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范振华雕塑
释义

《范振华雕塑》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孙法砚,字晓晨。1986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法砚”为祖父孙自诚先生按派号所取,寓“遵循法则,效仿先贤,宏扬艺术”意;“晓晨”为宋史研究大师朱瑞熙教授所取,寓“一日之晨,最好光阴,惜时如金”意。2004年9月考入北京服装学院,就读于装饰雕塑专业。

内容简介

《范振华雕塑》内容主要包括:鲜为人知的民问木雕艺术、

“范振华”:一个历经百年的民问雕塑世家、

图录、附录、范振华先生纪念碑文、

浅谈生态雕塑(第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雕塑与生态”征文稿)。

文摘

范流镛为范氏第二代雕塑家。他是范绪蕃的第三子。行光七,字声远,号芝萱。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初三,殁于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二十日,终年71岁。范流镛秉性温和,立志恢宏,多才多艺,自幼聪颖过人。自知学问无穷,课读十余年,预识世局多有变迁,而放弃学业专攻雕塑绘画。为扩大营业,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携眷赴松湖镇(现为新建县管辖),开设“范振华号”雕塑作坊,推出“范振华号”雕塑各类艺术产品,其形式如今天的产品制造工厂。子芳庭、芳明、芳润、芳森、芳蔚,后均经授本业(雕塑),逐渐声名远播。

据邹友兴、涂伯乔《江西文艺史料,范庆云》记载,江西丰城范家村范声远,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携眷迁至松湖镇开设“范振华号”,以雕刻经营工艺品谋生。另据谢日新主编《新建县志·人物·范氏兄弟》(1991年3月版)记载:范氏祖籍丰城县尚庄乡,于1875年迁居本县松湖街(按:1875年即清光绪元年)。虽然记载略有出入,但范氏迁居和开设“范振华”的时间,应在清同治晚年或清光绪初年的几年中,这是可以肯定的。

范氏第三代雕塑家,是由范流镛的五个儿子中的四人形成。范芳庭,范流镛长子,行瑶三,字艳春,号紫云。过继给大伯范流钰为嗣子。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二十一日,殁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十六日,终年63岁。他天资聪颖,生陛怪僻,人称范颠子。从小喜欢雕塑、绘画,日夜琢磨,着迷时人呼不应,呆若木人。七八岁时便可用红薯雕刻戏剧人物。稍长后随舅父和父亲学习油漆、绘画、捏制泥人头像、木雕人物等技艺,经常到隔壁纸扎店和夏姓神船雕刻铺观赏,请教技艺。经过广泛学习和刻苦钻研,基本功非常扎实,由平刻发展到镂雕,由镂雕发展到立体雕塑,逐渐融会贯通,形成独特技艺和风格,成功雕塑了新建黄堂宫玄武祖师(1888年)、西山万寿宫普天福主(1907年)及奉新百丈寺、清江葛山寺中的一批神像,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雕菩萨天子”。同时,将技艺传教其三弟、四弟、五弟,安排他们白天学习雕刻,晚上钻研绘画,要求十分严格。

范芳明,范流镛次子,行瑶九,字景春,号景云。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二十日,殁于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十八日,终年40岁。其一生务农,是五兄弟中唯一没有从事雕塑专业的。

范芳润,范流镛三子,行舜三,字德春,号庆云。他以“范庆云”之号行世,将“范振华”作坊之名推向全国,名振一时。

其人其事

地方县志记载

范氏兄弟是民间艺术雕塑家,他们是范紫云(1870.12-1920.7),范景云(1875.10-1915.10),范庆云(1811.11-1963),范彩云(1888.11-1973,范伍云(1891.9-1962),除老二景云未学艺外,四兄弟中尤以老三庆云成就和影响大。

范氏祖籍丰城县尚庄乡,于1875年迁居本县松湖街,紫云在漆匠舅父的帮助下,学做油漆和烟盒手艺,以薄薪贴补家庭开支,他天资聪慧,从小喜欢雕刻绘画。七,八岁时便可用红薯雕刻戏剧人物,日夜琢磨,着迷时,人呼不应,呆若木人。成人后,兴趣更浓,日以继夜,操研不止。

范家隔壁有一纸扎店,经营祭品灵屋,紫云常去观看。店主见其专心,随时给他指点,他很快掌握要领,店主便要他帮忙捏着制灵屋里的泥人头,渐渐比店主做作更精细。

当时松湖街有位姓夏的明间艺人,从事神船雕刻,紫云也常去他家学习,并默默记下他使用的工具款式,再请铁匠依样打制。然后他找些木板,独自刻苦雕刻,并由平刻转为镂雕,再由镂雕转为立体雕塑。这样日复一日,功夫也在他手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加上从舅父那里学来的一套油漆技术,他便把多种技术熔为一炉,创作了黄堂宫的玄武祖师。接着,又创作了大量的神像和雕刻工艺品。

紫云掌握熟练技艺后,便传教老三老四和老五三个弟弟,他安排他们白天学习雕刻,晚上钻研绘画,要求十分严整。可是紫云生性怪癖,后又染上抽鸦片烟的恶习,父母死后,便与三个弟弟分家,自己单独过日子。这样家庭重担就自然落在年仅十八岁得庆云肩上,为了带好二位弟弟,庆云更加奋发学习,刻苦钻研。

一次,老大在樟树镇承接了一件雕刻活,自己忙不过来,就叫庆云去做。开始,紫云担心三弟做不好,不料庆云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雕刻的十分出色,并荣获货主一面绣有“冰雪聪明”的特制锦旗。这是广东南雄又派人专程来请,庆云尚留樟树镇,只有彩云和伍云出马,结果也出人意料地圆满完成了任务。从此,范氏兄弟声誉与日俱增。

不久,范氏三兄弟来到南昌城,以药业会馆为立脚之地,广揽业务。他们先后承接了青云谱,吕祖祠,三皇宫的雕塑和万寿宫,水观音亭,南海行宫,普贤寺的装修等业务。在南昌城打开局面后,紧接着又把业务扩展到吉安,宜春,九江,鄱阳,景德镇等地。江西境内大多数庵堂寺观的建筑都凝结着范氏兄弟的智慧和汗水。

范氏兄弟由雕刻神像逐渐发展到雕刻人像。江西督军李烈钧请范庆云为其老母雕刻一尊半身肖像。其母年迈,难以久坐,庆云只要求他每天清早稍坐即可。结果仅用了三个早晨便完成了任务,人像逼真,神型兼备。其弟范伍云也为方秉林制作了一尊彩雕,尺寸大小同其真人,全身关节活动自如,可坐可立,穿戴本人衣帽,酷似孪生兄弟。当时,南昌城内的李祥泰,黄庆仁栈等店铺都请他们去雕过人像,并引以为荣。

范氏兄弟也擅长绘画,其作品多馈赠友朋,不计报酬。兄弟中庆云的雕塑和绘画技艺更高一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傅抱石来南昌时,曾三次登门求教。徐悲鸿在南昌青云谱看范庆云的作品后,赞叹不已,亲自登门拜访,要求与他合作一幅国画,被范婉言谢绝。徐又要求为他雕一瘦牛,范欣然同意,特地到松湖农村觅得一头瘦牛进行写生。通过精雕细刻,该木雕小牛栩栩如生,徐悲鸿撰文介绍说:“以技术论,于十七世纪西班牙雕刻师无多让矣!”

1953年,范庆云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南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后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并历任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载于《江西省 新建县志》谢日新主编

范家世业雕,赣大庙偶像,皆其家产造。及振华,犹有独到,能以木刻人像,状貌毕肖云,与泥人张作,俱能简约,不事琐屑,且于比例精审,无大头矮足积习。脱去向来喃喃派之平板格调,会心于造化之微。以技术论,方之十七世纪西班牙雕刻师,无多让矣!——徐悲鸿

谈起民间绝艺中的天津“泥人张”,天南地北的人大多知晓。并且,“泥人张”被收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诸多好消息,也总能频频见诸媒体。但是,在江西,一个和“泥人张”一道被写进中国雕塑史的赣人品牌——“范振华”,却已渐渐淡出今人的艺术视野。2006年底,北京服装学院装饰雕塑专业04级学生孙晓晨写出了一本《范振华雕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人们开始以惊讶的目光,追问江西的民间艺术史——谁是“范振华”?

辉煌

“范振华”不是一个人名,“范振华”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品牌。其最近的代表人物是范庆云(1880-1963)。我国美术界的权威人物徐悲鸿上世纪30年代在南昌青云谱见到范庆云的作品时非常惊讶,对其精湛技艺倍加赞赏,并给予了三点高度评价:范庆云的水平与十七世纪西班牙雕刻家相比也属一流;即使在整个欧洲也属“二等名家之列”;在当时的国内,没有发现超过范的。并且徐悲鸿还进行了细致的评说:“(范庆云的作品)与泥人张作,俱能简约,不事琐屑,且于比例精审,无大头矮足积习。脱去向来喃喃派之平板格调,会心于造化之微。”

“范振华”还载入了中国雕塑史。《中国雕塑·中国现代雕塑》一书这样写道:近代各类民间雕塑艺术相当繁荣,出现一些杰出的民间艺术家。比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张、江西南昌范振华的木雕人像、广东石湾刘传的人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头像以及北京汤子博的面塑等。由此看来,“范振华”当时是一个毫不逊色于“泥人张”的民间艺术品牌!

遗憾

然而,在江西,目前能道出“范振华”来龙去脉的人恐怕已是寥寥无几了。

2007年4月10日,《范振华雕塑》作者孙晓晨这样给笔者描述当初发现“范振华”的震撼:一年级下学期在看雕塑史的书时发现,“范振华”雕塑竟然来自南昌。当时觉得老乡的东西写进了历史,“特别自豪”。后来,再看到徐悲鸿大师的评价时,更是“对‘范振华’肃然起敬”。遗憾的是,一查资料,“范振华”连像样的作品图片资料都找不到……“如果再不进行一些补救措施,那么10年之后,雕塑大师连名字都会无人知道了。”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查考。虽然没有寻访到多少“范振华”的原作,但是在省档案馆里找到了“范振华”的代表人物范庆云及其作品的照相底片。这些底片洗出来发现,照片中大多数作品是当年南昌万寿宫里的木雕神像。孙晓晨说,这是范庆云成熟时期的作品,是大师实力的见证。他认为,范庆云精通很多种雕塑技法,熟悉许多材料(泥塑、木雕等),尤其是木雕,范很善于把雕塑与绘画图案融会,并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考证

经过孙晓晨的考证,“范振华”这个民间雕塑世家推出的品牌,大约于清同治晚年或清光绪初年的几年中出现在江西南昌。范家第一代雕塑家为范绪藩(1815-1869)(范家辈份顺序:洪都建绍绪流芳),其子范流镛为第二代。范流镛于1872年从祖籍地江西省丰城市尚庄镇范家村来到松湖镇(现为新建县管辖)开设“范振华”号雕塑各类艺术产品。范流镛五子中四子都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而其中三子范芳润,尤为杰出。范芳润字德春,号庆云。他以“范庆云”之号行世,将“范振华”作坊之名推向了全国。值得一提的是,“范振华”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这个作坊的名号本身就体现了范氏家族爱我中华的赤诚之心。当时,赣地的大型道观庙宇里神佛雕像,多数由“范振华”号出品。

作为范家第三代雕塑家代表人物的范庆云,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第一副主席。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范庆云,从此犹如枯木逢春,创作了大量新时代的作品,如木雕《斗霸图》、浮雕《醒狮图》以及木浮雕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像。可惜的是,经多方寻访了解,范庆云的作品目前存世很少,不少作品在十年动乱中有的被毁,有的已不知去向。目前,范氏手艺传承情况如何呢?据孙晓晨介绍,和“泥人张”传承有序不一样,范的家人没有再从事雕塑的,而是回家乡务农了。1960年,省文化局主要领导曾专门指定一人以师承制的传统办法向范庆云学艺,力图使范氏雕塑艺术后继有人,遗憾的是也没有实现当初的设想。“祖传的活儿看来是失传了!”孙晓晨叹息道。

期待

记得前几年,省城重建万寿宫的讨论声鼎沸之时,一位老辈人对笔者谈及当年南昌万寿宫里木雕神像之精美、而今却荡然无存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至今声犹在耳。如今,当一幅幅历经历史烟云的黑白照片呈现在眼前,当一尊尊令人激动的精彩雕像扑面而来,怎不叫人对这一几近湮灭的民间艺术品牌扼腕叹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常务副主任吕品昌指出:曾经辉煌的范氏木雕技艺被人遗忘近半个世纪的例子可以提醒今人,“优秀的民间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实在应该为之做一些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再读“范振华”,其意义显然将远不止于一声叹息!

孙晓晨认为,随着艺术、媒体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可能散落在民间的“范振华”作品还是有可能浮出水面的。大家一起努力,“能留住多少算多少,因为,‘范振华’是江西的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后记

笔者为范振华同村,小时见邻居家神龛有二尊“太公”“太婆”(曾祖父母)雕像,据说是请“范振华”之范庆云所作:人物高约30CM,清代人装扮:长衣,带帽。二人端坐一太师椅上,表情自然,衣服的褶皱,帽子边沿的自然蜷曲,五官,甚至眼神,都非常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了,尤其是人物手指关节处的皱纹和长衣的扣子针孔等细微部位,都一丝不苟的雕刻处理过。只可惜到了90年代,这两尊雕像被人盗走。不过,村里仍有人保存有他的其他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0: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