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芬尼根守灵夜 |
释义 | 1 詹姆斯·乔伊斯创作小说作者: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 ~1941 ) 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来自民歌《芬尼根的守尸礼》,内容是有个搬运砖瓦的工人芬尼根从梯子上跌落,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守灵时洒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却刺激他苏醒过来。人们把他按倒,叫他安息吧,已经有人来接替他了。芬尼根的继承人酒店老板伊厄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梦构成全书的主要内容,小说从傍晚开始,断断续续地表现伊厄威尔的梦境,乔伊斯企图通过他的梦来概括人类全部历史。这是一部融合神话、民谣与写实情节的小说,作者在书中大玩语言、文字游戏,常常使用不同国家语言,或将字辞解构重组,他用了17年的光阴写《芬尼根守灵夜》,萧乾、文洁若都认为这本书比《尤利西斯》还要晦涩难懂。 《芬尼根守灵夜》常常被视为英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因为这部作品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在这部小说中, 乔伊斯对语言实验和文本构造的关注超越了合理的界限。为了文本的需要, 他不仅采用了一种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 而且还让其他任何他认为可用的素材堂而皇之地进入他的作品, 由此他向读者展示的, 是一个独立而又封闭的小说世界和一座永远也无法走出的迷宫。乔伊斯此时想做的, 已经不是像他早年那样, 试图通过某种奇特的语言和文本反映点什么, 而是旨在通过语言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乔伊斯终于完成了他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主角在梦中的名字叫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简写为HCE,几乎每页都出现以这三个字母来隐射他。他的绰号Here Comes Everybody,意思是一位引人注目的「每一个人」(everybody)。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妻子叫做翁安娜·丽维雅·普拉贝尔Anna Livia Plurabelle,简写为ALP。事实上ALP与都柏林的主要河流利菲河同名(该河古称为“安娜·利菲亚”),代表的就是一条河流。HCE 和ALP 也就是最早的亚当和夏娃的化身。Shem 和 Shaun是他们的双胞胎儿子,这两个儿子有许多不同的别称如Jerry 和Kevin。Issy 和 Iseult(Isolde)则是他们的女儿,成天照镜子自我欣赏。全书分成四部,代表著维柯的神权、英雄、民主和更新四个分期,周而复始,永不休止,成为一部人类发展的一道过程。 第一部︰父母之书 第一章,芬尼根从墙上跌落,一下子死亡,又一下子醒来。代表著人类的毁灭与复苏。 第二章,HCE替代芬尼根来到都柏林。他在凤凰公园附近开酒馆,和妻子ALP、双胞胎兄弟Shem和Shaum及女儿Issy住在店裏。外面谣传他做过见不得人的事。 第三章,都柏林法庭向HCE展开审问。但众说纷纭,有人他偷窥二个少女小便,有人说他在公园排泄,有人说他跟老婆作爱,事情愈讲愈不清楚。最后法庭没有结论。 第四章,继续叙述HCE的死亡与苏醒。此时剧情突然插进“四个老人”。 第五章,ALP变成一只老母鸡,半夜十二点在写信,专写HCE的事情。这封信可视为全书的最重要线索。 第六章,剧情回到教室。有十二个问题的问与答。这些问题有引用伊索寓言的故事。 第七章,故事转向HCE与ALP的儿子,山姆。 第八章,黄昏时,两个洗衣妇在黎菲河畔洗著ALP的衣服,一边洗,一边喋喋不休地讨论著HCE夫妇,重点是放在ALP身上。 第二部︰子辈之书 第一章,三个兄妹在玩魔鬼与天使的游戏,山姆玩输了,只好变成魔鬼,但妹妹却钟情於他。 第二章,夜幕低垂,兄妹三人被叫回家写功课。山姆和肖恩在写功课时大打出手。 第三章,HCE向12位客人说明那个传闻中的罪行,这个期间插入多种文体,有广告、天气预报、戏剧、电视、歌曲、通告……等。 第四章,HCE在店裏作生意,打烊后他喝客人剩下的酒,后来酩酊大醉,倒在地上。女仆发现他一丝不挂。这个过程中又插入4则广告与5段诗歌。 第三部︰人民之书(半夜里的对话) 第一章,第一次对话。都柏林市民与肖恩在讨论蚂蚁(勤勉者)跟蚱蜢(逸乐者)的事,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又讲到母鸡刨出的信。 第二章,第二次对话。肖恩像基督徒一样告诫伊茜和28个女孩,伊茜则透露她对山姆的爱。 第三章,第三次对话。肖恩对四名老人讲述自己父亲的罪恶,山姆的卑劣,以及他对伊茜的爱。 第四章,HCE 梦裏仍满怀罪恶,天亮前夫妇听到孩子的哭声,起身安抚小孩。回到床上,夫妻两人做爱不成,只好重新入睡。 第四部︰复归 这一章写太阳出来了,酒店的门开启,但HCE依然沉睡,一个声音呼唤他醒来。最后ALP的声音响起,这可能是一段呓语。ALP一边做家事,一边叫HCE起床。最后一段写着:道路 孤独 最后 爱 漫长 这(the),the这个定冠词跟第一书第一章的riverrun一词连接,代表生生不息。 芬尼根守灵夜一书以riverrun 开场—— riverrun, past Eve and Adam's, from swerve of shore to bend of bay, brings us by a commodius vicus of recirculation back to Howth Castle and Environs. (长河沉寂地流向前去,流过夏娃和亚当的教堂,从弯弯的河岸流进,流经大弧形的海湾,沿著宽敞的大道,把我们带回霍斯堡和郊外) 有趣的是,芬尼根守灵夜的结尾居然结束在一个定冠词the上:“A way a lone a last a loved a long the”,这个结尾与小说的开头“river run , past Eve and Adam”连成了一句,构成了小说的循环,用以表示“生生不息”的轮回。1921年7月10日乔伊斯致朋友Harriet Weaver信裏说《尤利西斯》末章「没有开头、中间或结尾」,成为《芬尼根守灵夜》一书的先河。乔伊斯指出《尤利西斯》是「白天的书」,《芬尼根守灵夜》则是「夜晚的书」,意思是更加的不明晰。他采用了一种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dream language),藉著通过语言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 乔伊斯在芬尼根守灵夜中,甚至创造了九个100和一个101字母长的单字。最有名的是Bababadal­gharagh­takammin­arronn­konn­bronn­tonn­erronn­tuonn­thunn­trovarrhoun­awnskawn­toohoo­hoordenen­thurnuk,乔伊斯用100个字母拼成“雷击”一词,模拟雷声不断,由十多种不同语文(含日语和印度斯坦语)中的「雷」字组成。每一种雷声都有其时代背景。整本书就好像文字迷宫一般,乔伊斯在小说中大量创造新词,达到视觉与听觉的效果,例如用mushymushy、stuffstuff 摸拟做爱的声音,用peek、peepette、trickle、triss 模拟小便的声音,这些文字常融合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古罗马语等六十多国语言与方言,有时一个单字中,一半是法文,一半是德文。他还打乱拼字规则,重新安排词序和句法,形成各式各样的双关语,第一章第三章在地球(global)这个单字中,在gl-与-obal之间插入了8行的评论(54页—55页),这是全世界任何权威字典都查不到的单字,这样的单字量约有三万字,至今破译的字数还不到一半,即使是号称破译的单字,也未必就真穷究了乔伊斯当年的真实原意。书中有些文字甚至是错字,原因是当年打字人员因看不懂字迹潦草,又不知所谓的原稿而发生的误植,而乔伊斯在校稿时竟未予以更正(似乎是作者故意的)。芬尼根守灵夜另一特点是时常离题,故事中夹杂著不相关的故事,甚至穿插广告。使得整部书的剧情趋於混乱,没有前后一致的完整情节。此书发表后,赞赏的人比《尤利西斯》更少,当时正值二战方酣,鲜有人能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此书。有评论认为,《芬尼根守灵记》令人难以卒读,这是意识流登峰之作,也是意识流走向衰落的标志。 法国心理学家拉冈只看了15页即行放弃,乔伊斯也亲口说:“这本书至少可以使评论家忙上三百年。”乔伊斯专家廷德尔奉献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芬尼根还魂导读》。美国作家怀尔德嗜读《芬尼根守灵夜》,但他警告年轻朋友千万不要再去看,因为实在太浪费时间了。英国的评论家把《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解释为“作者企图将它写成世界的历史,一本人人都参与其中的书;作者试图建立一种现代的元语言,一种为小说艺术而构造的世界语。”(Molcolm Bradbury《James Joyce》,《外国文艺》1999年2期。) “乔学”专家一般认为乔伊斯的著作充实量只是个人才华的演出,他以此始,又不得不以此终,这条路注定是行不通。1945年作家萧乾在苏黎世写道:“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cul-de-sac)。究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 1993年布克奖得主罗迪·道尔(Roddy Doyle)在纽约的一次乔伊斯纪念研讨会上,猛烈攻击乔伊斯:“我唯读了三页《芬尼根守灵夜》,便生出浪费时间的恶感。” 1955年4月25日,《芬尼根守灵夜》经米利·曼尼改编为《谢姆之声》一剧,在美国坎布里奇的诗人剧场公演。物理学界的“夸克”(Quark)一词即源自於《芬尼根守灵夜》的长诗:“向麦克老大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编著史: 一九二二年(40岁)詹姆斯·乔伊斯于巴黎开始构思《芬尼根守灵夜》。 一九二三年(41岁)三月十日,着手写《芬尼根守灵夜》。 一九二四年(42岁)四月,于《大西洋两岸评论》刊载《芬尼根守灵夜》开头部分。 一九二五年(43岁)二月十九日,在《克莱帖里昂》七月号上发表《芬尼根守灵夜》第五章。 一九三八年(56岁)十一月十三日,《芬尼根守灵夜》校对完成。 一九三九年(57岁)五月四日,《芬尼根守灵夜》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 校订版<芬尼根守灵夜>于2010年3月11日在著名的都柏林举行首发仪式。5月31日,该书将在伦敦发行。 ◎ 爱尔兰民歌 芬尼根的守尸礼蒂姆.芬尼根住在沃尔金街, 爱尔兰的这大爷实在是怪, 嘴里的舌头是特别的尖 , 拎着那砖瓦筐登梯子又特别的快. 蒂姆他爱的是杯中的物, 刚出娘胎就有那苗头, 每天他为能干好他的活, 一清早便要咂上一两口. 合唱 蹦得尔蹦呀, 找个舞伴跳上一跳呀, 我的话儿没有个错啊, 芬尼根的守灵夜闹得欢啊. 有一天早上蒂姆发点儿愣, 脑袋儿沉沉的人发抖, 梯子上摔下来摔破了头. 人们就抬回家把那丧事筹. 他全身裹一块干净的布, 直挺挺的躺在那床上面. 一加仑的威士忌摆在他脚头, 一大桶黑啤酒放在头那边. 朋友们都过来给他送个终, 芬尼根的太太请人上吃的, 先上的是茶点还有蛋糕, 烟斗和烟草各种好喝的. 比蒂.奥布赖恩他带头来哭, “谁见过身子骨这么干净,这么好看? 啊呀呀呀蒂姆呀,你干嘛走的这么快?” “啊呀呀闭嘴吧.”派迪.麦吉汗. 这当儿比蒂.奥康纳来插上一杠子, “比蒂, ”她说“你错了,我敢肯定.” 可是那比蒂就抽她一皮带, 抽得她倒在地上两腿乱蹬蹬. 这么着战争就打开了头, 女打女,男打男,乱成一团, 栎木棍抡起来谁也不让谁, 连吵嚷带动手看来没个完. 米基.马洛尼刚刚抬起头, 一坛子威士忌照他飞过来, 没打中倒落在蒂姆那床上, 威士忌撒了他半身一脑袋. 老天爷,那蒂姆一骨碌翻起了身, 酒乡味把灵魂勾回了窍. “你们怎把酒浆撒了一屋子, 鬼迷心窍当我归天了?” 2 玛丽·艾伦·布特执导电影◎ 基本资料编剧: James Joyce (novel) 导演: Mary Ellen Bute 主演: Martin J. Kelley / Jane Reilly 语言: 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6 又名: Finnegans Wake / Passages from Finnegans Wake imdb链接: tt0059179 ◎ 剧情简介Passages from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1965 16mm film 90mins This was the first attempt to cinematize the works of Irish author James Joyce. Based more on a stage adaptation by Mary Manning than the Joyce novel itself, the film concentrates on Dublin pubkeeper Finnegan (Martin J. Kelly), who while in the throes of inebriation has a vision of his own death. As the bemused Finnegan lies in his coffin, his friends gather for his wake. The "corpse" tries to cut through the keening and platitudes by probing the innermost thoughts of those closest to him. The surprising aspect of this film is that so much of its difficult text works on screen--a tribute to the loving care of scripter/director/ editor Mary Ellen Bute, who, while preparing this film spent her waking hours picking the brains and burrowing through the resource materials of the James Joyce Society. Although director Mary Ellen Bute’s highly regarded Finnegans Wake (aka Passages from Finnegans Wake) is a unique film that is likely to baffle anyone unfamiliar with James Joyce, it cannot be dismissed merely as a literary exercise. The director was right in claiming that her film was “not a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but a reaction to it”. It is actually based on a stage play by Mary Manning, who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screenplay. Joyce’s elliptical rhetoric and intricate punning, which might be considered a formidable barrier to the filming of this most opaque of his works, proved to be an attraction to Bute, whose enthusiasm for the ‘visual’ and ‘kinetic’ quality of his language led her to the surprising but well-judged move of running subtitles from the original text to support the dialogue. Visual music pioneer Mary Ellen Bute's final film was also her first feature film. James Joyce's classic story of Irish tavern-keeper who dreams of attending his own wake is brought to the screen with a sparkling energy which highlights its maker's career-long exploration of kinetic abstract animation. Perhaps best described as a 'film poem,' Passages from Finnegans Wake was the first attempt to 'cinematize' the works of James Joyce, featuring the author's highly original language spoken by characters and presented as text on screen. 电影《芬尼根守灵夜》基本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