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汉奇 |
释义 | 方汉奇,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人物简介方汉奇,1926年12月生,男,广东普宁人,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11月14日入党,1985年月11月14日转正),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1953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54年被评为讲师,1979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被评为教授.1985年起任博导.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十六所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顾问、兼职教授、课程教授、首席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顾问。 学术成果(书名前和篇名前有*字符号的属“重点”。) 专著及教材《报刊史话》(1979年 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1981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报史与报人》(1991年 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1983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1992年 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共三卷)(主编兼撰稿人,1992至1999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2000年 华文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共三卷)(主编兼撰搞人,2000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公报百年史》(主编兼撰稿人。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汉奇文集》(2003年10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先后发表《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等学术论文138篇。以下为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篇目举隅。) 《黄远生被剌现埸踏勘记》(《中国记者》1992年第9期) 《中国新闻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新闻研究资料》1992年第12期) 《十四大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香港《明报》1993年11月12日) *《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一期) *《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新闻论坛》(台北)1994年第二期) 《华人华文与华文报刊》(《传播研究》(台北)1995年第四期 ) 《电子网络电子信与发展中的电子报刊》(《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五期) 《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中国记者》1998年第五期) 《海外华文新闻史――未曾穷尽的研究课题》(《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 《骅骝开道路 鹰隼出风尘》(《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6年第6期) *《中国五十年来的新闻史研究》(《中华新闻报》1999年7月15日) 《惊伏起蛰 挥斥风雷》(《桥》1999年第五期) 《一代报人成舍我》(《新闻学论集》1999年12月第18辑) 《互联网与中国新事业的发展》(《新闻战线》2000年第4期) 《大公报的历史地位》(2000年6月21日香港《大公报》)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华新闻报》2000年10月30日) 《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第11期)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国际新闻界》2000年12月第6期) 《五十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香港《亚洲研究》2000年9月) 《怎样评价胡政之》(2001年12月12日香港《大公报》) *《章太炎与中国报业》(《新闻传播论丛》2001年第6辑) 《***功与互联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副刊百年史》(200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胡政之――在黑白世界中徘徊的报人》(香港《时代传媒》2002年第6期) 《中国加入WTO后大陆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11日) 《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这顶帽子》(《新闻大学》2002年9月"秋季号") 《境外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高峰》(2002年11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不为物移 不为已忧――纪念恽逸群逝世25周年》(《新闻战线》2003年第五期) 主要著作专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已发表的论文有《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一代报人成舍我》、《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报业》、《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等130余篇。传记被作为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及《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美国)世界名人录》。 获奖情况一般奖项1980年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 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 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6年获韬奋园丁奖一等奖。 1997年再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学术奖项①获奖专著: 《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1987年获吴玉章奖新闻学一等奖。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一书199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一书1996年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一书2002年获吴玉章奖新闻学一等奖,2003年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其中的第一卷1994年曾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一书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②获奖论文: 《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新闻史研究》1999年获全国记协"新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百篇优秀论文奖"。 《章太炎与中国近代报业》2003年获校优秀论文一等奖。 传记被作为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闻出版卷》。(见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第102页。)及1993年出版的《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及同年出版的《(美国)世界名人录》。 曾指导硕士生6名(已毕业5名),博士生34名,(已毕业获博士学位的15名)。 现指导博士生17名,硕士生2名,博士后1名。另负责指导访问学者两名、进修教师一名。 附录: ①指导过的硕士名单:谷长岭 冯迈 莽萍 赵云泽 ② 在读硕士生名单:陈琳张芳芳 ③指导过的博士生名单:尹韵公、郭镇之、杨磊、蔡铭泽、胡太春、陈昌凤、程曼丽、李彬、李磊、饶立华、赵永华、宋素红、史媛媛、彭兰、宋晖。(以上15人均已获得博士学位) ④目前在读的博士生名单:涂光晋、周小普、雷海秋、陈彤旭、傅宁、徐利、杨立新、董锦瑞、王咏梅、唐海江、王润泽、赵云泽、吴果中、林玉凤(澳门)、王天滨(台湾)、王健、文武英。 ⑤目前在读的博士后名单:艾红红。 ⑥目前指导的访问学者名单:阿斯买(新疆大学)、李在军(山东大学)。 ⑦目前指导进修教师名单:韩爱平(河南大学)。 成长故事早在学生时代,方汉奇就向往做一名邹韬奋、范长江式的著名记者。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爱好,他很早就开始集报。在集报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新闻史料,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大片空白,使他情不自禁地涉足其间。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新闻图书馆。为弄清上海藏报情况,他四处访查,跑遍了当时上海的20多家公私立图书馆,编写出版了《上海各图书馆藏报调查录》一书,为人们查找利用报刊资料提供了方便。1953年方汉奇调入北大新闻专业任教,先后参与开设和讲授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研究》、《名记者研究》、《港台及海外华人报纸研究》等课程。他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思路明晰,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受到学生普遍赞扬。他博闻强识,诲人不倦,在新闻界有“活字典”之誉。凡有询问古今新闻事业之人和事者,他都不计时间、精力,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来信必复,来访必见,其学问道德,堪称师表。 方汉奇治学勤奋,厚积薄发。他手摘笔录几十年不辍,至今,分门别类、写满蝇头小字的新闻史卡片已累积十万余张。居室中四壁皆书,是国内外收藏中国新闻史书刊最多、最全的个人。在勤奋治学的基础上,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报刊史话》、《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中国新闻事业简史》、《邵飘萍选集》、《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事编年》、《中国新闻人物志》、《中国新闻事业编年》等教材和著作。其中,《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科学、系统的记述,涉及报刊500余种,报人1500余名,纠正前人著述失误200余处,受到海峡两岸新闻学界高度评价和国外新闻学界的注意,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著作;《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学新闻事业通史教材,被各新闻院系广泛使用,是迄今国内外流传最广、发行数量最大的中国新闻史专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中国迄今规模最为宏大的新闻史专著,代表了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一书则填补了中国新闻史教材中当代部分的空白。 方汉奇在海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一文,首次论证了该进奏院状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为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提供了佐证;《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一文根据新发现的大量史料,明确了邵的共产党员身份;其他如《新闻学是历史的科学》、《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考》、《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大陆新闻教育》等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和新闻传播界均产生较大反响。例如,他认为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而不是像有些有影响的新闻史专著所说起源于汉朝;他认为中国的民办报纸起源于北宋,而不是南宋;他认为朝报、邸钞、阁钞、杂报、状报、除目、京报等都是古人对封建官报即邸报的异称,并不是独立于邸报之外的一些报纸;他认为中国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起始于明朝中晚期的万历年间而不是传统说法的清初;他认为邵飘萍不宜归入资产阶级报人一类,而林白水虽然死于军阀屠刀之下,却不宜评价过高。这些观点,都在新闻史学界引起重视,其中多数已为国内外中国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研究风格方汉奇还在《略谈关于新闻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和建议》等文章中对新闻史学的研究问题作了论述。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自己对新闻史研究工作和有关新闻史的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新闻史属于历史科学中的文化史的范畴,是交叉于新闻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新闻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既要反对“左”的也要反对右的思想影响。在反对“左”的思想影响方面,他主张新闻史在写作上应该史论结合,不能以论代史;在体例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雷同于一般的政治史、党史和思想史;在研究范围上,应该突破一些禁区,以我为主,兼及敌我;在对待新闻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乱贴政治标签,不搞唯成分论,不以偏概全。在反对右的思想影响方面,他认为新闻史的研究,除了总结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之外,应该以继承和发扬进步报刊和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为主要目的,不能数典忘祖。在新闻史研究工作应如何开展这一问题上,他还提出了加强重点报纸的个案研究,加强新闻史人物的研究,加强报刊业务史的研究,加强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加强建国以来新闻史的研究,加强重大宣传战役的研究,以及加强新闻史料的搜集、甄别、整理、出版工作等建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