舞剧院前身),任乐队副首席,22岁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师从邹廷恒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至1992年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援外专家前往塞舌尔任教2年。1996至1998年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办公室主任。作为东方交响乐团的主要成员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演出活动,其中包括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新年音乐会。参与了湖北省小提琴考级教材的撰编工作,并发表了《论演奏弦乐四重奏的要素》、《浅析舞台演奏心理的状态与控制》、《论演奏者的艺术修养》、《音乐节奏的结构极其表现意义》等多篇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个人简历

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89年于吉林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在日本国立生命科学和技术研究所(NIBH)、日本国立产业技术融合研究所(NAIR)和美国国立健康总署癌症研究所(NCI)从事博士后和特聘研究员工作。2009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刊物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主要致力于酶学和酶工程领域的研究。系统建立了在医药、食品及化工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酶(脂肪酶、蛋白酶及多糖水解酶等)基因资源库;解析了多种嗜热酶的晶体结构,并从酶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等角度探讨了酶活性、稳定性及底物选择性的复杂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酶分子改造的研究工作,利用定向进化、合理设计及分子模拟等技术构建了功能明显改变的进化酶。以上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双边合作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并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实验室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已在J. Biol. Chem., J. Mol. Biol., Biochem. Biophys. Act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作为副主编编写《酶工程》专著一部。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等称号。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酶学和酶工程研究。涉及以下领域:

(1)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

(2) 酶结构-功能关系;

(3) 酶分子进化;

(4) 酶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发表论文

1.Guangyu Yang, Aixi Bai, Le Gao, Zuoming Zhang, Baisong Zheng, Yan Feng*. Glu88 in the non-catalytic domain of acylpeptide hydrolase plays dual roles: charge neutralization for enzymatic activity and formation of salt bridge for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2009, 1794(1): 94-102.

2.Jiutong Ma, Quanshun Li, Bo Song, Donglai Liu, Baisong Zheng, Zuoming Zhang, Yan Feng*.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caprolactone catalyzed by a novel thermophilic esterase from the archaeon Archaeoglobus fulgidu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09, 56: 151-157.

3.Yuanhong Wang, Quanshun Li, Zuoming Zhang, Jiutong Ma, Yan Feng*. Solvent effects on the enantioselectivity of the thermophilic lipase QLM in the resolution of (R, S)-2-octanol and (R, S)-2-pentanol.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09, 56: 146-150.

4.Zuoming Zhang, Baisong Zheng, Yanping Wang, Yiqian Chen, Giuseppe Manco, Yan Feng*, The conserved N-terminal helix of acylpeptide hydrolase from archeaon Aeropyrum pernix K1 is important for its hyperthermophilic activit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Proteins & Proteomics, 2008, 1784(9): 1176-1183.

5.Lei Yu, Xiaolin Pei, Ting Lei, Yuhua Wang, Yan Feng*, Genome shuffling enhanced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glucose tolerance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134:154–159.

6.Y Y Li, R Wang, G L Zhang, Y J Zheng, P Zhu, Z M Zhang, X X Fang and Y Feng*, An archaeal histone-like protein mediates efficient p53 gene transfer and facilitates its anti-cancer effect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gene therapy, 2007,14: 968-975.

7.Qiuyan Wang, Guangyu Yang, Yanli Liu, and Yan Feng*. Discrimination of Esterase and Peptidase Activities of Acylaminoacyl Peptidase from Hyperthermophilic Aeropyrum pernix K1 by a Single Mutation. J. Biol. Chem., 2006, 281:18618-18625.

8.Xiaodong Ren, Dawei Yu, Siping Han, Yan Feng*, Optimization of recombinant hyperthermophilic esterase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waste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6,97:2345-2349.

9.Liang Weng, Dan Liu, Yuanyuan Li, Shugui Cao, Yan Feng*, An archeal histone-like protein as an efficient DNA carrier in gene transfer.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4, 1702:209-216.

10.Mark Bartlam, Ganggang Wang, Renjun Gao, Haitao Yang, Xiaodong Zhao, Guiqiu Xie, Shugui Cao, Yan Feng, & Zihe Rao,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Acylpeptide Hydrolase/Esterase from Aeropyrum pernix K1, Structure, 2004, 12:1-20.

11.Shiyu Wang, Yan Feng*, Zuoming Zhang, Baisong Zheng, Na Li, Shugui Cao, Ikuo Matsui, Yoshitsugu Kosugi, Heat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the recombinant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from a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on Pyrococcus horikoshii.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3, 411,56-62.

12.Ti Li, Fei Sun, Xin Ji, Yan Feng* and Zihe Rao*. Structure Based hyperthermostability of Archaeal Histone HPhA from Pyrococcus horikoshii, J. Mol. Biol. 2003,325, 1031–1037.

研究成果

1. 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4CB719606)

2. 酶"非专一性"及酶趋异进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632)

3. 超嗜热微生物酯酶的区域稳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023)

4. 脂肪酶家族分子进化机制及分子进化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5: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