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房耳
释义

房耳,又名房县黑木耳,产于湖北省房县。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房耳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又因其“形似燕,状如飞”,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2009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房耳

别称:房县黑木耳

产地:湖北省房县

质量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认证时间:2009年5月

历史渊源

从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这不仅记载了房县劳动人民对于常见耳树的认识,而且总结了当时黑木耳的生产经验,这是目前关于黑木耳生产的最早记录,证明了房县为最早生产黑木耳的地区之一。

据传,唐中宗李显(庐陵王)被贬房陵后,心思郁结,久而成病,中医以黑木耳入药,不料却被厨子误以为菜炒制入膳中,李显食后,感此物柔韧润滑,清神解郁,遂久食。回京后,中宗点名“房耳”作贡品。由于当时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长的条件,产量极低,供不应求,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由此推动了房县黑木耳大量种植。清代《房县志》记载:“木耳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房东北有香山,骛利者货山木伐之,杈了纵横,如结棚栏,阅岁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获数倍。南山中亦然。今则刀耕火种,丛箐尽成町畦,所市多自兴安汉中来也。”《湖北通志》记载有:“木耳以郧属产者为最著名,世谓之郧耳”,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从唐朝至今,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黑木耳的习惯,可见房耳栽培利用历史悠久。

生产情况

2000年,房县政府筹资300万元在县城黄金地段建起了占地6000m2、124个摊位的中国房燕木耳香菇城,集中经营、规范管理。2001年房县农业局投资30万元在中国房燕木耳香菇城兴建了15.6m2电子信息墙(鄂西北首家),采用LED等电子网络技术,向全国42个大中城市和食用菌生产县市发布、连载“房耳”系列农副产品供求信息。2006年黑木耳总产量666.7吨(干品),产值4000万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全县从事黑木耳加工的龙头企业达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房县依托“中国房燕木耳香菇城”已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的耳菇集散地。

品质特征

黑木耳是一种担子茵,属胶质茵类,木耳科、木耳属。常见的又可以吃的木耳有两种,一种是我们通常吃的叫光木耳,还有一种叫毛木耳,它的背面毛比较厚,虽然也可以吃,但不易嚼碎,不好吃。房耳属于光木耳,新鲜的房县黑木耳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的黑木耳为角质,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房县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它多为二片丛生,胶质状,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个大,直径一般为10~12mm;胶质厚,胶质含量占耳片质量的90%以上。

房耳以花栎、麻栎等主要树种做段木,采用优育菌种人工点茵,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而成,充分利用房县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的黑木耳色鲜、肉厚、朵大、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畅销国内外,赢得“房耳”盛誉。

营养功效

黑木耳被誉为“素中之荤”。据最新检测数据,每百克房耳含水分11.1克,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粗纤维7克,灰分4.68克(其中含钙质375毫克,磷质201毫克,铁质185毫克),另外还含有胡萝卜素0。03毫克,维生素B10.15毫克,维生素B20.55毫克等,而有害物质铅含量小于0.02毫克,砷小于0.01毫克,汞小于0.01毫克。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克化绒毛、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是营养、安全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产地环境

概述

房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北部为变质岩区,属武当山脉,大部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西南为秦岭地槽;南部属大巴山脉,海拔约在1000米以上。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南北以断层接触,具有明显的二分性。全县的气温、日照、无霜期和地温,总趋势是由南向北(南部是大山区)逐渐增加,南北的年温差仅在2~3℃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孕育了房县黑木耳独特的品质特征。

海拔

房县海拔180~2485.6米,导致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及东北部的土城、通省、中堰、万峪、沙河等海拔较高地区,形成以马尾松、杉树、山杨、栎类针阔叶混交林,尤以栓皮栎、麻栎树为多,是房县黑木耳主要产区。这些地区昼夜温差明显,有利于黑木耳子实体营养成分的积累,有益营养元素含量较高。

土壤

房县土壤主要分黄棕壤土、山地棕壤土、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等六大土类。其中:黄棕壤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4.53%,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和二高山地区;山地棕壤土占1.29%,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石灰岩土占1.08%,分布在南部山区;潮土占1.57%,分布县西北各乡镇的沿河两岸;紫色土占耕地总面积的1.42%,水稻土占20.11%,主要分布在各乡镇大小河流沿岸,为冲积质,土壤肥沃,是主要稻米产地。

据土壤普查结果,房县没有“三废”排放,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土壤属清洁土壤。由于森林覆盖率高,耳林腐殖层深厚,既有利于黑木耳栽培所需的原木栓皮栎生长。同时,洁净的耳场也有利于黑木耳的无公害化栽培,有利于黑木耳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气候

房县地处中纬度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加之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

房县年总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平均每天5.1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2%。平均气温10~15℃,极端高温达40℃,极端最低温-17.6℃。地温的变化,大体与气温一致。地温一般高于当地气温约2℃左右。

春季气温回升快,四月份,冷空气入侵较多。每次冷空气入侵后,伴有阴雨出现。雨量较冬季明显增加。夏季气温日差较大,中午炎热,早晚凉爽,雨热同季。6、7、8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5%左右,其中7月份为全年的多雨期,降雨多达200毫米左右。日平气温在25℃以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秋季由于暖空气减弱,冷空气增强,在冷暖空气交替时,常出现阴雨低温天气。9月份平均雨日达17天以上。冬季长达130天左右,降雨量仅占年降雨的5%,平均雨日每月为8天左右。

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在15~36℃之间均能生长,但以22~32℃生长的最好,6~14℃能缓慢生长,>38℃生长受到抑制。由于菌丝对低温有很强的抵抗力,虽在严冬零下30~40℃也不至于冻死;夏季短时间的高温和干旱,也不影响菌丝的存活。子实体在平均气温16~32℃之间的月份,均能正常生长发育,22~28℃为最适宜的温度。房县气温范围-17.6~40.4℃,年平均气温15.1℃,确保了菌丝的存活;耳农在春夏秋季节进行精心管理,子实体能够茁壮生长,并且春耳与秋耳朵大、肉厚、色深、质优、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降水

黑木耳生长发育需要较多的水分,一般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自然条件下都能栽培、生长。房县年降水量在750~1160毫米,相对湿度为75%。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这也正是黑木耳生长最需要雨水的时候,这时候生产的黑木耳占全年产量的90%。充沛的降水量,能够保证黑木耳正常的生长发育,为房县黑木耳的优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植被

房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腹地广袤,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资源丰富,自然植被的种类和密疏随着海拔的高低而不同。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山坡覆被以草子叶宿根多年生杂草为主;二高山地区林木较密,为针阔叶混交林,以松、栓皮栎、青岗栎、桐、栗树、猕猴桃、毛竹、葛类为主,山坡多单、双子叶杂草混生;高山地区为乔灌木混生,以锯齿栎、巴山松、桦、棕较多;1500米以上的地区多冷杉、松桦、漆、苦竹、和双子叶杂草。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房县聚高山丘陵为一区,集四季凉热于一时,容南物北种为一体,纳古今植物于一身,是湖北省生物多样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有利于形成适应黑木耳生产独特的小气候区。

段木资源

房县黑木耳属段木栽培,全县耳菇林面积257万亩,其中耳林177万亩,是湖北省第一耳菇林资源大县,黑木耳生产所采用的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花栎、麻栎、青岗栎等,树体生长旺盛,树皮厚薄适中,不易脱皮,木质坚实适当,心材多,边材少。房县耳农大多在“进九”砍树,木材中养分积累最多,纤维素和木质素所占比率高。黑木耳作为一种木腐菌,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它的主要营养来源。而作为真菌,它又只能在死了的木头上才能生长,才能吸取养分。同时,段木的木栓层有吸水、隔热、保温、保湿的作用,在木质部里面的菌丝体不容易晒死或干死,短时期的日晒,能促使段木边材的炸裂,更有利于菌丝向纵深发展,对黑木耳的生长十分有利。因而此,以花栎树、麻栎边作段木生长的耳子多,朵子大,肉较厚,品质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6: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