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费密 |
释义 | 1 明末清初文人费密(1623~1699)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费经虞子。奉父流寓泰州,其父邃于经学,尽传父业,工诗文,究心兵农礼乐等学,以教授、卖文为生,当道拟举鸿博,荐修《明史》,皆为辞。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杨升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 ◎ 生平费密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嘉诰为四川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他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二十岁时,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成都。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亲,途中被少数民族掳劫,幸为父亲赎回,受到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任用。后来杨展被投降张献忠的武林定所杀,费密也曾被俘。1652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沔县定居。在沔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1657年,他又携家到江苏扬州。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1673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孔奇逢,得其真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扬州野田村。 ◎ 成就在学术上,费密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反对宋儒空虚疏狂的积习,对其抹煞汉唐诸儒的功绩表示异议。费密肯定汉唐诸儒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对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开创清代学风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费密学识渊博,诗文亦颇有建树。他继杨升庵之后为中华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题材广泛,法度谨严,“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清初蜀中谈诗者,首推费氏为大家。费密的诗现存55首,大多抒写亲身经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文笔清新,朴实自然。他的《朝天峡》一诗深受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朝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中,就有费密的《朝天峡》。费密之子锡琮、锡璜也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 费密生逢战乱,长期寓居江南,不能回归故乡,曾请著名画家石涛绘《繁川春远图》寄托乡思。故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先贤。清道光八年(1828),新繁知县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费公祠,1922年,新繁知事刘咸煊将费公祠移建于东湖,扩大规模,更名“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六位乡贤。 ◎ 清史稿文载费密,字此度,新繁人。父经虞,明云南昆明县知县。密年十四,父病,医言尝粪甘苦,可知生死,密尝而苦,父病果起。未几,流贼张献忠犯蜀,密上书巡按御史刘之勃,陈战守策,不省。已而全蜀皆陷,密辗转穷山中,会有人传其父滇中消息,闻之痛哭,遂去家入滇。经历蛮峒中,奉父自滇归蜀。至建昌卫,为凹者蛮所得,父赂蛮人,始脱归。明将杨展闻密名,遣使致聘,密乃说展曰:“贼乱数年,民且无食,今非屯田,无以救蜀民,且兵不能自立。”展纳其言,命子总兵官璟偕密屯田於荣经瓦屋山之杨村,以次举其法,行诸州县。后展为袁韬、武大定所杀,密与璟整师为复仇计,尝与贼战,躬自擐甲,左手为刃所伤。时璟营於峨眉,裨将有与花溪民殴争者,言“花溪居民下石击吾营,势且反”以怒璟。璟欲引兵诛之,密力争曰:“花溪,吾民也。方与贼战而杀吾民,彼变从贼,是益贼也。”璟乃止,全活数百家。后密还成都省墓,至新津,为武大定兵所掠。知密尝参展军事,欲杀之,以计得免。密叹曰:“既不能报国,又不能庇亲及身,不如舍而他去!”遂奉父由成都北行入秦,溯汉江,下吴、越,流寓泰州,老焉。 经虞邃於经学,尝著毛诗广义、雅论诸书,以汉儒注说为宗。密尽传父业,又博证学士大夫,与王复礼、毛甡、阎若璩交,密一足跛,后往苏门谒孙奇逢,称弟子。工诗、古文,俯仰取给於授徒、卖文,人咸重其品,悲其遇。州守为之除徭役,杜门三十年,著书甚多。密谓宋人以周、程接孔、孟,尽黜二千馀年儒者为未闻道,乃上稽古经、正史,旁及群书,作中传正纪百二十卷,序儒者授受源流,自子夏始。又作弘道书十卷、古今笃论四卷、中旨定录四卷、中旨辨录四卷、中旨申感四卷,皆申明弘道书之旨。又有尚书说、周官注论、二南偶说、中庸大学驳议、四礼补篇、史记笺、古史正、历代贡举合议、费氏家训及诗文集。卒,年七十七。子锡琮、锡璜,世其学。 ◎ 名篇【朝天峡】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愁过客,风光惑榜人。明朝在何处?杯酒慰艰辛。 2 计量单位费密为常见非法定计量单位(fermi):1费密=1飞米=10-15米(10的-15次方)。 3 物理学家费密,E.(Enrico Fermi 1901-1954) 物理学家,对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中子物理都有重要贡献。在他领导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为原子能的利用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1901年9月29日出生于罗马。1918年进人比萨大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继而去德国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后又去荷兰莱顿大学随P·厄任费斯脱工作。1924年回到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1927年回罗马在帕尼斯佩纳大道的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罗马大学担任第一任理论物理讲座。 1926年初,他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电子应服从的统计规律——费密-狄喇克统计。1927年冬,他根据费密-狄喇克统计原理建立了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理论——托马斯-费密模型。1933年,费密提出了B衰变理论,成功地解释了B衰变现象的许多特点。由于中子核反应的发现,他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意大利颁布了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法,由于费密的妻子是犹太血统,他于1938年11月利用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机会,携带家眷离开意大利去美国,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1939年N·玻尔去美国时告诉他钠裂变的消息后,费密就着手探索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在他领导下,他和助手们在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使它达到临界状态,产生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这一成就是原子能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费密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了反对把原子能用于战争目的,费密于1946年初离职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转入粒子物理这个新领域的研究。一批有为的青年慕名来到芝加哥大学,聚集在他的左右,其中如杨振宁、李政道、M·盖耳—曼和O·张伯伦等人,后来成为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建成以后,费密和他的小组于1951年发现了第一个核子共振态。1954年11月29日费密病逝于芝加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