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泽山 |
释义 | 方泽山(1874—1927)江苏省江都(今扬州市)人。自幼诵经史,少负才望,颖悟异常,1886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点解元,被国人惊呼为“扬州神童”。17岁那年他进京会试,与广东解元梁启超互引为重,并称“北方南梁”;他又与湖南维新派谭嗣同交游,高谈阔论。病入膏肓的满清腐朽统治彻底碾碎了他的信念,他自作“十五度江水,十八走燕都,今年满二十,忽已厌征途。” 从此背叛金榜题名的中国士大夫人生路。此后客游武昌,入幕变法维新中坚人物张之洞数年;辛亥前夕,他返回扬州,遇到另一位传奇人物、大江枭雄徐宝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帝制废除。方泽山等说清扬州知府嵩峋交出政权,这自然是与虎谋皮。是年11月7日,工匠孙天生起义,宣布扬州光复。徐宝山倾向共和,从镇江开进扬州城,杀死孙天生,成为扬州军政分府军政长,后被孙中山任命为扬州第二军军长,授上将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支持徐宝山的军政分府,无疑就是拥护光复的具体表现。所以,方泽山做了他的参议,后参加江浙联军攻宁,立下战功。当军政分府甫成立,财政费用拮据时,方泽山挺身而出,除向盐商摊派外,还增补盐票税,整顿盐厘,广开财源,保证了前方的军费开支。方泽山为此被徐宝山委任代理两淮盐运使。但袁世凯篡权后,徐宝山投袁世凯,阻止二次北伐,被孙中山严令必除之。中国跌入军阀混战的漩涡,方泽山称病引退家居,潜心探索以文教、以实业救国。他兴办了带有近代学校性质的沫泗学塾,并曾做过第五师范、扬州中学、震旦中学的校董:他还兴办大生纱厂、投资金城银行和商务印书馆,显示了他有所作为的人生观。于1927年逝于引市街,享年54岁。 江都三幼童 光绪十二年(1886)扬州府试,江都县录取附学生23名,其中王景沂稍长,方地山15岁,方泽山14岁,时称“江都三幼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