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群 |
释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个人简介:方群,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博士后,同时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 擅长:主要研究胎儿医学,包括胎儿疾病病因、产前诊断、宫内治疗,胎儿生长发育。 主要研究方向:围产医学,包括产前诊断、遗传咨询、胎儿宫内治疗妇科内分泌疾病。 获奖情况:1995年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论著 1.染色体三体胎儿妊娠期临床表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1):40~44. 2.妊娠中、晚期300例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中华遗传学杂志. 2000,17(1):17. 3.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脐带穿刺产前诊断.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 2(4):43 4.Y染色体与月经异常.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4):35 5.娠期胎儿血常规变化与孕周关系探讨.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12)631. 6,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在双胎妊娠中的应用 韩振艳 方群 罗艳敏陈宝江 陈敏玲 陈健生陈筠虹陈涌珍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年14卷02期 7,羊水过多胎儿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的探讨 陈健生方群 罗艳敏 陈敏玲陈均虹 陈涌珍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年9卷08期 8,胎儿短肋-多指综合征二例 黄林环方群 杨智云 谢红宁黄轩 陈敏玲 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87卷29期 安徽师范大学教师个人简介方 群,男,安徽寿县人,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2年5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1989年考取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1993年毕业获理学士,留系任教。200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正攻读博士学位。 自1993年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等)的教学工作,后于1995~1996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进修,始确定“计算机网络”为研究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积累专业知识。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下一代互联网NGI原理与技术、网络流媒体、P2P网络(对等网)、网络安全与可信网络等。近期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以及多个省厅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被EI检索6篇),参与编写3部教材。此外兼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芜湖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教学工作自1993年起,已担任过十余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近期主要教授《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通信原理》等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研究方向前期方向:(1996~2006) (1) 流媒体技术(Streaming):包括流媒体系统的架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流媒体组播技术、P2P流媒体等; (2) 远程教育(E-Learning):远程教育系统框架、执行标准(CELTS)、实现技术、应用领域等; (3)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包括PKI、加密算法、入侵检测(intrude detection)、网络行为学(network measurement)、统一身份认证SAML、数字版权保护DRM等; (4) 对等网络(P2P,Peer-to-Peer Network):包括P2P架构、典型路由协议(Chord/CAN等)、资源搜索算法、P2P安全、JXTA及应用系统等; (5) 分布式信任(Distributed Trust):分布式环境(P2P/Adhoc/Grid/MSN/M-Agent等)、信任测度(metrics)与建模 (modeling)、恶意节点与攻击(如Sybil等)模型、信任管理及决策(decision)、信任协商(negotiation)、统一信任管理UTM等; 未来方向:(2007~) (1) 可信网络(Trusted Network):可信网络是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可信网络的软硬件、信道等的可信问题,包括可信网络设备、可信协议、可信路由等研究方向。 (2) 网络中的马氏过程(Markov Process):利用随机过程Markov链研究网络环境中包括用户行为在内的多种随机因素,并基于Markov过程理论建立随机模型,分析随机网络在多种随机特性影响下的系统性能,并为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提供解决方案。 代表论文(第一作者) 1. RunTrust:一种基于行程编码的P2P网络动态信任模型. 软件学报(EI:?). 2009.6 2. A Run-Length-Coding Based Dynamic Trust Model in P2P Network (EI:090911922088). IEEE Society CIS’2008. 2008.12 3. P2P文件污染的Markov生灭模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083411474891). 2008.8 4. P2P网络结点随机行为对文件规模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074610915270). 2007.10 5. P2P信任数据存储机制研究. 计算机科学. 2008.11 6. 一种媒体点播系统资源对等搜索模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7 7. 基于RTSP/RTP的媒体点播服务器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 教材专著1. 《网络工程师考试同步辅导》(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8 3.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1版).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8 科研项目1. 国家863计划项目 分布式多信任域间信任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7AA01Z422). 2. 国家“十·五”重大项目 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非实时教学系统 (2001BA101A02). 3. 省高青“资助”项目 基于P2P的标准化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2007jq1061). 浙江大学教授方群 个人简介 方群,博士,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自1999年底引进到浙江大学工作以来,在微流控分析的基础研究和微流控分析仪器的微型化研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微流控芯片加工、高通量微量试样引入、自动化微流控液滴筛选分析、微流控吸收光度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以及微型化分析仪器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自2002年以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杰出青年基金、科学仪器研制专项、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863计划课题等,2006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12篇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和Lab on a Chip。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其中包括8次邀请报告,并两次接受国际期刊约稿对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题介绍。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分析化学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编委,以及国内分析化学期刊“分析化学”、“色谱”、“分析科学学报”和“化学传感器”的编委。 工作研究领域 1.微流控高通量试样引入和前处理 2.微流控液滴分析、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 3.微流控光谱和质谱检测技术 4.微型化微流控分析仪器的研制 5.微流控分析系统在高通量筛选、生物分析、临床检验、蛋白质组和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代表性论著 1. W-B. Du, M. Sun, S-Q. Gu, Y. Zhu, Q. Fang, Automated microfluidic screening assay platform based on DropLab, Anal. Chem., 2010, 82, 9941-9947. 2. Y. Zhu, Q. Fang, Integrated droplet analysis system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using a hydrophilic tongue-based droplet extraction interface, Anal. Chem., 2010, 82, 8361-8366. 3. M. Sun, Q. Fang, High-throughput sample introduction for droplet-based screening with an on-chip integrated sampling probe and slotted-vial array, Lab Chip, 2010, 10, 2864-2868. 4. J.-Z. Pan, B. Yao, Q. Fang, Hand-held photometer based on liquid-core waveguide absorption detection for nanoliter-scale samples, Anal. Chem., 2010, 82, 3394-3398. 5. T. Zhang, Q. Fang, W-B. Du, J-L. Fu, Microfluidic Picoliter-Scale Translational Spontaneous Sample Introduction for High-Spe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al. Chem., 2009, 81, 3693-3698. 6. Q. Fang, X-T. Shi, W-B. Du, Q-H. He, H. Shen, Z-L. Fang, High-throughput microfluidic sample-introduction systems, Trends in Anal. Chem., 2008, 27, 521. 7. H. Shen, Q. Fang, Z-L. Fang, A microfluidic chip based sequential injection system with trapped droplet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an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Lab Chip, 2006, 6, 1387 8. W-B. Du, Q. Fang, Z-L. Fang, Microfluidic 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 in a short capillary, Anal. Chem., 2006, 78, 6404 9. J-L. Fu, Q. Fang, T. Zhang, X-H. Jin, Z-L. Fang, A simple and sensitive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ystem for microfluidic chips based on an orthogonal optical arrangement, Anal. Chem., 2006, 78, 3827 10. H. Chen, Q. Fang, X-F. Yin, Z-L. Fang, Microfluidic chip-based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using a subnanoliter-droplet trapping technique, Lab Chip, 2005, 5, 719 11. W-B. Du, Q. Fang, Q-H. He, Z-L. Fang, High throughput nanoliter sample introduction microfluidic chip-based flow-injection analysis system with gravity driven flows, Anal. Chem., 2005, 77, 1330 12. Z-J. Jia, Q. Fang, Z-L. Fang, Bonding of glass microfluidic chips at room temperatures, Anal. Chem., 2004, 76, 5597 13. Q. Fang, G-M. Xu, Z-L. Fang, A high-throughput continuous sample introduction interface for microfluidic chip-bas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ystems, Anal. Chem., 2002, 74, 1223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女,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1987年12月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7月至今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12月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导航与制导,交通规划与管理。 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作为主编,完成了一本教材和一部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被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作为参编者,完成了两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并分别获第一届和第三届国防优秀图书奖;是国家精品课程“导弹飞行力学”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第一线,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成果显著,曾多次获部级和校级教学奖。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63、国防预研、航天基金、横向科研课题等科研课题2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工程索引》(EI)、《国际航空宇航文摘》(IAA)等国内外刊物的报道;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福建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男 1959年12月出生 籍贯福建省福清市 民革党员 研究生学历 公共管理硕士 分管科学技术处、科研所、药具站、省生殖保健协会、国际合作项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