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方丈记徒然草
释义

《方丈记》《徒然草》是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深邃而警世,里面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代表日本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

【内容简介】

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全书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一样,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的世之常事,实在比同亡人死别更令人悲伤。”似乎仍有世情在其中。

【作者简介】

鸭长明

鸭长明(1155-1216),日本歌人,生于神官之家,和歌之名为后鸟羽上皇所称许。50岁时因失意出家,隐居于大原山。其结草庵而隐匿的心情寄托在流传至今的随笔《方丈记》中。

吉田兼好

吉田兼好(1283-1350),南北朝时期日本歌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仕途失意,出家做了僧人,又称兼好法师,他精通儒、佛、老庄之学。《徒然草》等随笔作品则表达了对现世社会的不满与旧日繁华的留恋,预示了贵族文化逐渐隐遁退出历史的结局。

【媒体推荐】

译后记

《方丈记》和《徒然草》是日本中世随笔文学的双璧,译者在日本留学时曾阅读过,为其深邃、警世而拍案叫好,也曾有过把这两部古典译为中文的念头——因为它们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太密切,又有着日本文化的鲜明个性——但由于埋头于其他学习和研究,一直未动手。这次老前辈叶渭渠先生主编这套日本散文集,嘱译出,小生欣然一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遗憾”这两个字也同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有缘了:忙于教学,忙于带研究生,忙于研究,还要忙于一些事务,要想静心静气地翻译这两部著作,反而困难了。于是“遗憾”就来了——只是在限定的交稿日期译出,不能更细地琢磨了。如果再有一些时间,那可能就会少一些“遗憾”。

但是,这两部古典的翻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从去年春节开始,“五一”“十一”长假、暑假,正块的时间几乎都用上了。尤其是今年暑假,京城笼在数千年不遇的热气之中,尽管风扇劲吹,仍是热热热。好在喜欢“长明”和“兼好”,乐于学习,乐于品味,也就乐在其中了。

现在各行各业都讲“上帝”,那译作者的“上帝”就是读者了。而对“上帝”,还能说什么呢——“上帝”,赐教于我吧。

硕士研究生郭颖试译了《徒然草》附篇“年谱”,也算是感受一下古典翻译吧。另一名硕士研究生金凌卉有志古典学习,在课堂上随我研习过这两部古典的部分篇章,于是让她代劳在电脑上添删我改定的文字。这里向她们示谢。

北京大学的潘金生先生对后生一贯关爱,对拙译进展再三赐教,甚至把留做已用的载有鼎作的杂志惠赐小生,以便小生更好地吃透原作。这里对先生诲人治学的风范表示敬意。

霜降已过,立冬即至,寒气之中春意在,新世纪,近在咫尺。不见笑的话,拙译也是用汗水辛劳呈给新世纪的心意吧。

李均洋

庚辰年十月吉日,志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白堆 子校舍(十一月喜迁北京校园新外语大楼)

【目录】

方丈记

一缕缕香语(代总序) 叶渭渠

方丈记

逝川流水

安元大火

治承旋风

迁都福原

养和饥馑

元历大地震

丑恶的世相

我的过去

方丈

胜地无主尽闲情

闲居的趣味

扪心自问

徒然草

上卷

下卷

附录 年谱

译后记

【书摘】

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

夜深人静时,窗月思故人,猿声沾衣袖。草从萤远看错觉为真岛篝火,晓雨竟似吹散树叶的狂风。闻山鸟呜呜鸣,那该不是亡故的父母来访?峰顶的鹿已习惯石我近前,可我深知远离人世。有时灰中翻出炭火,老躯夜醒以此为友。因为不是令人恐惧的山间,枭声听来饶有趣致。山中情趣这般四季不尽。需申明的是,对深思熟虑、知识渊膊者来说,感想当然就不止以上所述了

说到底,三界就是一个心字。心不安静,象、马和七宝也不珍贵,宫殿、楼阁也不期望。如今这寂寥的住居—一间小庵,我自珍爱。偶尔去京城,虽然为自己形同乞丐而羞耻,但归来居庵时,又为他人奔驰于俗尘而哀怜。假如有人怀疑我这说法,那就看看鱼和鸟的潇洒吧。鱼不厌水,鱼外之物哪知鱼之心。鸟顾林间,鸟外之物哪知鸟之心。闲居的趣味也同样,你不住这小庵,哪知其中奥妙。

于是,那人辩解道:“所以,人如果憎恨死,就该珍惜生。可人们每天在享受着生存的快乐吗?愚蠢的人,忘记了这一快乐,千辛万苦追求外在的快乐,忘了这一生命的财宝,冒险贪求另外的财宝,从不满足。如果活着期间,不以生为快乐,临死才恐惧死,我说的道理就不通了。因为人皆不体味生的快乐,就不恐惧死。其实不是不恐惧死,而是忘了死在临近之事。如果与生死不相关而加以超越,可以说是悟到了真理。”众人听后,越发嘲笑不已。

为无益的事打发时光的人可以称他为愚蠢之人或僻违之人。为国为君必须做的事很多,哪还有几分余暇。应该思考的是,人一生必须追求的,第一是食物,第二是衣着,第三是居所。人间大事不过此三。不饥、不寒、不受风雨侵袭,心平气静地过日子是人间乐事。然而,人皆有病,病一旦及身,就愁苦难忍。因此,不能忘了治疗。这就又加上了药这一项,人间的这四件大事,求之不得者为贫穷,四件不缺者为富。追求经营这四件之外者为奢侈。如果在这四件事上勤俭节约,谁会感到不足呢?

是法法师虽在净土宗中无懈可击,但他不以学匠自居,只是白日黑夜地念佛,心平气和地度日的样子,实在是理想的样子。

人死后,在第四十九日的佛事上,请来一位圣僧说法,非常精彩,听者无不落泪。这位圣僧导师归去后,听法的人一同感动地反映道:“同过去相比,今天聆听的说法特别难得。”其

中有人说:“真是没得说,就凭那唐犬般的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