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村
释义
1 安徽省绩溪县浩寨乡冯村

冯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浩寨乡,历史上有号称“十里冯村铺”之誉,是明代绩溪十铺之一,曾设巡察司,是历史岭北的政治中心,在绩溪是开族较早的村庄之一。

基本简介

冯村位于绩溪县浩寨乡。865年,歙州刺史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路过这里,爱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繁衍,名人辈出,各种建筑层出不穷。其中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登科第、州牧第。州司马第均为皇赐。这些府第坐落在街中心,府第的前面竖立着八根石质华表(现仅存三根),刺史第门前还有两个石质马槽。

村落概貌

从村口到村中,依次排列着五座牌坊:恩荣百岁坊、大夫坊、进士第坊、贞烈坊、楠木牌楼(今毁)。村中还有13座石桥:云庄桥、龙门桥、万年桥、崇礼桥、荷花桥、红桥、大树桥、独石桥(已断)、安仁桥、崇义桥、尚德桥、绿荷桥、北山桥。这些桥造型巧妙,轻盈枕水。尤以龙门桥别具一格,它建于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之间,桥下有一巨石横亘,石中有一洞仅尺许,溪水从洞中徊旋而去。每当洪水暴涨,急流冲石,银浪翻卷,汹涌奔腾,气势颇为可观。

历史记载

冯村有近1300年的悠久历史,更是翚北之先民。估计现在之浩寨、白沙、火烧坦、冯村、冯村下一带,延普始迁白沙时,以姓定村,即是冯村之始的范围。据文字记载,冯氏在白沙开族后,家族不够兴旺,元时战乱,时族人重建家园,“白沙街、火烧坦,遭元兵起火之余,居址已荡然,求其所以为安者,则莫若今之上冯村也”。新安冯氏始祖,原籍山东枣州,为后汉冯异(号大树将军)的后裔,冯异以好学、谦让著称于世。故冯村的祠堂原有对联称:“大树将军第、兄弟翰林家”之句和“大树弟”府舍。中屯冯氏的祠堂,也称“大树堂”。

2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冯村

历史沿革

冯氏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文王姬昌等十五世之后裔受封于冯城,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以封地为姓。新安冯氏始于冯子华,于良贞元间(785-805)任歙洲刺史,临政明敏,深得人心,古稀之年卒于官,葬歙南三十四都,为新安一世祖。其生子二,名延普,延韶。长子延普于唐咸通六年(865)爱其白沙街(估计是现时浩寨乡之古名)山水秀丽,筑室定居,为绩溪冯氏始迁祖。延普传十六世,有冯达者,元时随父避乱迁于绩溪城内东关,为东关始迁祖。浩寨、火烧坦、冯村下、新川等十多处自然村的冯姓,大多是冯村始迁祖的派系。

冯村历史上有号称“十里冯村铺”之誉,是明代绩溪十铺之一,曾设巡察司,是历史岭北的政治中心,在绩溪是开族较早的村庄之一,有近1300年的悠久历史,更是翚北之先民。估计现在之浩寨、白沙、火烧坦、冯村、冯村下一带,延普始迁白沙时,以姓定村,即是冯村之始的范围。据文字记载,冯氏在白沙开族后,家族不够兴旺,元时战乱,时族人重建家园,“白沙街、火烧坦,遭元兵起火之余,居址已荡然,求其所以为安者,则莫若今之上冯村也”。新安冯氏始祖,原籍山东枣州,为后汉冯异(号大树将军)的后裔,冯异以好学、谦让著称于世。故冯村的祠堂原有对联称:“大树将军第、兄弟翰林家”之句和“大树弟”府舍。中屯冯氏的祠堂,也称“大树堂”。

营造新冯村时,冯氏宗谱载:本堪舆之说,营“天门”与“地户”,求水口之龙脉与吉利(注:国外徽学研究者,称其为环境科学),结果物华而丁繁,一时称极盛焉。(载《徽州社会科学》杂志,96年第1期19页)村族发展为一祠六厅(族分六支,各有支厅(祠))。冯氏族谱序:“人本为祖,水本为源,人非祖不有所,水非源不有渊”,这就告诫子孙:作为氏族传人,要清本溯源,不可“数典忘祖”也。1989年,冯村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单位,而青史留芳。

冯村“三绝”

群山环绕的古冯村,古朴幽雅,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朴实,它充满灵性和神韵雄浑,讲求风水的徽人,在冯村的祖先中,更显出特别的重视和显著的特色。有“狮象把门、龟蛇守护”之称,狮的雄威,象的慈祥,龟的长寿,蛇的洁静,象征着古老冯村庶民的祈祷。村中有六景留人,即望君山、异峰尖、五龙洞、舍鸡石、七星赶月和云庄书院。古老冯村的昨天,有许多值得今人认真破译和研究的。村中一条长约三、四百米的槐溪,是冯村风面貌构建思维中的 一颗璀粲的明珠,它象一条纯白玉带,系绕冯村,从头到脚,洁白秀丽,横跨着十余座花>岗岩拱桥,皆有石凳、石椅,有的还有精制“美人靠”。槐溪两边,宽畅的石板大道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特别是众多官宦府第,更显得村庄的繁荣与高雅,是绩溪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处典型的徽州“花园”人家的村庄,是一幅绝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图画,是古冯村“一美、二多、三绝”的第一美。

“二多”:是“府第多、古建多”。府第多,已有专章下述,这里说“古建多”,当然历史沧桑,今非昔比,但历史上的繁荣和遗存,仍不惜古建多,个性强、规模高的强烈映照。1993年11月,国家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考察后赞誉:“冯村环境优美,有很多典型的徽派建筑,不可多得,极须保护。”这里摘取有文字记录的两处作为例证之:县档案馆藏冯村族谱抄本中,有 一篇临清堂记:“君主家,于君主心者,告之是溪之流,千绪万端,莫不莹然清澈,岂不以其源之清乎,君家若鼻祖以及君之身,皆世以清白传矣……”这里虽然是说“为人修心”之道,但它反照了堂主是一户人家,建筑肯定非同一般,书香之浓,迎面而拂。临清堂诗赋多至22首,摘一首:

华堂新构瞰溪流,太极中涵万顷秋。 光与帘笼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浮沉。

一尘不向空中香,万家都于物外求。 濯正濯缨能自取,何须洗耳动巢由。

邑人汪溥题 “光与帘笼相上下”,描绘出建筑之华雍,在大红灯笼高挂,窗帘垂布,诗乐琴书,点出了华堂(临清堂)之美。另据村人冯华清(时年75岁)等四人,于1985年整理的冯村史料,现由其子冯志坚保存,史料中记有:有一大户人家,筑有“梅园斋”,种植梅桩百余,是一所私人花园。可见窥见其家建筑也非一般。

“三绝”,即华表、槐树、拱桥之三绝。

华表九根,是由花岗岩制作的石圆柱,顶端圆盖帽之形,竖立在槐溪两岸,长两米余,村民称为“系马柱”,也有传说这些华表,也用作“天灯”照明的挂靠物。华表明代称“擎天柱”。古时是名为“诽谤木”,是号召大众“纳谏”的象征。可见冯村祖先的文明内涵。槐树九株,明嘉靖时种植,村中老翁说株株茂盛、壮大,直径多为60公分左右。取“以友人也者,友其德也”之义。

拱桥,是冯村“九槐十三桥”,内传绩溪,外扬徽州而出名,一个村庄中有13座桥,在绩溪是唯一的,在老徽州一府六县中,仅次于婺源的三怪之一--坑口潘村,有一百座桥。桥是与城市与乡村,被誉为标志性的胜景之一。宋朝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名画,最醒目处就是一桥飞虹。冯村十三桥的名录是:龙门、云庄、安仁、崇礼、大树、崇义、尚德、荷花、绿荷、红桥、北山、独山共13桥。其中据族谱抄本中记,《嘉靖辛亥重建龙门桥记》云:栋字蟠踞两寺,对峙一涧中流,白虎翼之,龟冢走龙抱以鼻端拥一墩,墩下峡口……而架云桥,名曰龙门桥,桥上构亭书楹作屏障。“龙门桥之旁有文昌阁和观音阁,年例观音会。它建于岩石的夹峙之中,桥下有一巨石横垣,石中有洞,直径尺余,溪水穿石,银翻浪卷。桥上构廊一座,建置“美人靠”,一面朝屏障,一面临溪水,闲时聊座,溪水潺潺,洞窗明月,笑语迭起,相映成趣,山水文彩,如诗如画,令人陶醉。鲜为人知的是槐溪河底,全由花岗岩石铺就,可见古人的环保与防患意识之超前,既反映村族经济的繁荣,也物证了村人崇尚公益事业的公共卫生之高风亮节。府第、拱桥、牌坊、廊亭,华表、槐树、流水清泉,细语轻歌,宛如一曲古典建筑的交响乐,游人至此,一睹为快,流连忘返,难分难离。

府第之家

府第是皇室钦赐的名门房宅,是官宦之家的殊荣。其雄浑气派,造型别致,古典高雅,威严之尊,令人肃然起立,仰慕敬佩。冯村府第名门之多,堪称绩溪唯一。依次有大夫第、协政第、刺史等、登科等、大树等、旌封第、五马第、州牧第、司马第等。村人进士冯 于明代中举成化戊戌(1498)科进士,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司马,忠于朝迁,政绩显赫,受到皇赐在县城和村中树立牌坊,流芳百世,其登庸进士坊,是1479年为冯进士所立,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史实看,冯中举进士和任职后,官场得意与顺利,可能当时冯村很繁荣,人才济济之因,所以冯中举进士第二年,就立了“登庸坊”,据传“司马第”,就是皇赐的冯官府,应该是理中之事。次是“大树第”,该是冯某宦官,取先祖冯异,号大树将军之名义而延的门第官厅。冯氏祠堂曾有一副对联:“大汉将军第,兄弟翰林;皇明马家,钦点主事。”冯村民国23(1934)年,村中为“云庄小学”举办五周年纪念活动,并印行纪念书刊,县城知名人士胡运中题联有“此地宗支承大树第”之来由。再次“州牧第”,是冯村官府门第多的史实证据,其门眉有砖刻“州牧第”之题名,其建筑为明代遗存,其规模与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官厅,其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进,中为天井,均为花岗岩磨石辅成,名沟流水,它的最大特点是上进比下进地高约1米左右,上进全为厅堂,下设房舍,下进两厢,设有小房。此厅第看来为专事接待官场政要,知交贵客,大事喜事和诗书琴画及休闲专用。在接待要人、贵宾、知交,宾主坐在上进之中,旁依厅堂字画和古典家俱、装饰品之摆设,双限平视左右与前方,更显出宾与主的至尊与威严,为官厅之独到之处。

官宦名录

冯神佑 宋,中舍书人。 冯汝龙 宋,河南府推官。

冯重乙 宋,郡教谕。 冯哲明,广西柳州卫经历。

冯汝谨 明,江西临安府经历。 冯汝漠 明,鲁府典仪。

冯汝献 明,山东莒州知州。 冯 藻 明,山东兖州训导。

冯永厚 明,湖南州同知。 冯永传 明,益府典膳。

冯尚志 明,景州州判。 冯永烛 明,选州同知。

冯永璋 明,候补布政司理问。 冯景稔 明,候补光禄寺署正。

冯以俊 明,广州府同知。 冯文郁 明,候补布政司理问。

冯 彩 明,鸿庐寺序班。 冯端礼 清,浙江、江西巡抚。

冯景秀 清,五品提举,补督粮府 冯端寅 清,试用通判。

冯朝相 清,广州府知府。 冯端仁 清,直隶州知府。

冯光鼎 清,广州府知府。 冯景厘 清,广州巡检。

冯永祜 清,滦州知州。 冯毓麟 清,郴州直隶知州

冯迁献 清,奉直大夫。 冯瑞琴 清,朝义大夫。

冯 晓 清,岁贡。 冯自新 清,岁贡。

冯少美 清,武举。 冯正达 清,武举。

据名录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冯村宋时有进士5名,明时有进士3名,清时有进士6名,含旅外1名,共计14名。宋、明、清时代,任州府官职的共37名,在县级任县丞、知县、巡抚等职官,有资料根据的约在一、二十名之数。古冯村是昌明翚北的一个人才辈出的名村,可谓继龙川坑口“进士村”之后又一个“进士村”。

牌坊之最

牌坊又称牌楼,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的一个典型标识,成为代表古老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地位。在国外,华人后裔的聚集区,唐人街、中国城、中华街,大都建有牌坊,凸现炎黄子孙的特色气派,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化。

冯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不过千丁的古老小村,历史上 有记载的牌坊有7座,现存2座。其“最”是有全徽州最早的牌坊和全县稀少的百岁坊。

冯进士的登庸坊,俗称进士坊,是冯与坑口户部尚书胡富是同科进士,胡富迄到死后两年才立尚书坊,比登庸坊迟45年,奕世坊也是胡宗宪死后三年才立的。巧合成三牌坊的“一、二、三”,冯中举进士后一年立坊,胡富死后两年立坊,胡宗宪死后三年立坊。

百岁坊,是为冯光烛之妻寿高103岁而立。据县志称,百岁坊全县只有5座,冯村占1座,可谓珍稀可贵之。冯妻曹氏,寿满百岁有三,子孙数10人,五世同堂,嘉庆9年(1804)恩赐绸缎银两,其曰:“贞寿之门”,坊联为:“寿荫全家福,恩嘉五代荣”。此坊为楠木制造,俗称木牌楼,也堪珍稀可贵的皇赐族封尚义之门。

现存的大夫坊,是明嘉靖间为冯兰官任山东莒州而荣建。冯靖历史上还在县城东立步蟾坊,现无存。“蟾”是月亮的代称,“步蟾”即是步入月宫,也即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之意。冯之父冯义观,幼丧父,事业谨,好善乐施,热爱公益,友爱弟侄,终身不析产。明景泰间(1450-1465)举例冠带,赐恩荣坊。

3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冯村

既是行政村也是自然村,北宋年间(1133年)建村。该村位于新塘镇北部,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568户、2290人。200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山地、鱼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蔬菜种植,水田种植面积1000亩。特色农业为马铃薯、冬瓜,种植面积达800亩。该村已实现“六通”(通水泥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公共汽车)及电脑宽带上网。

4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街道冯村

村情风貌

冯村位于兰江街道南部边缘山区,四明山北麓的群山中,街道的边界村,距街道5公里。村委驻地上冯村。村名以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舜帝出生地诸冯得名。四邻是东与梨洲街道箬岙村向家弄水库正教寺自然村分界,南与梁弄湖东村的下坞分界,西有清贤岭与永和市镇万岙村相连。北部与凤亭村横贯山相隔,独有过金沙岭的石冯公路与外面联系。分布着上冯村、下冯村、西翔岙、乌丹山、外桃花岭五个自然村,境域总面积3平方公里,有602户人家,常住人口2020人。耕地面积1008亩,生产稻谷为主,山地面积7000亩,分布在村庄四周,其中竹山和柴山各半,生产“冯村笋”和制作“冯村笋干菜“。冯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丰厚,是余姚的后花园。2005年工农总产值402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5万元,发展特色经济为奋斗目标,工业总产值1368万元,民营企业5家。经营塑料加工。集体资产只有1万余元,集体可用资金只有 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05元。 冯村党支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示下,交叉任职、分工合作的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发展,利用山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经济、建设渡假村、旅游胜地的“农家乐”,引天下朋友到此流连忘返。

村史沿革

追溯历史,源远流长,根据众多史学专家考证:“舜生于姚”。冯村古名诸冯,距今四千年前传承的历史文化,舜帝出生于余姚冯村,确属无疑。冯村已无冯姓,还有姚姓,赵姓为主。在元末明初,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赵考古先生,谈泊名利,专注学术,貌视王公,荣尚圣贤,修己诲人,克勤克俭,仗义执言,清若自立,以至穷厄无悔。献身于海南教育事业,誉称“海南夫子”。 冯村宋代属双雁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保甲制度为凤亭乡第五保,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凤亭乡五村,1950年4月,调整划入梁辉乡,1956年成立梁辉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10月为环城公社梁辉管理区所辖,1959年秋后为城南公社梁辉管理区冯村核算单位,1961年为梁辉公社梁一,梁二,梁三,梁冯(简称四梁冯),1965年调整划入长丰公社,1966年更名东方红大队,1981年改为长丰公社冯村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为长丰乡冯村,1992年5月,肖东乡为长丰合并肖东乡冯村,1994年肖东乡撤乡建肖东镇,2001年4月,撤镇建西南街道办事处,2006年1月更名兰江街道冯村至今。

产业经济

自古以来靠山林资源,毛竹、木材、柴及其冯村笋的收入,由于耕地少,种植水稻,山地种植旱作番薯、洋芋艿、花生、玉米、山民口粮以稻谷为主,杂粮补足,山货外出交易调整生产、生活用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耕作、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分田分山到户,产品结构调整,特色经济发展,利用当地黄土宜种竹笋,从事竹笋生产,笋色泽白嫩,味甘甜的优点,年销售300万斤,毛竹用于建筑单位,年产250万斤,利用自种雪菜和竹笋生产冯村笋干菜,有商标、许可证,分户生产,600户投产,名闻中外,远销美国。还有以桂花、茶花为主的花木基地生产15户,供给周边县市,产值200万元以上,村民农工贸综合性发展,从业人员1800人。

社会事业

境内早在元末明初,赵考古先生以赵氏宗祠为基地的小学校。解放后,六十年代建小学,2005年有73人并入肖东第一小学,学生勤学苦练,余姚中学新生年年上榜。建有村卫生室一处,超市一家,烟酒百杂货10家,形成花墙小集市,热闹非凡。

5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张村乡冯村

冯村村位于风光秀丽的鹿台山脚下,距张村乡政2500m,沁张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全村180户,618口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2200亩耕地。村里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图书室,村民娱乐广场等先进文体设施。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冯村村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市文明和谐村。

6 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

冯村是永定镇的一个古老的行政村,位于永定河畔,地处石龙工业开发区,距区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紧靠石担路,村前通有931、959、977、981、960等多条公交车,北接109国道,南通莲石公路。冯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00人,居民约1900人,农民约1500人。冯村设党委,分五个支部,共有党员203人。冯村第一产业主要有碧琨种植中心。第二产业主要有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有冯村商业街、黄花梨生态园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