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医攻博
释义

非医攻博,全称为非医学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加速中医药现代化步伐,吸收国外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先进理念,打破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相对封闭的招生制度。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于从2002年起,在理、工、文、哲、史等五个门类 49 个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全球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学术进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行业简称为 “非医攻博”。目前,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报考生源最多,影响最广,培养经验最为成熟。并已作为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申报项目。

一.初衷及培养目标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吸引一批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人才,为传统医学作贡献。受美国医生培养模式启发,由一些老专家提议,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同意,并上报教育部批准。这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医学教育尤其是中医教育堪称是一个异数,却是中医教育界许多老专家酝酿已久的结果。

融合医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确立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及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中医学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招生制度及生源

开拓人才选拔新途径

吸取国外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先进理念,打破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形成相对封闭的招生制度,2002年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命题,2003年之后委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命题,开医学高等教育招考制度之先河。首次直接从非医学专业(理、工、农、文、哲、史等多学科背景,共49个学科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中招收优秀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位,从入口上解决中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浅薄的局面,改善中医学生源学科专业与知识结构,同时从根本上弥补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氛围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奠定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7届126名学生,已毕业2届30人。126名学生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6所高校、49个学科专业,其中包括全省高考状元、单位处级干部等优秀人才。

三.学制及培养机制

1,形成“4+5”本硕博贯通学制 。学生入学前在综合性大学经过4年系统学习,取得非医学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后经过5年系统学习,实施博硕一贯,将硕士做为过渡学位,五年学习结束授予博士终极学位。拓宽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置,以中医学一级学科招生,期间实施二级学科分化,各项学业合格后,授予中医学一级学科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2,建立“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分阶段培养与优胜劣汰的培养新机制

生源按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后期分化、分段培养”。即以中医学一级学科按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后前两年完成课程学习及科研与临床能力训练,考试、考核合格并通过中期筛选者,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在中医学12个二级学科中进行专业分化,再经3年培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授予中医学一级学科科学博士学位;前两年课程学习期间有课程考试、考核或中期筛选不合格者,不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而是用一年半时间继续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其他学习与训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未达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要求或未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只予颁发结业证书。

3,构建课程、实践、科研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第1~2学年为课程教学阶段,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中西医基础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整合成中医学、现代医学、科研方法、选修课4大课程模块,出版系列自编教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并配备课程导师,把本科4年学习内容及部分硕博士课程压缩至2年内完成。第3学年为(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实施专业分化,以中医内科实习为主,兼顾中医外科、妇科、针灸等学科,并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选配高年资博导担任科研导师,聘任专家背景教师组成导师组。第4~5学年是科研教学阶段,根据学生专业j 背景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深入攻关,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

4,发挥院院合一优势,依托临床医学院科学管理

全程依托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日常教学管理、政治思想等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办、研究生办、学工办三办协同完成,研究生处、教务处统筹协调各项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期间,以跟师门诊为重点,加强针对性训练,着力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创造复合型人才潜力的发挥条件。后期学科分化以中医临床学科为主,率先在中医临床学科中培养,学生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模式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平台。

四.课程教学

构建三段一体式课程教学新体系

改革原则:(1)将中医学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融为一体,(2)将同一课程内容本硕博不同层次内容进行整合,减少必修课程,精减学时,改革教学方法,(3)重点优化基础课程体系,依据教学内容内在联系,整合成综合性大课程,实施课程模块式教学,将原来传统本科四年学习内容压缩至二年内完成。

(1)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2学年)为课程教学阶段,学生不分专业,夯实基础:第一学年集中开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掌握医学学习方法;第二学年开设中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并开设“科学前沿选讲”课程为学生提供各专业导引,选择发展方向,为专业分流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

第二阶段(第3学年)为实践教学阶段。学习部分临床课程和进行一年临床实践。培养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与技能。在第3学年在中医学一级学科项下十二个二级学科中完成专业分化,转入中医学二级学科专项学习,确定导师,从知识学习向科研能力培养过渡。

第三学年(第4-5学年)是科研教学阶段。学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开始选修部分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完成科研论文,培养成为基础宽厚、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人才,各项工作合格后,授予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

(2)教学安排上,实行单独开班、集中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研究生阶段自主选课)有机结合的弹性学习计划,积极倡导研究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3)教学方法上,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非医攻博研究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开展本模式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制订工作。

(4)因材施教,出版系列自编教材,教师根据每年学生的情况不同编写讲义。

(5)临床实践。将掌握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做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遵循中医学实践性的特点,设置临床实习教学一年,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进行,制定《非医攻博研究生临床实习大纲》,实习内容以中医内科学为主,兼顾中医外科、妇科、针灸等学科。

五.教学成果

围绕非医攻博教育改革创新,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组织相关科学研究,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课题。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研究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确定为广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学研究生继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子课题,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研究项目。除此之外,还开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改革项目各一项和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两项。据不完全统计,该校非医攻博学生在校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5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截止08年30名毕业生中,到高等学校及地市级三甲医疗单位就业13人,到大型医药企业就业5人,到其 他相关行业就业8人,做博士后研究4人,获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2003级学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100%;2005级学生栾加芹由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出版《不生病的智慧》、《打开疾病黑盒子》、《开方就是开时间》等医学科普著作5部,累计印数50多万册。相关工作获省部级10多项课题资 助,研究成果获2007年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