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枫香溪会议
释义

会议简介

1934年6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同志的带领下,被迫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退出,转战千里,挺进枫香溪,在这里召开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会议作出了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和恢复红三军中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和发展新党员以及组成红军干部大队,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农民土地革命的决定。从此,“枫香溪会议”为红三军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成为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参会人员: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等

会议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标榜“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的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开始推行了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不仅给中央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使其他革命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贺龙、周逸群、关向应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兼红三军政治委员夏曦执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方针,排斥了周逸群同志的正确领导,解散了党团组织,取消了红军中政治工作及政治机关,特别是“肃反”扩大化,使湘鄂区根据地和红三军受到严重的损失。

1933年9月,红三军面对10万敌军的“围剿”,几经奋战、伤亡惨重,未能粉碎国民党对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经豫西南、陕南,沿川、鄂边境南下,转战湘、鄂、川边境地区,数次建立根据地未果。

会议提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口号

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村举行会议,提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口号。会后,向川、黔边境进发,途中成立了由夏曦、关向应、贺龙、卢冬生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1934年4月进入四川彭水,计划以酉、秀、潜、彭为中心创建新的根据地,由于夏曦的“左”倾逃跑主义认为,彭水前面是江,后面是山,不利于撤退为由,致使这一根据地未能创建。1934年5月10日,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向统治力量薄弱的黔东进发,6月1日占领沿河县城。为了建立根据地,红三军随后撤出沿河县城,继续向黔东深入,基本控制了沿河、德江、印江、松桃以及酉阳、秀山部分。6月19日,红三军由印江的沙子坡进入枫香溪。

当时形势

从湘鄂西转战千里到达枫香溪的红三军,此时,战士疲劳,给养困难,党员屈指可数,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广大指战员尤其对“左”倾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强烈不满,迫切希望建立革命根据地。红三军经过分析认为,

一是黔东与川、湘、鄂三省毗邻,敌军兵力部署比较薄弱;

二是这一带地处黔东高原,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西有乌江天险之固,东有梵净山为屏;

三是黔东这一带民族繁居,人民深受压迫剥削,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特别是神兵(黔东地区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性群众组织)斗争如火如荼,纷纷要求参加红军,群众斗争情绪非常高涨;

四是枫香溪前后山峦对峙,易守难攻。

建立根据地认识的统一

据此,贺龙同志及时指出:“我们再也不能这样走了”。并且还生动地比喻“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队伍没有根据地怎么行呢?”同时,贺龙、关向应对如何争取“神兵”、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交换了看法,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对在黔东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认识 逐渐趋于统一下,1934年6月19日下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了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群众的斗争与情绪”、“敌情的薄弱”,“决定了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发展苏维埃运动”,“决定调一批干部把军委会的机关建立起来,即刻成立军委会的宣传队。”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等还要求夏曦就根据地和重建红军中党团组织,恢复政治机关等问题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研究和布置。

会议精神

当晚,中央分局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关向应传达了会议精神:

一是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二是在红三军中恢复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党员;

三是抽调部分红军干部组成干部大队,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等农民土地革命工作。

在干部会议上,贺龙、关向应、卢冬生对夏曦执行“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初步批判,同时也对夏曦同志进行了耐心的帮助。这次会议提出了红三军面临的主要任务,得到了全军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和支持。

枫香溪会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作用

枫香溪会议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一是促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决议得以实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挽救了红三军,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为红三军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从此,红三军走出了“左”倾的阴影,进入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二·六军团的木黄会师奠定了基础。

贺龙同志在回忆创建黔东苏区时指出:“如果没有黔东这块革命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收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像的。” 原东北、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军事科学院政委段书权老将军也曾经说:黔东特区为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合创造了条件,两军会师于木黄,保持和壮大了力量,为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三是有力地战略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转移。

四是“枫香溪会议”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大胆地提出批评和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所带来的干扰。

这是“枫香溪会议”所迸发出的,也是了不起的政治观点、政治见解和政治主张,充分显示了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具有的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的胸怀、胆略和气魄。

五是召开“枫香溪会议”,促使黔东地区成为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枫香溪会议给予后人的精神影响

(一)“实事求是”是枫香溪会议的精髓。“枫香溪会议”之所以说是红三军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会议,就是通过红三军面对王明“左”倾路线干扰所造成的损失,通过针锋相对地讲实事、摆道理的方式,战胜了王明“左”倾路线,使“枫香溪会议”得以胜利召开。 ”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枫香溪会议”的核心。红三军自撤出湘鄂西根据地以来,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和“肃反”扩大化以及“清左”的影响,使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遭受迫害,在当时就有“千不怕,万不怕,就怕保卫干部找谈话”的说法。红三军到枫香溪之时,已不足四千人,党员干部更是屈指可数。由于枫香溪会议决定了恢复红三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党员的工作,此后才使党在红三军中的领导地位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

(三)坚定信念、乐于奉献是“枫香溪会议”的优良传统。由于长期疲劳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装备得不到改善,给养也十分困难。在这样困难时期,红三军指战员仍然坚定信念,乐于奉献,坚信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解放全中国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枫香溪会议”的精神。红三军在枫香溪的日日夜夜里,一边在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一边在为老百姓插秧、收割、救济,可以说真正结下了军民鱼水情。

枫香溪会议”会址

现在“枫香溪会议”会址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枫香溪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神奇的土地,美丽的土地,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枫香溪人民在与红三军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谱写了许多鲜为为人知的故事;以及留下了“打铁不怕火烙脚,革命不怕苦和乐,只要人民得解放,死了我也化得着”这样一些大义凛然的、朴素的就义歌;王帮俊、陈子南、袁风林等一大批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可以说枫香溪会议给予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食粮。

历史意义

枫香溪位于贵州省德江县东南部(原属沿河县),与沿河、印江、思南三县毗邻,与长堡、潮砥两镇交界。由属原潮砥管辖的袁场、张家湾、枫香溪合并而成。1934年6月,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枫香溪召开中共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文件的意义,特把镇命名为枫香溪。镇政府建在袁场,距德江县城约50公里。全镇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万亩;辖21个行政村,179个村民组,5900余户,2.6万人,34个党支部,439名党员,行政、事业、企业单位35个,中小学20所。辖区内有较繁荣的两大集镇(袁场、枫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初具规模的煤矿共有8个,其中镇办煤厂2个,煤炭畅销印江、德江、江口、铜仁、湖南、甚至到沿海地带;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生产发展较大,烤烟生产榜居全县前列,现在国内生产总值417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11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608万元,人均纯收入1430元。全镇现有一条柏油路过境,全长5公里,社会治安良好,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超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