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释义 | 简要概况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4年8月,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批准建设日期为1985年4月,验收通过日期为198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日期为1987年7月,2006年进入第五届。张友尚、敖世州、林其谁、金由辛研究员分别担任前四届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林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恩多院士。 研究领域实验室着眼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前沿,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为:基因功能及其调控。在高度凝练的研究方向的引领下,实验室依托于两个主题:(1)基因表达调控的蛋白质科学;(2)基因表达调控的表观遗传调控。 学术团队实验室13个固定研究组和7个开放研究组整合其中,体现为一个有活力的、集中的研究团队。现有中科院院士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1人。共有固定研究人员53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9人,在读研究生150余人,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配置合理的研究队伍。 项目成果实验室在勤奋踏实的科研创新中走过了20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保持了本实验室在国内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断叩开Science、Cell、Natur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大门,在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中崭露头角,2001年,张永莲研究员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开创了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河;李林研究员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的论文5年中的他引次数达到173次。本室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220余篇。1997年以来,篇均影响因子连年攀升,2006年达到4.8。在承担项目方面,国家“九五”期间,本实验室承担973项目2项,863项目7项,攀登计划课题3个,国家基金委项目33项;“十五”期间,本实验室主持973课题7个,参加课题3个;主持863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10项,参加4项;国家基金委项目44项。2006年,本实验室新增973课题3个,863专题4个,重大研究计划3项,国家基金委创新优秀团体1个,基金委项目9项,中科院及上海市项目共18项。建室二十年来取得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tRNA和5S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18项,何梁何利奖等冠名奖4项。 交流合作实验室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顾问参与指导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出访来访的学术活动每年约有100多人次。与国外有密切学术联系合作研究的科研院校十多个,它们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实验室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讲习班,主讲者来自世界著名科研单位,学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也扩大了实验室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 紧密结合“人口与健康”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为防治人类重要疾病、培养生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建成一个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跻身国际前列,并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历来是实验室的总体发展目标。国家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的四次评估所给予的鼓励激励着全室成员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科学创新,同时在酝酿联合兄弟实验室在适当的时候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以便在更高层次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