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
释义 | 个人简介性别: 男 星座: 水瓶座出生日期: 1936-02-16 出生地: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奥利沃斯 职业: 导演 / 编剧 / 制片 / 摄影 / 演员 更多外文名: Fernando Ezequiel Solanas (本名) / Pino (昵称) imdb编号: nm0812625 索拉纳斯全名Fernando Ezequiel Solanas(费尔南多·埃塞吉埃尔·索拉纳斯),昵称Pino,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挺拔、陡峭,亦指松树。他学习过戏剧、音乐和法律。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很多电影都做成四幕剧的样式,他的电影原声中经常有自己创作的曲目,他的影片即使在最诗意的时候也不会放弃对时事政治的嘲讽。 阿根廷电影的旗帜人物费尔南多·索拉纳斯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常客。他表达自己的方法是拉美文艺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的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情节,深刻讽刺着这个经济不断退步的国家。 索拉纳斯也是“第三电影”电影流派的开创者,他一直在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生存而努力。 2004年第54届柏林电影节上,索拉纳斯接过了一座特殊的金熊——终生成就奖。值得一提的是,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人是时任德国外交部长及绿党领袖的尤西卡·菲舍尔,他声称是接受索拉纳斯的私人邀请而参加。这位欧洲激进左翼的代表人物,赞扬索拉纳斯为人权和南美电影所做出的贡献。 作品集El hombre que vio al Mesías (1959) [演员] Sin memoria (1961) [演员 副导演] 继续行走 (1962) [导演 制片 编剧] Dar la cara (1962) [演员] Reflexión ciudadana (1963) [导演 制片 编剧] 阿根廷1969年5月:解放之路 (1969) [剪辑 摄影 制片] 燃火的时刻 (1970) [演员 编剧] Perón: La revolución justicialista (1971) [导演] Perón: Actualización política y doctrinaria para la toma del poder (1971) [导演] 菲耶罗的子孙们 (1972) [导演 编剧] 他人的眼光 (1980) [导演 编剧] 南方 (1988) [作曲 导演 艺术指导 美术设计 制片 编剧] 旅行 (1992) [作曲 导演 艺术指导 摄影 制片 编剧] 云 (1998) [演员 导演 制片 编剧] 洗劫回忆录 (2004) [导演 剪辑 摄影 制片 视觉特效 编剧 自己] 小人物的尊严 (2005) [导演 摄影 制片 编剧 自己] 看不见的阿根廷 (2007) [导演 剪辑 摄影 制片 编剧] 下一个车站 (2008) [导演 剪辑 摄影 制片 编剧] 通向死亡的漫长旅程 (2008) [制片 编剧] Tierra sublevada: Oro impuro (2009) [导演 剪辑 摄影 制片 编剧] 生平早年 曾学习过钢琴,作曲和文学。 后来,他进入阿根廷国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主修表演和导演。 进入影界(60年代—70年代中):革命者 1962年索拉纳斯成为一名导演助理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艺术生涯,就在这一年他还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Seguir andando。 1966年,为抗议政府故意歪曲新闻报道的做法,索拉纳斯与人合作成立了一个电影独立制作和发行小组取名为“自由电影”。 196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燃火时刻》Horade los hornos投入了大量心血。这部地下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没有同期声录音,历时两年才最后完成。这部电影备受好评,不仅仅是因为它新颖的手法,更是由于它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这部经典的政治纪录片是阿根廷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影片中,导演不断地对西方国家对阿根廷的干涉进行反思,并且不断提出革命才是从压迫者的桎栲中解脱出来的手段。 参与影片Argentina, mayo de 1969: Los caminos de la liberación,在柏林电影节获得国际影评人奖。 1972年,索拉纳斯拍摄了《菲耶罗的后代们》Los hijos de Fierro,在这部史诗般的影片中,他一如既往的抨击当权者并且号召人们起来反抗。见证了1955年到1973年在贝隆政府统治下,菲耶罗的后代们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影片将诗歌,采访和故事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叙事诗的形式对阿根廷人民富有反抗精神的传统致以最热情洋溢的致敬。1976年政变离开阿根廷后,索拉纳斯最后于1978年在法国制作完成了这部影片。 逃亡(1976-1986年)1976年军人政变之后,索拉纳斯流亡到巴黎并且继续他的电影创作,十年之后他回到阿根廷。 1980年《他人的眼光》Le Regard des autres,下肢截瘫者,肌肉萎缩者,智障者,盲人……二十四位残疾人来到镜头前,通过图像和语言,讲述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慢慢深入到他们的孤独,他们性生活的问题,他们自杀的企图,等等这些由于他们的被孤立造成的影响。影片中,索拉纳斯拒绝剪辑,让采访者尽可能的畅所欲言。他力图消除一切矫揉造作的尊敬并且同样努力避免悲苦不幸的口吻。这部影片是一部被访问者自己的作品。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穿透那在常人眼里脆弱者的面孔,向观众诉说他们的内心世界。 1985年影片《探戈,流亡者的加德尔》Tango, el exilio de Gardel获得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回到阿根廷 1988年他又凭着《南方》Sur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观众奖。 1989年Manika, une vie plus tard获得戛纳电影节观众奖 1992年《旅行》El viaje,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最终赢得2项大奖。是一部政治隐喻电影,意象丰富,想象大胆,讽刺辛辣,色彩和音乐具有魔幻色彩。 1993 到 1997年任阿根廷国会议员。 1998年的《云》La nude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最终获得2项大奖:UNESCO Award - Special Mention和'CinemAvvenire' Award。 2004年,索拉纳斯又拍摄了一部社会纪录片《一场浩劫的回忆》Memoria del saqueo,在这部巨幅政治画卷中索拉纳斯向世人清晰的展现了2001末席卷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又一次对阿根廷的国内政治进行了尖刻的批评。2004年,当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展映的时候,组委会向索拉纳斯颁发了金熊终身成就奖。 2005年电影The Dignity of the Nobodies在威尼斯电影节赢得3项大奖。 2007年、2008年索拉纳斯都有新作问世。 特点政治抱负:索拉纳斯是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拍了有社会觉悟性的电影超过三十多部;他早期的电影使用纪录片直接抨击政府;后期的作品比较委婉,有大量的政治隐喻,但讽刺更加辛辣、更加深刻。他的电影总是在单纯的政治景象后面,蕴含着丰富华丽的意象,好像一部宏大的史实一样,让你一再流连其中而不能完全捕捉它的价值。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索拉纳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对于拉丁美洲来说,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植根于拉美的现状和现实的。电影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荒诞。索拉纳斯在1968年这样说:“和其他伟大的民族不同,在我们这样的国家中没有真实的信息,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些虚假的信息是新殖民主义者所惯以提供的。其目的在于向人民隐瞒自己的行径,从而控制他们的生存。确立真正的信息,收集揭示我们现实生活的证据,这对于拉丁美洲具有实际的革命意义。”几乎所有产自拉丁美洲的电影都包含并关注着有关暴政、革命、战争、背叛、绝望、信心的内容,正是这原因所在,拉丁美洲普遍并且延续不断的军事暴政和同样持续着的人民革命构成了这个“魔幻”大陆数百年来的历史内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关注的正是摆脱这暴政的革命过程。 “第三电影” Third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索拉纳斯与Octavia Getino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文章中提出。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主要指好莱坞电影)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需要。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必须创造一套全新的电影语言,这包括手持摄影机、“非完美”影像和无所不在的跳接等。 音乐:为索拉纳斯电影配乐的是老搭档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皮亚佐拉被称为“世纪探戈教父”, 探戈音乐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阿根廷,受当时世界各地的外来移民的影响,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不过探戈音乐起源之初,却是流行于风月场所之中,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东东,后来经过加德尔·皮亚佐拉等大师的发展,才成为现在的样子。这种带有“切分或附点,外挂两个八分音符”的奇异节奏的音乐,基调是充满欲情的,又难掩忧郁的色彩,经过小提琴家克莱默尔等音乐家的推广与提倡,一时间风靡全球。皮亚佐拉杰出的创作赋予了探戈音乐崭新的生命力,使其从最初的“有低俗之嫌”的舞蹈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时至今日,探戈音乐正以其华丽而又忧郁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众多的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如马友友所说:“探戈这个词勾勒出了魔幻般的迷人印象:灯火朦胧的舞场,空气中弥漫的烟雾,男人怀抱中的漂亮女郎,放逐于节奏中的爱和梦想、痛苦和真实。”这正是探戈音乐的灵魂——生命的舞蹈。 佳作赏析探戈,流亡者的加德尔Tangos, el exilio de Gardel 1985 根据著名歌手卡洛斯·加德尔的生平故事改编,围绕着流亡的主题。 作为阿根廷民族精神的象征,探戈将流亡者的心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一起。通过反映流亡者的日常生活,索拉纳斯表达了所有流亡的痛苦,关于祖国的阵阵发痛的回忆,重新找回自己身份的渴望和在异乡避难地的孤独。“流亡生活,是一种空缺,一种迷失。人们不得不面对另一种生活,生活在另一种现实,另一个时代当中。” 南方 Sur 1988 这又是索拉纳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地道的阿根廷影片,片中不时响起戈耶内切演唱的探戈《南方》,一首讲叙希望和宽容的老歌,对于独裁统治刚刚结束,却仍处在伤痛和疑虑中的阿根廷人来说,这也许正是他们需要的。 影片分为四个章节,以探戈开场和结尾,中间则把舞台剧、诗歌、歌曲、舞蹈等多种元素融合在这个政治和私人情感交织的故事里。叙事如同主角的思维,断断续续,然而情绪却得到有机的贯串,感情含蓄而极为内敛,不动声色的凝视血腥和灾难,在深重的历史记忆后面浓缩的苦难和绝望,富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却有着凛冽的政治批判力度。 旅行 El Viaje 1992 在《旅行》里少年意气、山河岁月和魔幻现实化成一整部史诗。这是一位少年寻找他的拉美文化根源的旅行,同时也目睹了拉美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这部带有纪录片色彩的影片中,索拉纳斯把各种奇闻轶事,讽刺幽默和政治反思交织在一起。索拉纳斯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他在巴黎看到的一幅巨幅立体主义的绘画。“看到这幅画时,我就有了一个念头,打算拍一部表现奇异而庞大的拉丁美洲的影片。” 1992年是阿根廷电影的丰收年,不过这一年西方世界也正在欢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然而拉美人民并不会忘记多少年前特诺奇蒂特兰城焰焰的火光,也不会忘记500年前残酷的殖民和屠杀。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反对这场官方的纪念活动,索拉纳斯是其中的一员。因为这部电影,索拉纳斯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的终身成就奖,对于他这样一位坚持艺术理想和信念、永不停止对虚伪民主政治反抗的斗士来说,这个奖项决不是浪得虚名。 索拉纳斯说他曾经在1991年因为反对梅内姆政府的石油所有制政策而被射伤,最终阿根廷石化(反正是他们那最大的石油公司)还是卖给了私人,据说成为全球第一个命脉行业不归国有的国家。索拉纳斯当然不高兴,拄着拐杖的他在1992年让布宜诺斯艾利斯被洪水淹没、让梅内姆总统成为蛤蟆博士、让阿根廷割让除马岛以外的又一块领土——巴塔哥尼亚高原给英国,进行外债赔款——那就是电影《旅行》里的场景。 一场浩劫的回忆(社会性屠杀) Memoria del saqueo 2004 2001年阿根廷国内遭受席卷全国的经济危机侵袭,这部纪录片以此混乱局面开始,全面回顾了1983年军政府倒台后阿根廷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在电影里,索拉纳斯使用采访和档案材料揭露了阿根廷最近经济危机和全球化对打丁美洲的冲击。l 通过看《社会性屠杀》,差不多能明白了《旅行》和《云》的灵感来源,那根本不需要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只需基于现实,让人物再戏剧化一点,让外债数以公斤度量,让洪水来得再猛烈些,那么,这一切就可以称作“魔幻现实主义”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