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孔圆钱两千年 |
释义 |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巩固中央集权制, 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时也对币制作了重大改革:废止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刀形、布形、环形等形式不一、单位各异的各类铜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从此,中国铜铸币有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7年)机制铜币问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历史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对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铸币的形状和币值单位,并没有集中统一铸币权,铸币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铸制。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时收盐铁为官,把铸币权收归朝廷所有,统一铸造新的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 特点为什么方孔钱的形式沿袭千年不衰呢?有人认为“外圆内方”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人文主义观念;有人认为是由于有方孔易于用绳子穿起来,圆形没有棱角,便于携带;还有人义为是便于加工:铜钱铸出来后,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锉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锉许多个,如是圆孔,钱就会跟着锉刀转动。看来上面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钱的面值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较大,因此常常用绳子(称为“緍”)穿起来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称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称为一贯,单独使用称为“文”。“文”、“吊”、“贯”等都是古铜钱的计量单位。 方孔钱因体积较小,铸造起来很方便,近些年来,常有钱模钱范出土,一模能同时浇铸几十枚铜钱。模也称为“板”,宋时铸钱每板能铸六十四文。故民间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变通。 标志1.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2.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3.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唐初"开元通宝"方孔圆钱 中国钱币从“开元通宝”开始称通宝、元宝和重宝,不再以重量单位为铭,实现了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钱文由欧阳询题写,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开创著名书法家艺术入钱文的先河。 4.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乾封泉宝:这是唐代的第一个年号钱,于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铸。从此以后,以后各代所铸钱币均冠年号。 6.大历通宝、建中通宝:两种钱都可能是唐代的私铸钱 7.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安史之乱,唐肃宗于乾元年间(公元 759 —— 762年)铸行乾元重宝大钱时,史思明占据洛阳铸此钱。两者铸钱的目的,均匀筹措军费。得壹、顺天钱每枚当开元钱一百。 五代十国钱币(公元 907——979 年) 黄巢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封建割据势力纷纷占地为王。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朝廷的统治,史称“五代”。我国其它地区则割据为十个小国,他们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长期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很少铸钱;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经济稳定并有所发展。十国中除吴越、吴、北汉、南平四国未铸钱外,其余各国均铸钱。但铸币混乱,地区性强,而且大多数实行通货膨胀,铁、铅钱充斥,为以后的币制割据性带来不良影响。 开平元宝大钱: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 ——911 年)铸。大如当十。 天成元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公元926 ——930 年)铸。此钱极罕见。 清泰元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间(公元934 ——936 年)铸。 天福元宝: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铸。 汉元通宝:后汉高祖及隐帝乾祐年间(公元947 950 年)铸。 周元通宝: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及世宗显德年间(公元951 ——959 年)毁佛寺铜像所铸。背多有星月纹,又有合背,品类颇多。 天策府宝大铜钱、大铁钱:十国楚马殷(公元907 ——930 年)据湖南,建天策府,铸此钱。 乾封泉宝大铁钱:十国楚马殷铸。以一当十,尚有铜铸的。钱背各有天、策、天府等字。 开元通宝:十国闽王审知(公元907 ——925 年)铸。有铜、铁、铅三种,背穿上有星纹或一闽字,穿下有仰月。 永隆通宝大铜钱、大铁钱:十国闽王曦永隆年间(公元939 ——943 年)铸。背穿上有闽字,穿下仰月,穿右有星,也有穿上有星者。 天德通宝大钱、天德重宝:十国闽(殷)王延政天德年间(公元943 ——945 年)铸。一个铁钱当铜钱一百文,实行通货膨胀,筹措内战费用。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王汉元宝、光天元宝:(公元911 ——918 年)十国前蜀王建铸。 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十国前蜀王宗衍(公元919 ——925 年)铸。 广政通宝铜铁钱:十国后蜀孟昶公元(939 ——965 年)铸。 开元通宝对钱:十国南唐嗣主李璟保大年间(公元 943 ——957 >年)铸。这是我国最早的对钱,大、小形式一致,文字分篆书及隶书两种。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同为南唐嗣主李璟铸。初铸较规整,后减重为三分之一。盗铸纷起,劣钱充斥。传世有大、小钱。钱文有篆,隶两种,为对钱。 永通泉货大钱:南唐李璟中兴二年(公元 950 年)铸,一当十。篆、隶对钱。 铁钱:南唐后主李煜于公元 964 年铸。李煜骄奢腐化,国力衰弱,铸铁钱以代铜钱,引起物价飞涨。 南唐初年还铸过“大齐通宝”及“保大元宝”,但传世极少。 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公元 911 年以后幽州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有铜、铁两种,这种钱是最重的钱。 铁五铢、铁货布:亦为幽州刘仁恭父子铸。铁五铢用隋五铢钱范铸造,铁货布则用王莽货布铁范,但背文有“三百”两字。 铁顺天元宝:刘仁恭父子用史思明钱模铸。背文加“百”、“千”。 应圣元宝(背拾)乾元重宝(背当百)应天元宝(背当万):幽州刘仁恭父子铸。他们父子铸的全是大面值减重货币,因流通范围不广,影响不大。 乾亨重宝:公元 907 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据岭南称王。其弟刘龑于公元 911 年继位,917 >年称帝,立国为“汉”,建都广州,史称南汉。刘龑于乾亨元年(公元917 >年)开铸乾亨重宝铜、铅钱。过去认为乾亨铅钱是我国最早的铅钱,近年发现五铢钱中也有铅铸的。 两宋钱币北宋钱币(公元 960 —— 1279 年) 我国封建社会从宋代开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经济有比较稳定的发展外,由于统治阶 级的穷奢极侈,加上外族入侵,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连绵不断,国家经济状况日渐恶化。宋太 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至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八十多年间所铸行的钱币都是不减重的正常小平钱。庆历五年( 1045 年)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后,从此“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通货膨胀铸币成为经常化。 宋代铸钱多而复杂。除少数外,每个帝王的每个年号差不多都铸钱,而且铸几种钱。钱币往往又分地区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宋元通宝: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铸。背穿上有星月纹,其纹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版别甚多。又有铁钱,但主要流通于四川。 太平通宝: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 976 年)年铸。有铜、铁两种,仅有小平、铁钱兼有大钱。此钱是北宋第一种年号钱。 淳化元宝三体钱:太宗淳化元年(公元 990 年)铸。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据说是太宗赵光义亲笔所书,即所谓的“御书钱”。 至道元宝三体钱:太宗至道年间(公元 995 —— 997 年)铸。亦为宋太宗的“御书钱”。 咸平元宝小平、折二、折三:真宗咸平年间(公元 1004 —— 1021 年)铸。只有真书一种,并有铁钱。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均匀宋仁宗时铸。都是对钱,并有铁钱(明道钱无)。皇宋通宝不是年号钱。皇宋通宝有一种钱文为九叠篆者,颇罕见。 康定元宝小铁钱: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铸。康定元宝小平仅见铁钱。 庆历重宝:仁宗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铸,有铜、铁两种,铜铁有当十大钱。钱文有真读、旋读。又曾命河东等三州铸庆历重宝大铁钱。 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仁宗至和年间(公元 1054 —— 1056 年)铸。均为对钱。重宝有折二、折三钱。折三钱中有的背面有“虢”字的,是宋钱中纪地最早者。折三钱又有直读、旋读之分。 嘉祐元宝、嘉佑通宝:仁宗嘉祐年间(公元 1056 —— 1063 年)铸。元宝为三体书,通宝为对钱。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英宗治平年间(公元 1064 —— 1067 年)铸。各有真、篆、古篆三种书体。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 1068 —— 1077 年)所铸。元宝和宋宝均为真、篆书对钱,元宝只有小平钱,重宝只有折二钱,版别均极多。通宝有小平及折三铁钱,无铜钱。 元丰通宝:神宗元丰年间(公元 1078 —— 1085 年)所铸。铜钱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均篆、隶、草三体,但隶书者颇少见。又有铁钱。元丰钱版别极多,据说隶书元丰钱钱文为苏轼所书,称“东坡元丰”。 元祐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及铁钱。篆、行二体对钱,钱文传为司马光、苏轼书写。小平钱有背上有陕字者。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皆为篆、行对钱,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通宝只有小平。两种钱都有铁钱。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有小平及折二篆,行对钱。以上两种年号钱是哲宗元佑至元符年间(公元 1086 —— 1100 年)所铸。 圣宋元宝:有铜铁小平、折二钱及折五铜钱。篆、行对钱,制作精美,版别亦多,是徽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所铸。 崇宁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重宝:徽宗崇宁年间(公元 1102 —— 1106 年)所铸。制作极精,钱文铁画银钩,称“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书,书法自成一家。通宝有小平、折十两种,后者尤多见,并有铁钱,又有合背钱。元宝钱形制有二,一种稍大者钱文隶书。重宝为隶书钱,形状大小不一,因初行当十大钱引起严重私铸,乃改当三。重宝又有当二的夹锡钱。 大观通宝:徽宗大观年间(公元 1111 —— 1118 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数种。钱文亦为徽宗瘦金体,颇精美。又有铁钱及合背钱。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徽宗政和年间(公元 1111 —— 1118 年)铸。有小平、折二,并有夹锡及铁钱,钱文为篆、隶对。另有政和元宝铁钱,为陕西所铸,极罕见。 重和通宝:重和年间(公元 1118 年)铸。小平对钱,流传较少。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徽宗宣和年间(公元 1119 —— 1125 年)铸。均篆、隶对钱,传为御书。通宝有小平、折二。元宝仅有小平。自圣宋钱始至宣和钱,皆徽宗时所铸,为中国方孔圆钱中之最精美者,尤以圣宋、政和、大观、宣和等钱冠绝群钱。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宋钦宗公元1126—— 1127年铸。时值金人南侵,所铸钱极少,传世不多。元宝、通宝都有小平及折二钱,近发现有折三钱,通宝兼有铁钱。 南宋钱币(公元 1127—— 1279 年)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高宗建炎年间(公元 1127—— 1130 年)铸。都有小平、折二、折三钱,皆对钱。通宝背有些有“川”字的。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高宗绍兴年间(公元 1131—— 1162 年)铸。均有小平、折二钱。通宝尚有折三钱。均篆、真对钱。元宝折二背有星月纹。通宝背有利字的铁钱,为利州所铸。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孝宗隆兴、乾道年间(公元 1163 —— 1173 年)铸。两钱均篆、真对钱,仅有折二钱,兼有铁钱。有些钱背有松、正、同等钱监名。 淳熙元宝、淳熙通宝:孝宗淳熙年间(公元 1174 —— 1189 年)铸。元宝钱有小平及折二钱,钱文有篆、真二体。真书钱背有纪年,自柒至十六,这是世界上钱币纪年最早的。背文有星月纹或钱监名,如正、泉等。通宝为折二钱;铁钱纪监名兼纪年。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光宗绍熙年间(公元 1190 —— 1194 年)铸。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铜、铁均有。铜钱背纪年,自元年至五年。铁钱纪地及纪年,背面钱监名,如“同”即同安,“春”即蕲春,“汉”即汉阳。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宁宗庆元年间(公元 1195 —— 1200 年)铸。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纪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 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宁宗嘉泰年间(公元 1201 —— 1204 年)铸。通宝有小平、折二、当五三种。另有铁钱,背纪地纪年。元宝铁钱同。 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宁宗开禧年间(公元 1205 —— 1207 年)铸。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两种,钱背纪年自元至三。铁钱并纪地。 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宁宗嘉定年间(公元 1208 —— 1224 年)铸。通宝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钱。铁钱并有折五。元宝有当十大铜钱,背有折十字样。铁钱则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铜钱纪年自元至十四。 嘉定折二、折三、折五铁钱:嘉定铁钱较为复杂,不但年号多,而且币值多,钱名更多。如有:元宝、永宝、之宝、全宝、兴安、安宝、新宝、万宝、真宝、崇宝、泉宝、洪宝、封宝、宝至、珍宝、隆宝等。甚至有人说究竟有多少种“宝”还不十分清楚。除此以外,嘉定钱尚有纪钱监名,纪年、纪值、纪范。钱文又有多种,其中又分直读、旋读,形式之多,为宋钱之冠。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理宗宝庆年间(公元 1225 —— 1227 年)铸。非年号钱。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及小平、折二、折三铁钱,均纪年,自元至三。通宝有当十大战。 圣宋重宝:亦为理宗宝庆年间所铸,非年号钱,只有铁钱。 宝庆完宝:理宗宝庆年间所铸的唯一年号钱。仅小平、折三两种铁钱。背有纪值及纪监文。 绍定通宝:理宗绍定年间(公元 1228 —— 1233 年)铸。通宝铜、铁钱有小平、折二,铁钱另有折三。背均纪年自元至六。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理宗年间(公元 1234 —— 1236 年)铸。元宝铜钱仅得小平,铁钱有折三、折五、折十三种,纪年仅“元”字。通宝铜钱有折三、折五。另有铁钱,有大至折十二者。重宝仅折五铜钱。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理宗嘉熙年间(公元 1237 —— 1240 年)铸。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文纪年至元四。重宝仅有折三铜钱及折五、折十铁钱。 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理宗淳祐年间(公元 1241 —— 1252 年)铸。元宝有小平、折二铜钱;通宝则多折三。另在四川铸行当百铜、铁钱。 皇宋元宝:理宗宝祐年间(公元 1253 —— 1258 年)铸的非年号钱。有小平、折二两种。背纪年自元至六。 开庆通宝:理宗开庆元年(公元 1259 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背纪年,仅“元”一字。 景定元宝:理宗于景定年间(公元 1260 —— 1264 年)铸。有小平及折二两种,背纪年自元至五。 咸淳元宝:南宋最后一种钱币。度宗咸淳年间(公元 1265 —— 1274 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并有铁钱。纪年自元至八。 钱牌:高宗建炎年间(公元 1127 —— 1130 年)铸。有三种,牌面有“临安府行用”字,背文则为“准弍百文省”、“准叁百文省”、“准五百文省”三种。(“省”是“省陌”的意思)钱牌作长方形,或上圆下方,或上方下圆。 辽、金、西夏钱币辽钱(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岁:辽太祖、太宗统治时期(公元916——947年)铸。在此之前使用宋钱。 天赞通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年间(公元922——924年)铸。 天显通宝:辽太宗耶律德光铸。 应历通宝: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公元951——969年)铸。 保宁通宝: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公元969——979年)铸。 统和通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 重熙通宝: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 清宁通宝:辽道宗耶律宗基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年)铸。 咸雍通宝: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 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辽道宗大康、大安、寿昌年间(公元1075——1101年)铸。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天祚帝乾统、天庆年间(1011——1120年)铸。 辽钱制作均较粗糙,钱背常常错范,文字湮没。 金钱(公元1115——1234年) 正隆通宝: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铸。在此之前数十年沿用辽、宋钱。 此钱仿宋小平钱,制作较精。 大定通宝: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铸。仿宋瘦金体大观钱制作,十分精美。有小平、折二钱。 泰和重宝: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铸。较精美。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钱。其书体为玉筋篆,秀雅流畅。 贞祐通宝:金宣宗贞祐年间(公元1213——1217年)铸。 以上是金代铸的钱,均较精美。 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公元1130年,金在北京立南宋降臣刘豫为帝,国号“大齐”,改元阜昌,铸各种阜昌钱。元宝为小平钱,通宝为折二钱,重宝为折三钱。均篆、真对钱。极精美,传世绝少。 西夏钱(公元1032——1227年) 西夏文圣福宝钱(旧译:福圣钱宝或福圣元宝):西夏毅宗(公元1053——1056年)铸。 西夏文大安钱宝(旧译:大安钱宝或大安元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 西夏文贞观宝元(旧译:贞观元宝):西夏崇宗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 西夏文乾祐宝钱(旧译:乾祐钱宝):西夏仁宗乾祐年间(公元1170——1193年)铸。 西夏文天庆宝钱(旧译:天庆钱宝):西夏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 元德通宝、元德重宝:西夏崇宗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年)铸,为汉文钱。 天盛元宝、乾祐元宝:西夏仁宗天盛、乾祐年间(1149——1193年)铸,为汉文钱。 天庆元宝:西夏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为汉文钱。 皇建元宝:西夏襄宗皇建年间(公元1206——1211年)铸。 光定元宝:西夏神宗光定年间(公元1211——1223年)铸。 辽、金、西夏钱币,以制作工整精美而言,以金钱为首,西夏次之,辽钱最差。 元代钱币1、中统元宝:元世祖公元1206——1264年铸。 2、大朝通宝:世祖于未改国号“元”以前,曾铸“大朝通宝”铜钱及银钱。 3、至元通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铸。有蒙、汉文两种。形制有大小多种。 4、元贞通宝: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有小平、折二。钱有蒙、汉文两种。 5、大德通宝: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有小平、折二钱。有蒙、汉文两种。 6、至大通宝: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仅小平钱,另有蒙文当十钱。 至大之宝:大元西宝蒙文。 7、皇庆元宝: 8、皇庆通宝: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铸。通宝为小平钱,元宝有银钱、铜钱两种。 9、延祐元宝: 10、延祐庙宇钱: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铸。元统治者笃信佛教,迎高僧为帝师,特铸铜钱供养僧人,这种钱称“供养钱”。又每遇庆典或灾异。常铸钱钜万广施佛寺,所祈神佑,这种钱俗称“庙宇钱”。元纸币贬值时,民间常私铸这类钱流通。 11、至治元宝: 12、至治通宝: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12——1323年)铸。 13、元统元宝:顺帝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5年)铸。 各种至正通宝、元宝、之宝等钱: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顺帝时期是元代铸钱最多的时期,所铸钱种类亦颇复杂。有“供养钱”、“地支纪年钱”、“纪值钱”等,每种钱又有多种。 至正之宝权钞钱:顺帝至正年间铸。钱背面有“权钞壹分”、“伍分”、“壹钱伍”、“弍钱伍”、“伍钱”等字样,这些钱数是对纸币的作价。本来纸币是代替金属币流通的价值符号。权钞钱则相反,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铸币来代表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这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货币上也是罕见的。 另传世元钱中,有“承安宝货”,这是伪作。承安宝货是银货币,形式为银锭,自一两至十两,每两折铜钱三贯,行用三年后即废止。最近从实物中得以发现。 明代钱币大小通宝此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背面有“钱数”及“两数”,每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这种“称两制”仿自元钱。 大中通宝(省局钱):朱元璋平陈友谅后,在江西及各省设专门铸钱的宝泉局。所铸钱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称。每局所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铜钱除局名外,尚铸有“纪数”,如折二为“二”,折三为“三”等。 洪武通宝五种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铸洪武通宝。洪武八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分为五等:即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小平钱。当一重一钱,当十重一两。并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文(十六两为一斤),实际上大打折扣。背署钱重,并有纪值、纪地等内容。 永乐通宝: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铸。洪武二十三年后,推行宝钞,很少铸钱。永乐通宝只有小平钱。 宣德通宝:只有小平钱。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其上一代洪熙未铸钱。) 弘治通宝:只有小平钱。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顺,正统各朝均未铸钱。 嘉靖通宝这是世宗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铸的加重钱币,每枚重一钱三分(标准钱每枚重一钱),成色百分之九十铜。此钱名目繁多,有所谓金背、火漆、旋边等等,这是因铸造加工工艺的不同产生的外观差异。 嘉靖通宝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钱:于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钱制铸造。 正德通宝:史载嘉靖三十二年曾补铸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但实际上也未见流传。这种正德钱为私铸钱。 隆庆通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年铸。每枚重一钱三。 万历通宝:神宗万历四年(公元年)铸。亦有金背、火漆和旋边之分,前二种是南京、北京所铸,后一种为各省局所铸。万历年间,纸币不行,铸钱又渐多起来。钱背上又开始铸上文字。 泰昌通宝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位只有几个月,熹宗即位后,于天启年间补铸光宗的年号钱。 天启通宝:明末铸钱渐多且复杂,天启通宝小钱有数十种。其中有钱背纪铸钱局名的,有纪地名的,有纪重量的。另有当十钱,钱背亦有上述几种文字。天启通宝是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 清代钱币天命汗钱、天命通宝: 清太祖努儿哈赤在入关前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国称帝时所铸满文钱及汉文钱。 天聪汗钱:太宗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仿明天启大钱所铸。背面铸有满文“十”和“一两”。 顺治通宝(光背):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铸。光背。 顺治通宝(背汉文):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仿唐开元及明洪武钱制所铸。背面汉文为钱局的简称。有:户(宝泉局)、工(宝源局)、陕(陕西省局)等二十多个省局名。 顺治通宝(权银钱):世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铸。此钱背面穿孔左边有“一厘”字,是对银作价,即每文钱等于银一厘。孔穿右边为局名,共十七局。 顺治通宝(背满文钱):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铸。钱背穿左有满文“宝”字,右为局名。只有二局,即宝泉和宝源。 顺治通宝(满汉文钱):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铸。钱背穿孔左一满字,右一汉字,均系铸局名。共十二局: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 康熙通宝(满文钱):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背面满文为“宝泉”及“宝源”。 康熙通宝(满汉文钱):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各省局所铸。初为十四局,后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规定一省一局,除宝泉、宝源及顺治满汉文钱十二局外,另加宝福、苏、南、广、台、桂、云、漳、巩、西等十局。 雍正通宝:世宗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铸。背为满文局名,共十七局。 乾隆通宝: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铸。钱背皆满文钱局名。将雍正十七局中废河、巩两局,而增直、伊、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六局,共二十一局。各地所铸钱的成色,文字稍有差异。 嘉庆通宝: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铸。背为满文局名,共十九局。 道光通宝: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铸。背文为满文局名,共十九局。 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咸丰朝的币制,其复杂和混乱程度,比王莽的宝货制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咸丰币制的复杂混乱表现在:1.钱币的份量轻重变动频繁,大小错杂,轻重颠倒,当五十大于当百,当百重于当千。货币不断膨胀,币材减重变质,币值不断下跌。2.币材种类繁多,除金银外,有铁钱、铅钱、铜钱,铜钱中又分紫铜,红铜、黄铜。3.计值分十五级,自一文至当千,有制钱(铜、铁、铅三种都有),当四(红铜)、当五(铜、铁钱)、当八(红铜)、当十(三种都有),当二十(铜钱)、当三十(铜钱)、当四十(铜钱),当五十(三种都有),当百(三种都有)、当二百(铜钱)、当三百(铜钱),当四百(铜钱)、当五百(三种都有)、当千(三种都有)。4.钱名称呼,一般是制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称元宝。但也有很多例外。5.文字种类多,“满”、“汉”、“回”文都有。6.铸局猛增,除原有嘉、道以耒各局外,已废者重开铸,另新设宝德、宝迪、库车等局,大重铸造不足值的大钱。7.成色差,制作混乱。 咸丰币制的混乱和恶性通货膨胀,是在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太平天囯革命大爆发,清政府内外交困,开支浩繁,经济困窘的情况下出现的。咸丰末年,清政府被迫停铸大钱。方孔钱制度发展到这时已频于崩溃。 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当十钱:穆宗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 。当十大钱后来逐渐减重。 光绪重宝、光绪通宝:重宝铸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通宝铸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钱背满文为钱局名。 宣统通宝、宝泉及宝广、宝福机铸币:除个别地区以后还少量铸过一些方孔圆钱外,这是我国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已不能适应鸦片战争后急剧变化的国内社会经济形势,不得不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崩溃而趋于灭亡。方圆钱的消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附:清初三藩钱币:在明末农民起义的紧要关头,汉族的一些上层反动分子吴三桂、尚不久被消灭。吴、耿等在据点地称王时都铸过钱币。 昭武通宝、利用通宝:吴三桂于昭武元年(公元1673年)据云南时铸。对银作价。“利用通宝”钱背面铸有“二厘”、“五厘”等字。昭武通宝背书“一分”。 洪化通宝:吴三桂之孙吴世璠于洪化元年(公元1678年)铸。不对银作价。 裕民通宝:耿精忠于裕民元年(公元1674年)据福建时铸。有“一分”、“一钱”、“折一钱”三种。对银作价。 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唐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大齐通宝: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占领唐都长安,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铸大齐通宝。 宋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应运元宝:李顺在四川起义称蜀王,改元应运,于应运元年(公元994年,即北宋淳化五年)铸。 元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天祐通宝:元末江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种,钱文正面楷书,背面有纪值的篆书。 龙凤通宝:元末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拥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于公元1355年铸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钱。背无文。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元末鄂、湘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于至正十八、十九年(公元1358、1359年)铸。各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折三有篆书钱,背无文。 大义通宝:公元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称帝于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流通于长江中游地区。 明代农民起义军钱币永昌通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建都西安,国号大顺,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建都四川成都,国号大西,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 兴朝通宝: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另一支,由孙可望统率入滇。于公元1649年铸“兴朝通宝”。 五、太平天囯革命时期钱币 天囯背通宝:太平天囯早期铸造。币面“天国”二字直读。背“通宝”横读。仅折十钱一种。 天囯背圣宝:太平天囯继天囯通宝后所铸钱币。有折十、小平钱,版式有多种。 太平天囯背圣宝:太平天囯中期铸,有小平、折五、折十、折五十四等。版式颇多。背“圣宝”二字有直读和横读的。 太平圣宝背天囯:太平天囯晚期铸。背“天国”二字皆横读。 太平天囯还有铁钱和铅钱,但流传颇少。 平靖通宝和平靖胜宝钱:广东陈开、李文茂起义军在广西建大成国后,李文茂所铸。平靖胜宝背有前、后、左、右中营及御林军、长胜军等字。 太平通宝: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所铸。钱背多有月文(在穿上)及“明”字(在穿下)。也有上星下月的。 中国最后一枚方孔圆钱中华帝国国风民国四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顾民众反对,背叛国民革命,于12月31日,在一些封建余孽的拥簇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复辟封建帝制,开创“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全国民众强烈的声讨下,被迫撤消帝制,恢复共和,袁世凯在位先后共八十三天,中国近代史上这场荒唐的称帝闹剧,终以失败告终。 洪宪元宝为庆贺袁世凯登基称帝,当时北洋造币厂铸造了一枚铜质的洪宪元宝方孔圆钱以示祝贺。正面钱文为“洪宪元宝”,钱背面穿孔上方有“北洋造”三字,穿下有“二十文”三字,钱径为37毫米,穿径为7毫米,厚2.5毫米,缘宽5毫米,此钱虽是个短命钱,但铸工精良,形态优美,钱文书写洒脱俊秀,因铸时短,铸量又少,存世品不多见,它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最后一枚帝制下铸行的方孔圆钱,是袁世凯逆历史潮流妄想复辟封建帝制的实物见证,因此此枚钱币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