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泛爱主义教育
释义

泛爱主义教育是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泽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当时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社会背景

18世纪末,德意志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到18世纪末,德意志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软弱的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由于处在法国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他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现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泛爱主义教育

是德意志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和移植卢梭思想为宗旨,代表人物有巴西多、康德等。他们反对压制儿童的经院教育,主张儿童自由发展,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泛爱学校,此举推广到德国各地,形成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泛爱教育的指导思想

泛爱主义教育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主张由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教育,以摆脱教会的控制和教派斗争的影响。认为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主张学习广泛、实用的知识。重视启发儿童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令人愉快。要求对儿童进行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类互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具有温良、谦逊的态度。强调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历史发展

1768年,巴西多在J.-J.卢梭著作《爱弥儿》的影响下,发表《为学校、学科及其对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要求由国家管理初等教育,强调编写出版包括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和适合教学的初级课本的重要意义。呼吁书得到德国上层社会和一些知名学者如I.康德、J.W.von歌德等人的赞同和支持。 1774年,巴泽多在安哈尔特-德绍创办一所新型学校,命名为泛爱学校。该校试图以人类互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世界观教育儿童,使其成为幸福的、身体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所收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不分宗教信仰。学校设有1个寄宿儿童班、2个幼儿班和1个较大年龄的儿童班。课程侧重于自然科学、实用技术、语言课和体育。教学上采用J.A.夸美纽斯、卢梭的直观原则以及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学校开办后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J.H.卡姆佩、C.G.萨尔茨曼、E.C.特拉普、F.E.von罗霍等教育家先后在校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

1777年,卡姆佩仿照泛爱学校的模式,在特里顿创办了又一所新型学校。

1784年,萨尔茨曼在哥达附近的斯内普芬塔尔开办第三所泛爱学校。泛爱主义教育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主张由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教育,以摆脱教会的控制和教派斗争的影响。认为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主张学习广泛、实用的知识。重视启发儿童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令人愉快。要求对儿童进行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类互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具有温良、谦逊的态度。强调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泛爱主义教育思想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J.H.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给予了直接影响。

创始历程

泛爱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和创始人是J.B.巴西多(1723~1790)。巴西多生于德国汉堡,幼年到荷尔斯泰因为一位医生当仆人。1743年后,入汉堡文科中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1748年,他在荷尔斯泰因任贵族家庭教师时,采用自由游戏和实物教学法,使10岁的儿童达到相当文科中学毕业生的水平。因此,受到贵族推崇而名扬德国。1752年,他获得基尔大学的硕士学位。次年,被丹麦索勒文科中学聘为教授。1761年转任阿尔托纳文科中学校长。因写了许多关于自然神教的小册子,被视为异端邪说,被迫辞职。从此他潜心考虑教育、教学改革和编写新教材等问题。当时卢梭的《爱弥儿》正轰动欧洲上等阶层,巴西多在此影响下,于1768年发表了一篇《为学校、学科及其对于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呼吁书除陈述德国的初等学校教育应由国家管理而不能由教会控制的意见外,着重说明编写出版包罗各种学科基础知识、适于教学的初级课本的重要意义。呼吁书深受王侯大臣的嘉许,特别得到名人学者G.E.莱辛、I.康德、J.W.von歌德等人的大力赞助,获得捐款45000马克。1770年先发行了《父母、教师用书》。1774年,附有100幅插图的4卷本的初级课本问世。当时,该书被誉为18世纪的J.A.夸美纽斯式的《世界图解》。该书出版后,巴泽多又多方寻找创办新学校的机会。由于得到歌德等人的推荐,在侯爵利奥波德第一监督下,1774年在安哈尔特-德绍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范性的学校,命名为泛爱学校(Philanthropium)又称“一视同仁”学校。 泛爱学校试图以人类互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世界观教育儿童,使其成为幸福的、身体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所收儿童不分贫富、不管宗教派别。学校设有 1个寄宿儿童班、2个年幼儿童班和1个较大年龄的儿童班。各班均有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课程重自然科学、实用技术、语言课和体育。教学采用夸美纽斯、卢梭的直观原则(尽可能利用实物教学或者看图教学)以及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提倡理解记忆,发展儿童的智力。在训育方面,注意培养儿童温良、谦逊的态度,互助互爱的精神,以奖励代替惩罚,严禁体罚。学校的教师多是泛爱主义的拥护者或忠实信徒,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J.H.卡姆佩、C.G.扎尔茨曼、E.C.特拉普和 F.E.von罗霍。他们在协助巴西多实施泛爱教育方面作出了贡献,并且继承和发展了泛爱主义的教育事业。

卡姆佩在哈雷大学研究神学后,除在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任教外,他还在汉堡附近的特里顿开办过泛爱学校,想通过教育增进人类幸福。不久,他又从事教育丛书的编辑工作,共编辑出版了16卷包括有J.洛克和卢梭教育著作译文的教育丛书;还编有5卷德语字典,其中有他创造的不少新的词汇。他因编写了《少年鲁滨孙》(1779)一书,得到了儿童文学创始人的称号。

扎尔茨曼于1784年在哥达附近的施内普芬塔尔建立了一所泛爱学校(一直存在到20世纪20年代)。这所学校的教师中有后世称为西方近代体育创始人的J.C.F.库茨·谟芝和地理学家C.里特尔等人。扎尔茨曼强调学校的家庭性质,重视体育和手工劳动的教育和教学,著有《蟹之书》(1780)、《蚁之书》(1806)和《教育余论》等书,论述什么是不合理的或合理的教育,并指明正确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特拉普主持过教师养成所,人称他是师范教育的创始人,著有《教育学》等书。

罗霍对普及泛爱主义初等教育也有很大贡献。

泛爱主义运动的目的

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西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Dessou)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巴斯多所著《方法论》成为康德讲授教育学的课本。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影响

泛爱主义教育思想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J.H.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给予了直接影响。

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斯多等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