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观承 |
释义 | 清(一六九八―一七六八)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区凤仪里人)。平郡王幕客。以荐赐中书,官直隶总督,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谥属敏。工书,有临麻姑仙坛记小楷卷,横直相安,极为斩载。卒年七十一。著宜田汇稿、问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人物信息个人简介[清](一六九八―一七六八)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区凤仪里人)。平郡王幕客。以荐赐中书,官直隶总督,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谥属敏。工书,有临麻姑仙坛记小楷卷,横直相安,极为斩载。卒年七十一。著宜田汇稿、问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主要事迹方观承(1696~1768)字宜田,号向亭,清朝安徽桐城人。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数十疏,并邀请著名学者赵一清、戴震编辑了“直隶河渠书”130余卷。此书对后世直隶辖区河渠的治理工程,颇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对经学、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与进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礼通考》一书,凡262卷,内容除吉、凶、宾 、军、嘉五礼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算法、乐律诸方面的知识。并自著有《述本堂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等书。 桐城方氏桐城方氏为海内著名世家, 家族中的一些人物, 枞阳人或者桐城人都能脱口而出, 如桐城派鼻祖方苞, 明季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等。相对于这两位,同样出自方氏一门的方观承似乎并不广为乡人所知,但是就身世、就经历、就成就而言,似乎此人才应该是桐城方氏家族中最为知名的人。 众所周知,方苞是因为牵涉到戴名世《南山集》案被逮下狱,而《南山集》的最大把柄是引用了《滇黔纪事》一书中的内容,《滇黔纪事》的作者正是桐城方氏的另一位名人方孝标。方苞是方孝标的族孙。方孝标曾经是顺治皇帝极为亲信的侍读学士,君臣关系非同寻常,后因其弟方章钺陷入一场莫须有的科场舞弊案,方孝标六兄弟及其老父、著名诗人方拱乾一道被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直到康熙初年才得南归。《南山集》案发的时候已经是康熙后期,方孝标早已死了,但仍被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儿子,时任工部主事的方登峄,和孙子,时任内阁中书的方式济再度被发配到黑龙江齐齐哈尔。 方观承便是方式济的次子,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均遭发配穷边,如此身世可谓奇极!祖、父流放之时,观承与其兄观永尚在幼年,免于发配。本是一个生活优裕的官宦世家子,可以安心工作期待一条由科举而仕进的人生坦途,但是一夜之间,却成了一个不得不寄身在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的孤儿。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待到方观承兄弟年岁稍长,因思念父祖,于是徒步万里,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千山万水之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着一餐。 车笠之交在方观承的漫漫旅途之间,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为著名的就是所谓“车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亲的方观承正独行在山东道上,杭州人沈廷芳与海南人陈镳恰好一同乘车赶往京都应试,这两人看到年轻的方观承一路随车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劳顿疲惫,但头角峥嵘,举止端严,不由相问。交谈中,沈廷芳与陈镳二人得知方观承身世、经历,深表同情,于是邀请他一道乘车赶路。问题是车厢狭小,仅能容两人,于是,他们决定一路上每人轮流步行三十里,乘车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风尘到达京城。沈、陈二人与方观承分别时,又送给方观承新衣毡笠,以御道途风寒。几十年后,已经身为封疆大吏的方观承得知沈廷芳(后官翰林院编修、御史)、陈镳(后官云南首府官)赴京述职途经其官邸驻地,便立即派人将沈、陈二人请到府上,故人相见万分感慨,忍不住涕泪纵横。一段逆旅互助奇情,流芳千古! 为官经历在十几年间,方观承居然南北往返七趟。作为一个世家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江南到塞北,阅尽人间风土,历经沧桑世故,有意无意之间,方观承把自己历练成了一个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人情练达的豪士。 父祖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之后,贫困之极方观承,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靠为人测字挣得住、食费用。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一日,年轻英武的满清铁帽子王爷福彭于上朝途中,途经东华门,惊讶于方观承测字招牌的书法功力,停轿一谈,发现方观承是个学问见识都非同等闲的世家子弟,立即延请到府中当一个幕僚,备受礼遇。雍正十年(1732年),因为才具非常,24岁的福彭被任命为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他随即上奏要招方观承为记室,随军出征。雍正皇帝奇于方观承经历,召见问对之后,就赐予中书衔。于是,一介布衣的方观承居然一跃成了朝廷大臣,自此开始了平步青云之路。此时的方观承已经33岁,不可说是少年得志了。 第二年,福彭平定了准噶尔,班师回朝,方观承即升为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年)升军机处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乾隆七年,官授直隶清河道。乾隆八年,官升按察使。乾隆九年,命方观承随从大学士讷亲勘察浙江海塘及山东、江南境内的河道。不久提升为布政使。乾隆十一年,署理山东巡抚。乾隆十二年,再回布政使任上。乾隆十三年,升任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提升为直隶总督。乾隆十五年,加授太子少保衔。十乾隆二十年,加授太子太保衔,署理陕甘总督。乾隆二十一年,再回任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因病死于直隶总督任上,谥“恪敏”。方观承任直隶总督竟长达二十年之久,只有后来只手撑持大清摇摇欲坠江山的李鸿章任期比他更长。 只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方观承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平民百姓,不由科举,不由军功,成了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是乾隆朝著名的“五督臣”之一,这是非常罕见的。方观承博学干练,为官一任,总能造福一方,政绩不胜枚举,各地民间留存的关于清官循吏“方总督”的故事数不胜数。方观承为官的最大成就在于治理水利方面,其思想和能力都深得乾隆的信任与嘉赏。乾隆二十八年,因天津积水,皇帝动怒,斥责方观承未尽职守。朝廷官员闻风合议,要求将方观承免官究责,但乾隆却指示要对其宽大。御史吉梦熊、朱续经等还喋喋不休,不断上奏章要弹劾方观承,乾隆就直接说:“言易行难,持论者易地以处,恐未必能如观承之勉力支持也!” 文物史料《棉花图》方观承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大力提倡。他还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于乾隆三十年以乾隆皇帝观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绘成《棉花图》16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系统地说明了从植棉到成布的全过程,同时列出每道生产程序中的工艺经验,进呈乾隆皇帝,乾隆御笔题诗16首,备加赞许。方观承将《棉花图》包括乾隆的题诗刻在二十块端石上。其中十一块长118.5厘米,宽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块长89厘米,宽41.5厘米,厚13.5厘米。原石刻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莲池书院之壁间,现归保定市博物馆收藏。历经二百余年,至今完好无损。16幅《棉花图》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极具观赏性,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在今天则成了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宝贵资料。 《柳川书院碑记》据民国初年修编的《宣化县新志》载,方观承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随清廷官员前往西北巡边,路经宣化府时,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县令黄可润偕同请其为刚修建成的书院书写校名并撰写碑记。方氏亲往书院视察后,欣然应允,随即写下了“柳川书院”大字匾额,拟定了《柳川书院碑记》的文稿。 《柳川书院碑记》,与其说是碑文,不如视为阐述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论文。文章写得深刻生动,多以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含蕴丰富的教育、教学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不无参考意义。同时,文中所写的内容,对我们了解宣化柳川书院的兴建历史及其后宣化府中学堂(早期)的校舍概况,均有所裨益。有鉴于此,我们便将其抄录下来。但应说明的是,受桐城派古文的影响,这一碑文,注重义理、追求典雅凝炼,行文中多用先秦的书面语言,故显得古奥艰深、不易理解。且其内容又多从周易八卦的卦辞上来发挥,更增加了碑文的迷离色彩。为此,我们把碑文中的一些繁体字改写成相应的简化字,在原文中加了标点符号,并加了简要说明: 一、碑文首先指明古时的教育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从蒙卦和渐卦的封辞上加以阐述。 二、指出宣郡历代文教落后的状况,以暗示兴建书院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兴建书院的历史背景和书院的房舍布局。 三、从柳川书院的命名谈及书院的自然环境,再次照应了蒙卦与渐卦的含义。并谆谆告诫后之学者与教者绝不能违背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存有好高骛远的想法。 《方观承碑》方观承1752年任直隶总督时,视察广平府蝗灾,留宿清晖书院所作,诗句尽情歌颂广府城下十里荷香的优美风景,既是有价值的书法艺术,又是对当时广府美丽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是一件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文物。碑高1.8米,宽0.8米。碑文诗云:“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落款是:“勘蝗次广郡,宿清晖书院荷亭有作,时乾隆壬申六月十日,宜田方观承。” 方观承碑,原在永年古城外东北隅清晖书院内,现保存于城内北街小学。 戏剧形象2009年7月,河北省保定市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推出了新编历史剧《总督方观承》,这部戏讲述了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历史故事。 8月23日,第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集中展演在保定拉开帷幕,《总督方观承》在艺术节上首次亮相。此后又亮相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老调著名女老生、红梅大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韩文梅凭借《总督方观承》中方观承的成功塑造,在名角如云、角逐激烈的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中,一举夺得表演一等奖。 清雍正四年(1726年)他赴京赶考,一路上靠卖字维持生计。当他行至庆云县时,正值庆云知县甘怡主持重修四女寺减河上的东关大桥,他见此地人流不息,便在此铺摊卖字,监工人见其家境贫寒,书法功底深厚,又忠厚老实,便聘他暂时担任修桥记帐的差事。当大桥竣工辞行时,方观承奉献“岁甘”二字,留作纪念。方观承离开庆云后,科举进士及第,后擢(zhuo)升为内阁中书。在皇帝征选宫殿匾额时,他的“天子重英豪”应征入选,据说写到“豪”字最下面的竖勾时,他感到臂腕乏力,那一勾是用脚把笔踢上去的,且笔锋格外有力,很得皇家赏识,为后来在保定任职打下了基础,所以民间流传着“方观承一脚踢了个保定府”的佳话。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数十疏,并邀请著名学者赵一清、戴震编辑了“直隶河渠书”130余卷。此书对后世直隶辖区河渠的治理工程,颇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对经学、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与进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礼通考》一书,凡262卷,内容除吉、凶、宾 、军、嘉五礼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算法、乐律诸方面的知识。并自著有《述本堂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等书。 乾隆年间,方观承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后,想到庆云人民的困苦生活,就多给拨付了一些“灶户粮”指标,以减轻庆云百姓的税负。何谓“灶户粮”呢?据孙炳焕先生的《岁甘桥小考》一文记载,乾隆皇帝为公平税负,对沿海一带收入偏低的“煎盐之民户”采取了特殊的税收政策,将丁粮与地赋合而为一,实行了一种赋税很轻的“灶户粮”政策。方观承为报庆云之恩,将庆云的部分良田也划成“灶田”,所以庆云百姓非常感谢他,纷纷要求给他树立一尊“纪恩碑”,并要求方承成亲自为“纪恩碑”题写碑文,于是,“纪恩碑”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应运而生,并矗立于东关大桥北侧。本来人们树立“纪恩碑”意在感谢方观成的恩惠,但聪明绝顶的方观成却谦虚地写出了“治民忧岁臣何事,圣主恩深每欲筹”,把功劳记在了皇上的身上。为了感恩方观承,当地百姓还将东关大桥更名为“岁甘桥”。据说,“岁甘桥”上的“岁甘”二字就是方观成进京赶考途径庆云时留下的那两个字,而“桥”字是庆云秀才崔光芴续写的。 清史记载方观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祖登峄,官工部主事。父式济,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侨居江宁,坐戴名世南山集狱,并戍黑龙江。观承尚少,寄食清凉山寺。岁与兄观永徒步至塞外营养,往来南北,枵腹重趼。数年,祖与父皆没,益困。然因是具知南北?厄塞及民情土俗所宜,厉志勤学,为平郡王福彭所知。雍正十年,福彭以定边大将军率师讨准噶尔,奏为记室。世宗召入对,赐中书衔。师还,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年,充军机处章京。累迁吏部郎中。七年,授直隶清河道。署总督史贻直奏勘永定河工,上谕之曰:“方观承不穿凿而有条理,可与详酌。”八年,迁按察使。九年,命大学士讷亲勘浙江海塘及山东、江南河道,以观承从。寻擢布政使。十一年,署山东巡抚。十二年,回布政使任。十三年,迁浙江巡抚。十四年,擢直隶总督,兼理河道。十五年,加太子少保。二十年,加太子太保,署陕甘总督。二十一年,回直隶任。 观承抚山东时,议以安山湖畀民承垦升科,奏言:“湖中尚有积水,但二麦布种於水已涸之后,收获於水未发之先。故虽有水患,民原承垦升科。升科后,官徵民纳,例重秋收。秋禾被水,请蠲、请赈、请豁,徒致纷繁。即如南旺湖,亦经台臣条奏畀民承垦。臣从讷亲履勘,见卑处水涸,高处如屋如岩,意谓水不能及。臣至山东,方知夏秋间运河及汶水暴涨,赖以分减,运道得保无虞。凡大川所经,众水所注,其宣泄潴蓄之区,恒阅数年、数十年,有若闲置,一旦实得其用,未可以目前忘久远。安山湖亦运河泄水地,应视南旺湖例,夏麦秋禾,分季收租。除去升科名目,应徵、应免,悉从其宜。国利而民亦不病。”又奏:“义仓与社仓同为积贮,但社仓例惟借种,义仓则借与赈兼行,而尤重在赈。设仓宜在乡不宜在城,积谷宜在民不宜在官。秋获告丰,劝导输纳,岁终将谷数奏明,不必开具管收除在。则其数不在官,法可行久。” 抚浙江,海塘引河出中小亹安流,北大亹沙涨成陆。观承履勘,丈出地三十五万馀亩,畀民承垦。又以引河既出中小亹,民间失地,以附近村地二万馀亩拨补。复察各地咸气未除,民不能即耕,令灶户以未种地交民承佃,使灶户得租,贫民得地。分疏以闻,上嘉之。 督直隶二十年,治绩彰显。以兼理河道,治水尤著劳勚。直隶五大河,永定河浑流最难治。观承初上官,即疏言:“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改移下口,庶水行地中,畅下无阻。”上谕以“改移下口不可轻言”。明年春,上临视永定河堤,御制诗示观承,大指谓河堤但可培厚,不可加高;略移下口,取易於趋下,亦补偏救弊之策。是夏,永定河南岸三工污沟夺溜。上以江南河道总督高斌豆瓣集漫口图示观承,观承奏:“豆瓣集为中河馀水漫溢,故可於水缓处施工。永定河若但堵月堤,溢水无归路。仍塞漫口,逼溜入引河,复故道。”上韪之。又明年春,疏言:“永定河下口掣溜出冰窖坝口。请即於坦坡埝尾东北斜穿三角淀,开引河入叶淀,自凤河转入大清河。”廷议以时初过凌汛,虑盛涨浃沙淤淀,令观承覆奏。奏言:“冰窖坝口掣溜,在上七工尾,低於正河丈二三尺。南距南坦坡,北距北大堤,有漫衍而无冲溢,此地势之顺也。水由坝出,非冲决亦非开放,民情不怨,此人事之顺也。凌汛改移,经理有暇,此天时之顺也。今日必应改移,不复稍存歧见。至虑盛涨梜沙淤淀,浑水至三十里外,水涣沙停,当无此虑。且臣亦尝计及,故不使东循龙尾直入凤河,而引入叶淀,迂其途而广其地,更可经久无患。”上命尚书舒赫德、河东总督顾琮会勘,如观承议。自是永定河下口出冰窖。 居二年,复疏言:“永定河下口渐淤。请於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至五道口,导归沙家淀,仍自凤河入大清河。”廷议以甫改冰窖下口,何以又请於北岸六工开堤放水,令观承覆奏。奏言:“冰窖改口后,水势畅顺。上年盛涨,下口十里内淤阻。今请於北岸六工放水,循南埝而行,仍以凤河为尾闾,实於现在情形为便。”自是永定河下口又改自北岸六工入凤河。旋请以凤河东堤及韩家埝隶永定河道,又请於下口北埝外更作遥埝,为匀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是,与遥埝相接。观承治永定河凡再改下口,相时决机,从之辄利。 河决长垣、东明,命观承往勘。疏言:“二县以太行堤为卫,其地南高北下。河南阳武诸县水北注,赖此堤捍之。康熙六十年后,屡被冲决。请於堤西开新引河,导水入旧引河东注,即以所起土别筑新堤。”命如所议。观承疏请治子牙河,自杨家口至阎儿庄,改支河为正河。复於阎儿庄北循堤濬新引河接黑港旧引河,俱於子牙桥北入正河。疏请治滹沱河,自晋州张岔山口改流,南出宁晋入滏阳河,当顺新道。疏请治漳河,自临漳东南改流趋大名,分支:一出城北,一流入河间。当於河口筑坝,断水南流。疏淤濬河,引水归故道。皆如议行。又疏濬易州安国河,开渠灌田,赐名曰安河。上以河南巡抚胡宝瑔督民间缮治道路沟洫,令观承仿行。观承方令诸州县以工代赈,修堤埝,濬减河,筑叠道,凡三十二州县。既奉命,奏言:“正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民力易集,近年漳、漆、滏、洺诸水疏通。他处亦先后开工。要使沥水有归,农田杜患。”逾年,疏报自大兴、宛平东至抚宁,西至易、涿,西南至望都,东南至阜城;复循运河自武清至吴桥,凡二十二州县,筑叠道,开沟渠,诸工皆竟。 直隶北境东自热河,西至宣化,皆接蒙古界,流民出塞耕蒙古地。永定河改道冰窖之岁,土默特贝子哈木噶巴牙斯呼郎图议驱民收地。观承疏言:“贫民无家可归,即甘受驱逐,而数万男妇,内地亦难於安置,请简大臣按治。”上遣侍郎刘纶等往勘,议仍用原定年限,语详纶传。是岁,理籓院尚书纳延泰议撤多伦诺尔铺司,毋占蒙古游牧。观承奏:“多伦诺尔自设铺司,文移资送邮,解饷得栖止,行旅亦堪投宿,并无碍於游牧。今於南茶棚、上渡、转山子、水泉子诸地量留屋宇,如或藏匿匪类,责所司究治。” 观承复请热河编立烟户,令有司稽察。附近敖汉、柰曼、翁牛特、土默特诸部,副都统岁周巡。理籓院议商人领票赴恰克图、库伦贸易,不得往喀尔喀各旗私与为市,并禁张家口设肆。观承疏言:“禁张家口设肆,商人赴恰克图、库伦者日少。内地资蒙古马羊皮革,蒙古亦需内地茶布,有无不能相通,未见其益。请令商人领票赴恰克图、库伦,仍许经过喀尔喀各旗相为交易,但不得久居放债,碍蒙古生计。”御史七十五请於多伦诺尔收税,观承奏:“内地茶布自张家口往,毋庸重徵。惟恰克图、库伦等地互市,及克什克腾木植,当於多伦诺尔徵税。” 右卫兵移驻张家口,观承疏言:“岁支米粟不敷一万四千馀石。请以宣化、怀来、怀安、蔚、西宁五州县徵豆改粟米出籴,至张家口籴米,可得八千馀石。又以领催、前锋、马兵岁米五之一改折加给,俾兵食有资,而转输可省。”兵部议以张家口副将隶察哈尔都统,观承疏请将边外七汛隶都统,左卫、怀安仍隶宣化镇。 漕船自清江至通州,天津为南北运河枢键。二十二年,漕船迟至,上命观承督民船起剥。观承於北仓设席囤贮米,令交兑船泊北仓南,起剥船泊北仓北,皆傍东岸。一帮限二里,同时起米不相妨。西岸行空船,计日毕事。疏请发库帑给脚价,明岁新漕归款。二十四年,上以北运河水浅,截先到漕艘留米四十万石贮北仓。观承疏言:“前帮截留,后帮继进,为日无多。请以剥为截,令先到各帮每船剥若干,使得轻便,馀米仍抵通州交兑。应截五六百船全米,匀为千船半米。俟河水涨发,继进之船,浮送无阻。”谕奖其妥协。上以各省钱贵,用山东布政使李渭议,禁富民积钱,家限五十串。观承奏:“富民积钱,势不能按户而察之。与其限所积不能稽所入,请令交易在三十两以下者许用钱,过是即用银,违者收以官价。富民积钱,谕令易银,违者以十之二入官。至寻常出入,应各从其便。”上问:“成效若何?”观承言:“富户钱渐出,市值亦平减。”廷议各省粜米,商人往往藉口昂值,下观承覈议。观承疏:“请需米省分具款交产米省分,令有司代购。则牙侩不敢抗地方官教令,操纵自如。”疏并下部议行。 观承督陕、甘,董理储糈,送驼马,运粮茶,上敕以妥速为要。方冬,疏言哈密至巴里坤大坂积雪,遣兵铲除,请日加面四两。在陕、甘四阅月,即返直隶。观承莅政精密,畿辅事繁重,乘舆岁临幸,往来供张。值西征师行,具营幕刍粮,未尝少乏,军兴而於民无扰。尤勤於民事,尝请以永定河淤滩,堤内外留十丈,备栽柳取土,馀畀守堤贫民领耕输租。又请以永定河苇地改艺秋禾,又以麦田牧羊,奏请申禁。又举木棉事十六则,为图说以进,上为题诗。沟渠叠道工竟,又请将栾城、柏乡、内丘、定兴、安肃、望都诸县改筑砖城。涿州拒马河桥圮,令改建石桥。又重建衡水县西桥,请赐名安济。政无钜细,皆殚心力赴之。 二十八年,上命勘天津等处积水,责观承玩误,下部议夺官,命宽之。御史吉梦熊、朱续经交章劾观承,上谕曰:“观承在直久,存息事宁人之见。前以天津等处积水未消,予以惩儆,而言者动以为归过之地。直隶事务殷繁,又值灾歉,措置不无竭蹶。言易行难,持论者易地以处,恐未必能如观承之勉力支持也。”三十年,上南巡,赐诗。三十三年,病疟,遣医诊视。八月,卒,赐祭葬,谥恪敏。御制怀旧诗,入五督臣中。子维甸,自有传。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