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仲永 |
释义 | 方仲永(约1020—1040年后),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 中文名:方仲永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金溪人 出生日期:约1020 职业:农民 主要成就:神童 诗词原文 伤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出生,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仲永)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母赡养父、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有人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词解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感到...奇怪;6.借旁近:就近借来;7.与:给;8.书:写;9.为: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看;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或:有人;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7.邑人:同县的人;18.乞:求取;19.利其然: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利:以....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20.扳:通“攀”,牵,引;21.环谒:到处拜访;22.使:让;23.从:跟从;24.称:符合;25.泯然:消失的样子。 26.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朗读停顿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故事启示方仲永人生主要的三个阶段: 1.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聪颖) 2.少年时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泯然众人矣 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 这句话很对 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成绩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骄傲心理。 骄傲心理一旦在一个人心中形成的话,很难再改变回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时刻培养自己的定力,面对社会中五花八门的吹捧要做好自我定位,否则必将会成为一个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的人。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故事 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首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人,十分欣赏方仲永。那些人对方仲永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买诗。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 原因分析整个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岁那第一首诗。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亲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没想过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诗来说是方仲永写的,并传给一乡秀才们看的时候,人们才仅凭他的介绍知道:这孩子原本是不认字的。――古往今来,奇闻从来都有放大效应,人们不断地传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几年揭穿的那个气功把手指头变长了的“奇迹”一样,谁也不肯从心理上去怀疑这孩子原本是不是读过书。再到一乡秀才们都认可的时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儿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灿烂”,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势待发,再加上心里可能总也是没底,尽管这孩子确实聪明绝顶,一点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别像周老虎那样惹上那么多反伪科学斗士的攻击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谁都能看的,诗也不是给谁都给写的。短期内,方仲永这个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给出场费了。这完全像我们的超女、快男、红楼梦中人,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银豆来,推手推星,最后得来的全然是银子。 推上天的星,总不会亮很久。日日不使学,他就是神童,也总有一天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加上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淡去,亦或乡里出现了别的新鲜事:有个白云婆婆说她家的公鸡下了个蛋,再有个正龙居士说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们转而去别处喷口水,没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脚,人气指数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岁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没有,只好拾起他父亲的锄头去锄地了。 同今天广泛兴起的网络推手、超女、快男、梦中人等炒作相比,方仲永的故事是个悲剧。方老伯炒作的成就,是给了儿子一个绝佳的出场机会,但炒作的结果,却因违背事物规律而断送了一个天才的正常道路。或许不炒作的话,方仲永更会埋没,但那种埋没隐藏在规律之中,不会激荡其心志,待他老去时不会扶锄而叹。老庄的无为思想,人们说他们不进步,但没有人能真正证明,老子说的是错的。如今这么多的超女、快男、好男儿,谁知道他们的将来,是苦的还是甜的…… 类似的悲剧神童故事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游戏《新问鼎》中的方仲永吉比特2.5D回合制网游《新问鼎》中出现。 人物位置:昆明 初始等级:1级 资质偏向:政治 武将特技:神通 专属技能:无 武力:19 谋略:29 兵法:19 政治:3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