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家镇
释义
1 山东乳山市冯家镇

冯家镇是地名,同名的有山东乳山市冯家镇、山东沾化县冯家镇、辽宁彰武县冯家镇、重庆黔江区冯家镇。

山东乳山市冯家镇

沿革

今冯家镇境域,1941年属牟海行署第七区公所。1945年1月属乳山县冯家区。1958年9月成立冯家公社。1984年5月建立冯家镇。

行政区划

冯家镇(FengjiaZhen)属乳山市。在乳山市区东北部。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3.44万。原为冯家人民公社。1984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社,设立冯家镇。镇政府驻冯家。

所辖村

冯家明洪武年间,冯姓由观上冯家迁此以姓立村。明末,宫姓由徐家村迁入。清末,杜、李二姓由牟平县杜家、临沂县迁入。现800户。

北高格庄南宋祥兴元年,高仁合、高仁成由云南迁此建村高格庄。元至元三十年,丛、赵姓由文登县于疃、牟平县西北坝迁入。明洪武八年,丁、孙姓由南黄北?、牟平县夏玉迁入。清时,先后有周、曲、邢、冯、胡、滕、谭等姓迁入。雍正年间,因村南建南高格庄而更今名。现253户。

南高格庄清雍正年间,高姓由北高格庄析居立村南高格庄。乾隆年间,曲、袁姓分别由牟平县潘格庄、青岛城阳迁入。嘉庆年间,王姓由福山县古岘王家迁入。现210户。

徐家村元代前,徐姓居此以姓立村,元末战乱被毁。明洪武二年,宫姓由文登县柳林庄迁此定居,袭原名。隆庆二年,王姓由文登县小寨迁入。清康熙二十八年,辛姓由南黄迁入。现720户。

合子明万历年间,于姓兄弟二人迁此定居,故称合子。清乾隆年间,先后有张、郑、姜、韩姓迁入。现365户。

合子庄清光绪十六年,张、韩姓由合子迁此定居。后王姓由沙家来居。1953年更此名,现112户。

鲁家明万历年间,鲁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清乾隆年间,孙姓由砦里迁入。道光年间,姜姓由花家疃迁入。现210户。

吴格庄金时,吴姓居此以姓立村,金末遭剿。明宣德二年,宫姓由徐家村迁此定居,袭原名。现161户。

上口清康熙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建村,因位居附近诸村上水头的山口处,故名。现348户。

盘石明成化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巨石,故名。万历年间,李、王姓由牟平县解甲庄、荣成县赤山迁入。清乾隆年间,夏姓由夏村迁村东南看庵,取名夏家庵,1945年并入盘石村。现454户。

张家寨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莱阳县张家灌迁此立村,因此地曾屯兵设寨,故取名寨里村。1942年更名北寨,1980年又更今名。现361户。

中寨清乾隆年间,姜姓从花家疃迁此立村,因古有兵寨,故取名姜家寨。道光年间,王姓由牟平县迁入。1942年更名中寨。现313户。

林家寨明弘治年间, 林姓由文登县林村迁此立村, 因村北有河,取名河南庄。1942年更名南寨,1980年又更今名。现118户。

消水河明万历年间,勇姓由南勇家迁此定居。因村东河床较高,汛期河水消的很快,故名。清顺治年间,宋、谭姓由史家疃、牟平县谭家泊迁入。现167户。

马山沟清乾隆年间,孔、姜二姓由孔家、北河崖迁此定居,因位于马山沟夼,故名。后有于、孙姓先后从文登县窑南泊和孙家迁入。现80户。

唐家店子明万历二十三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此立村,因当时村头开设小旅店,故名。清乾隆年间,刘、冯姓由午极、冯家迁入。现275户。

花家疃明万历二十四年,刁姓由文登县长山刁家迁此定居,此前曾有花姓居此建村,故袭原名。清初,姜姓由南刘伶庄迁入。现405户。

北吉子园明洪武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古庙“棘子院”而得名,后演变为吉子园。清初,王姓由牟平县官庄迁入。1956年更今名。现62户。

南吉子园明洪武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棘子院南定居立村,取名南棘子院,后演作今名。清初,姜、高姓由峒岭、西吉子园迁入。现119户。

西吉子园清初,高姓由下初西庄迁棘子院西定居立村,取名西棘子院,后演作今名。现140户。

东吉子园明万历年间,曹、孙姓由河南村、文登县坦埠迁棘子院东立村,取名东棘子院,后演作今名。清乾隆二十六年,滕姓由地口迁入。现162户。

砦里明万历年间,孙姓由文登县坦埠迁此定居,因此处周围多山,古时曾设兵寨,故名。清初,刘、彭姓由文登县鸭湾崖、荣成县楼下迁入。道光年间,董、李、张姓由日照县迁砦里村南定居, 以三姓团结义气,取名三义村,1952年并入砦里。现400户。

马山前明洪武十五年,姜姓由峒岭迁马山之前定居立村,故名。现125户。

庄子夼清康熙年间,战姓由文登县二王家迁圣水宫前山夼为道观看庄子,故名。清末,潘、王姓由泥沟村迁入。现71户。

孔家明嘉靖年间,孔姓由牟平县五里头迁此以姓立村。现247户。

王家庵清康熙三十年,王姓由文登县程格庄迁此看庵并定居立村。后冯姓由观上冯家迁入。现68户。

观上冯家元末,冯姓由云南迁玉虚观附近而居,故名。现172户。

赵家庵清咸丰年间,赵姓由湾头迁此看庵,后定居立村。现48户。

万家明弘治九年,万姓由河北省迁此立村。清乾隆年间,冯、孙姓由观上冯家、黄县迁入。清末,孔、王姓由孔家、葛口迁入。后有李姓从沽水头迁入。现440户。

高家台明崇祯年间,高姓由湾头迁此定居,初名高村,后因村旁有土台,更名高家台。清道光年间, 于姓由文登县于家口迁村西建村小于家,建国后并入该村。现172户。

卧龙清乾隆年间,陈姓由所陈家迁大、小蛇夼前定居立村,以吉祥之意取名卧龙。后有孙、王、刘姓由文登县庙东和二王家、南斜山迁入。现327户。

东官庄北宋熙宁年间,官姓居此建村官庄。金大定年间,史姓从莱阳县史家圈迁史家疃,元末迁此定居,袭原名。清乾隆年间,孙、姜姓由崖子、峒岭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505户。

瑞木山元至正二十年,姜姓从峒岭迁此立村,取名水漫山。明洪武三年曹姓由云南省昭通迁此,将南方水杉带来此地栽植,更村名水木山。清道光二十二年更今名。清末,孔、史二姓由孔家、东官庄迁入。现516户。

马家泊子明弘治年间,马姓从海阳所迁此平泊地定居立村,故名。万历年间,曹姓由瑞木山迁入。清康熙年间,张、刘姓由张家寨和黄格庄迁入。清末,方、姜姓由小云南、文登县姜家庄迁入。现507户。

东马家庄清顺治年间,马氏兄弟良习、良助从马家泊子迁此立村马家庄。雍正年间, 曲姓由文登县北黄迁入。乾隆年间,高姓由高家台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410户。

沽水头明中期,曾有张姓居此,因村西有古泉而取名沽水头。清初,于、牟、邢姓分别由莱阳县河前庄、 栖霞县铁口、 文登县岛集迁此。清末,李、冯姓迁入。现187户。

北刘伶庄清康熙八年,宋姓由史家疃迁此,谭姓由文登县谭家口迁此。此地原为地主刘伶的田庄,故名。后因村南又建一南刘伶庄而更今名。现224户。

南刘伶庄清康熙十一年, 姜姓兄弟四人从东峒岭迁刘伶庄村南定居, 故名。现104户。

北河崖明万历年间,姜姓从峒岭迁老清河西岸定居,取名河崖,后因与黄垒河南岸的河崖村重名而更今名。现130户。

北汉村清乾隆年间,姜姓从山北头迁汉村北立村,故名。民国年间,林姓由文登县泽头迁入。现250户。

南汉村明嘉靖年间,曹盛琳从河南村迁此立村曹家疃。隆庆年间,姜应举从峒岭迁入,后因姜姓人盛,取姜房字(汉臣)为村名,因位于冯家村南,取名南汉臣,后演作今名。现432户。

北泥沟清康熙末年,李姓由小北庄(今名上册)、王姓由文登县孔格庄、于姓由司马庄迁此立村。因位于黄泥沟旁,故名泥沟。清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228户。

南泥沟清康熙年间,刘姓从云南迁此,后有曹姓从瑞木山迁入,取名南曹家。清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180户。

东泥沟清乾隆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立村于家疃。后邢、王、李姓迁入。道光三十年更今名。现120户。

王疃明嘉靖年间,王姓因避水灾由石疃王家(今汤后疃村北)迁此立村。初名小疃,民国二十七年更今名。现180户。

吕格庄明万历年间,耿姓由西耿家迁此立村。此处原是北汉村吕姓大户的种地庄子,故名。清初,姜、曲、孙姓分别由峒岭、牟平县小埝、孙家埠迁入。现450户。

葛口明崇祯年间,马姓从海阳所迁此立村。因位于山口,且葛子丛生,故名。清初,姜、王姓由峒岭、文登县文登营迁入。现139户。

山北头元代,姜姓由万户迁山阴坡立村,故名。清嘉庆年间,李、孙姓由北泥沟、万家迁入,姜姓由峒岭迁入。现363户。

石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姜姓由峒岭迁石坝前定居立村,故名。现362户。

汤上唐时,孙姓土著老民散居温泉汤一带,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西孙姓称小汤。明嘉靖年间,刘姓从黄格庄迁入。1952年复原名。现215户。

汤后疃唐时,孙姓土著老民居此,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后孙姓村落称汤泉。1952年更今名。现150户。

汤东疃唐时, 孙姓土著老民居此, 称汤上。元时,居温泉汤之东孙姓称大汤。1952年更今名。现210户。

汤南场清末,孙姓由大汤析居立村,1942年定此名。现85户。

名胜古迹

冯家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和圣水岩。

玉虚观位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尼姑顶东坡坳谷,亦称“圣水宫”,曾为道家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水奇峰峭,四时幽绝,独具一方之胜。据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块残碑记载,这里原为“圣水庵”,“始于汉晋”,距今近两千年。据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派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宫观,曰“圣水宫”,名字延续至今。据现存的老祖殿内神台前一唐代风格的双层莲花卷草纹石刻推断,唐时殿宇建筑规模已具。后几经兴废,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全真派道人王玉阳在此结茅为庵。承安二年(1197年)赐额“玉虚观”。至宁元年(1213年)赐名“玉真观”。此时玉虚观“苍松偃盖,古桧蟠龙,碧瓦鳞鳞,朱门赫赫,神仙异人出没,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相聚”。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玉虚观时为北方第三大道家圣地。自金至明、清,玉虚观屡经修葺,规模不断扩大。

据《宁海州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玉虚观进行最后一次重修。重修后的玉虚观,殿阁庄严,碑碣林立。主要建筑有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义殿、玉皇阁、万寿宫等。玉皇阁最为宏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12根八角石柱支撑,上层为斗拱飞檐结构,内塑玉皇大帝像。阁顶为绿琉璃瓦。万寿宫为主体建筑,宫身阔5间,进深5米,墙外前檐有承重柱阶和阶廓,两山墙各有一碑碣,西壁为明代提督学政邵贤诗碑,东壁为和邵贤诗刻石,宫内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阳及全真七子像。1930年代以前,玉虚观一年一度的庙会,规模很大,终日香火不断。抗日战争爆发后,观内塑像被毁,道士逃亡,观宇日渐荒废。1950年,为破除迷信,观宇被拆除。“文革”期间,再遭洗劫。现遗址尚有观宇石基、石柱、石狮、石兽等遗存。1992年5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碑位于玉虚观的万寿宫院内,今保存完好。此碑立于金贞祐二年(1214年),通高5.66米,宽1.25米,厚0.28米,下有龟趺,额有四龙盘绕,碑额“玉虚观记”之字为州学进士范景纯所篆;碑正面正楷阴刻金朝散大夫国称撰文,宁海州学政王良臣书丹。碑文有对王玉阳修道之铭赞和对圣水岩殊常异境之描述。碑背面正楷阴刻“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通观全碑,制式高大,宏伟雄浑,具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该碑为研究金元时期道家活动的重要史料依据。

玉阳洞位于玉虚观遗址西北30余米处崖壁上,距崖下地面10余米。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宽0.85米。洞内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凿一神台,上下与洞内岩石为一体,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岁神白玉石像(今无存)。洞内东壁凿五龛,西壁凿三龛,各龛内原皆有造像(今无存)。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阳洞天”石刻,为王玉阳亲书。洞口下方东西两侧各有12级台阶,相传为王玉阳亲凿。此洞为王玉阳及弟子门人修炼之处。

圣水岩位于玉阳洞西侧,亦称“圣水洞”,为一天然石洞。洞上方有数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宽5米,进深6米,洞内宽处9米。洞顶呈圆弧形,与洞壁岩石相合处有一东西石缝,“圣水”自缝中源出。玉虚观碑记云:“水不见发源,但嵌镶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宁海州志》载:“洞中东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线,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东西相更替,故曰‘圣水’。且天将雨,则漏水,溅人衣裙,晴则否,山下之人以此阴晴屡验。”经观察洞内水自东流源出,水质清澈甘冽,每小时出水约300公斤,其西流无水出,但确有流水痕迹,洞内可储水10余方,满则溢出。相传当年圣水洞侧“有巨石飞出数丈”,览者登之颇苦,王玉阳“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堕”。今圣水洞外上侧尚存玉阳亲笔石刻“圣水嵒”三字,单字高0.59米,宽0.45米,虽已剥蚀,字迹依稀可认。

据考,金大定八年(1168年),王玉阳被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弟子,从师至烟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王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诏进京为金世宗讲道,凡所应对,无不时中。金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王玉阳悉表辞之。未几,恳求还山,金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王玉阳遂在圣水岩结茅为庵,行道修炼,收弟子300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金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王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王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王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金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王玉阳再辞,求还山。金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敕赐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王玉阳居玉虚观20余年,三次受金帝诏见。卒时,“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名人故里

冯家镇历史名人辈出。这里是元代武略将军孙琪的故里。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冯家镇地热资源丰富,以小汤村的小汤泉最有名,泉水由地下自然涌出,人称之为“神水”,水温常年57℃左右,矿化度每升3.78克,1970年代末,将泉水开发利用于水疗治病,对关节炎、神经衰弱、皮肤病、腰肌劳损等疾病具有较高疗效,常人沐浴,亦可提神健身,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现已建设成一处大型综合性疗养区。

经济状况

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运筹帷幄,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全镇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成为胶东半岛有名的奶业大镇和经济强镇。

全镇工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创树品牌为主攻方向,形成了以鱼竿生产、花生加工、鱼片加工、建筑装饰、服装加工、果品储藏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钓鱼竿、铝合金门窗、花生制品、水果罐头等,有1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山川秀美、林丰果茂的绿色生态镇”为目标,现已形成了“两横一纵一点”的生态农业格局,即横穿东西的黄垒河绿色银行、309国道沿线万亩高效农业经济带、纵贯南北的牟浪线经济长廊和以盘石——北寨为主的万亩生态园。奶业生产已实现了典型带动、整体推动的生产格局,年收入可达1亿元。

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亿元,农业总产值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6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2.9亿元;实现利税7800万元;实现区域性财政收入786.9万元;上缴各类保金177万元。

生态工程

冯家镇高效生态园

乳山市冯家镇高效生态园位于冯家镇西北部,北与牟平接壤,西与下初相连,南到消水河、马山沟,东到巨马山,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园内包括9个行政村,2300户,人口累计6500人,拥有耕地面积18000亩,现有干果面积8000亩,水果面积4000亩。

为改善该区域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2002年开始,冯家镇历届党委、政府班子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该区域实施了以山区开发为重点,山、田、路、林、水综合整治为内容的生态园建设工作。该镇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最初设计方案和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把这一区域的开发作为富民兴农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注重提高和完善功能。目前,该区域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包括土地整理项目投资),园内共修环山路28公里,栽植黑松2万株,速生杨8000棵,发展各类经济作物1.2万亩,水库4座,干塘10座,浸水桥6座,谷坊300个,配套自动化控制灌溉泵站10个,铺设管灌管道5万米,新增灌溉面积8000亩。同时,镇政府每年出资3万元给专业管护队,负责道路树木的管护,树木成活率达100%。

通过对该流域的综合开发,不仅合理地调整了土地产业结构,扩大和改善了水利条件,引进了一批名、优、特品种,更主要是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区内现有板栗、桃、黄金梨、大樱桃等各类干水果,年可实现收入1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冯家镇围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资源的潜在优势,把生态园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具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山东沾化县冯家镇

基本介绍

冯家镇位于沾化县西北部,北临渤海湾,东依徒骇河,西跨秦口河,与无棣县接壤,处于北带开发的前沿,版图面积254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

便利的交通条件。冯家镇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境内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连接胶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的新海路、连接滨州和东风港的东滨路纵贯全镇;秦口河、徒骇河直接与东风港、滨州港相连,直通渤海,区位优势明显,是建设“海上山东”“海上滨州”“海上沾化”和全市“北带”开发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之一。

资源优势

冯家镇濒临渤海,渔业资源丰富,是鲁北重要的海产品生产、集散基地。拥有渔船700余只,从业人员5000余人,机动车1.2万辆,从事流通人员8000余人;海淡水养殖面积2.5万亩;全国百强水产品批发市场——鲁北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全国最大的海蜇专业批发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王尔庄海蛰批发市场位于该镇,且双双被评为2006年度山东省十大水产品交易市场。经营范围涉及鱼类200余种,虾蟹贝类50余种,海蜇37个品种以及对虾、梭子蟹、文蛤等独特海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俄罗斯、韩国、日本、越南等24个国家。该镇还是鲁北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年植棉16万亩,境内建有棉花加工企业20余家,也是沾化冬枣的主产地之一,冬枣密植园面积达3.7万亩。冯家镇滩涂资源广阔,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是发展盐及盐化工项目的首选宝地。目前,全镇盐及盐化工、棉花深加工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三大特色产业优势凸现。海产品精深加工、棉花深加工、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两大三小”市场的开发,发展前景广阔,期待与国内外有志之士的通力合作。

上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和历史积淀,铸就了独特的原古生态文化。久山渡口、兔儿岛景点正在开发之中。以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开发建设与老村“地穴”结合的“地下深宫”探险游以及冬枣采摘游为主的生态旅游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基础设施

冯家镇水资源丰富,镇属水库库容量达1000万立方米,全县最大的饮用水水库——思源湖距本镇仅10公里,地下水资源尚未开采。镇内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电力装机容量达35000千伏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2000门,建有移动和联通通讯塔各五处,通讯事业十分发达;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户户通自来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作为市级城镇建设试点镇,冯家镇依靠便利的交通,小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大。镇驻地形成了五纵七横12条街道、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格局。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楼房300多幢。特别是近几年来,共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冯李路拓宽改造、冯家汽车站、干部住宅楼、鲁北水产品批发市场、镇区街道美化亮化、中学电教大楼和中心卫生院七项工程,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进一步实现了镇区的美化、亮化、净化、绿化。

3 辽宁彰武县冯家镇

基本介绍

冯家镇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正北部,距县城20公里处。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气温7.1摄氏度,最低气温28.4摄氏度,最高气温37.4摄氏度,地耐力6.7吨/米。总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其中农田保护区面积为7.4万亩。全镇总人口为1.75万,镇政府下辖九个行政村,70个村民组,镇政府设在候贝营子村。

资源优势

冯家镇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交通十分便利,大郑线铁路,丹霍304线公路、冯城、大韩、冯兰线公路纵横交错,距沈阳、140公里,距阜新市130公里,距内蒙古通辽市140公里,并有铁路、国家级公路相连。地下水资源丰富,三道河流经全境,土地及矿产资源丰富,现有荒地1000公顷,尚待开发利用。镇内矿产资源丰厚,已探明硅砂贮量1000×1000×4(米),含SIO2>93%,镇内有两座中型水库,总面积为1060亩。由于近几年注重生态建设,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到2002年,林地面积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牧草地面积6500亩。

经济状况

冯家镇是彰武县重点产粮区,玉米年产量15600吨,水稻年产量3000吨,花生产量1800吨。生猪饲养量5万头,黄牛饲料量5000头,白鹅饲养量15万只。镇内金融、通信、通讯设施齐全,电视差转台覆盖周边乡镇,有占地315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有占地70000平方米的农贸交易市场,还有总投资2000万元的禾丰牧草加工企业,有资产总额600万元的福环木业公司。这些都为该镇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产业特色

阜新市彰武县冯家镇在实施“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中,从抓项目入手,做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的产业格局,推动了全镇农民的增收致富进程。自年初阜新市开展“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以来,冯家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抓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切入点。到2007年8月底,冯家镇共落实工程项目户1595户,比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超出95户。为加大对“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镇政府将上级的支农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重点用于工程项目户。农行、信用社根据工程项目安排,及时调整贷款结构,争取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工程项目户对发展增收项目的资金需求。

在发展增收项目的同时,镇政府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镇政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外出务工人员都能有一技之长。在养殖业方面,全镇确立了以养肉牛、三元杂交猪、肉羊和养白鹅项目为主。种植业以发展花生、绿色有机水稻、万寿菊、草苜蓿项目为主。2008年全镇共发展订单农业项目万寿菊达到1万亩,全镇有1500户种万寿菊,预计亩效益高的可达到1000元以上。

畜牧发展

彰武县冯家镇在结构调整上突出抓好“一种三养建一厂”工作,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目前已落实苜蓿种植面积6251.88亩,牛、猪、鹅饲养量比上年增加,禾丰牧业已正式投资建厂。

面临旱情,该镇很早就制定了调整措施,以种草和养殖为基础,以建厂搞深加工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在苜蓿种植上,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20眼打井及电力喷灌设施配套,年可产苜蓿草6000吨,年末可获利润300万元以上,人均可增收250元。在养殖上,充分利用畜牧交易市场和五个“养牛一条街”的优势,实现黄牛饲养量三年达到万头的目标。截至目前,冯家镇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已投放各种养殖贷款600多元,黄牛、白鹅、三元杂交猪的饲养量分别达到6000头、20万只、4万头,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00元。禾丰牧业预计投资1500万元在该镇建厂,前期工作已启动。2007年还要筹建肉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畜牧产业化。

4 重庆黔江区冯家镇

冯家镇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脉中段,地处黔江区中部,渝东南的阿蓬江边,东临蓬东乡,南接濯水镇,北与正阳镇相连,处于东经108°46′59″,北纬29°23′45″,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

重庆黔江区冯家镇,2007年全镇GDP实现12638.2万元,人均GDP达到49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8元,完成财政体制基数157.81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68万元。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变化明显,各项事业得到了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

全镇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总体部署,无公害生猪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镇新建并基本完工二级扩繁场一个;已动工1000头以上的商品猪养殖大户6户,完工4户;完成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96户;新建圈舍22000余平方米,改建圈舍17315余平方米;引进后备母猪1230头,圈存能繁母猪达到2150头;全年生猪出栏11656头,创收232万元;已投放生猪养殖专业贷款110户、125万余元;全镇生猪共计投保1447余头。

稳步发展烤烟和无公害蔬菜。落实烤烟面积1400亩,全镇收购烟叶13万斤,上中等烟达49.5%,实现产值65万元,创税12万元。以望江蔬菜园区为龙头,带动面上蔬菜发展,全镇种植商品蔬菜5000亩。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推广引进优良品种和高薪蔬菜,使冯家逐步成为黔江主城区蔬菜供应的主要基地,全年产值达1050万元以上。

该镇新建集镇面积0.03平方公里,集镇面积达到1.6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6788人,新增312人;城镇化率达到26.8%,提高了3个百分点;改造房屋风貌30户,规划区内新建房屋建筑面积16680平方米。为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形象,全镇共计投放资金60.6万元。抓好规划宣传、实施规划管理,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使集镇规划建设法规知晓率普遍提高,规范了集镇乡村建设秩序。完成新小区街道沥青路面工程、下水道工程、长话传输管网和电信管网的铺设等。目前新小区已有33户建房,主体完工28户。具有鲜明特色的风貌小区初具规模,路灯、人行道、绿化基础设施等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冯家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059

男 7322

女 6737

家庭户户数 433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013

家庭户男 7284

家庭户女 6729

0-14岁(总) 4216

0-14岁男 2324

0-14岁女 1892

15-64岁(总) 8783

15-64岁男 4451

15-64岁女 4332

65岁及以上(总) 1060

65岁及以上男 547

65岁及以上女 51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43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