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小林 |
释义 | 概述范小林,1970年11月生,博士、教授。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11月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2000年就职于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回到赣南师范学院工作。现为赣南师范学院副校长、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并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水面自扩散性药物、分子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明了药物分子水面自成膜技术。先后主持过国防预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重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血吸虫高效防治药物与快速分析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两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权),已产业化5项(其中包括科技股上市公司——金泽超分子股份、合肥农药厂的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入20余篇。 (一)发明专利 1、发明专利:一种含有噻嗪酮的农药制剂; (证书号:94237;专利号:ZL00112195.2;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N25/00。);发明人:朱启升、范小林。 2、发明专利:一种吡虫啉农药制剂; (证书号:94375;专利号:ZL00106672.2;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N47/42。)发明人:朱启升、范小林。 3、发明专利:一种血吸虫尾蚴高效防治药物及其制备技术;专利申请号:200610005390.7;发明人:范小林、郭维、吴勇权、高艳春、李爱菊。 4、发明专利:一种分子隧道结及其制备技术;申请号:01140305.5;发明人:万立骏、王琛、白春礼、范小林、杨德亮、陈义、商广义。 5、发明专利:一种扑虱灵农药制剂;申请号:00112195.2;发明人:朱启升、范小林。 6、发明专利:一种水面自动展开的漂浮性液态农药制剂;申请号:96101003.7;发明人:蔡伟民、范小林、朱启升。 7、发明专利:一种农得时农药制剂;申请号:00112196.0;发明人:朱启升、范小林。 8、发明专利:一种稻瘟灵农药制剂;申请号:00112198.7;发明人:朱启升、范小林。 (二)产业化成果 1、农药生产批准证书1:产品名称:5%吡虫啉展膜油剂;证书编号:HNP34042-A6246;生产企业:合肥农药厂;批准日期:2003年5月22日。 2、农药生产批准证书2:产品名称:1.1%苄嘧磺隆水面扩散剂;证书编号:HNP34042-C2199;生产企业:合肥农药厂;批准日期:2003年3月1日。 3、农药生产批准证书3:产品名称:30%稻瘟灵展膜油剂;证书编号:HNP34042-D2983;生产企业:合肥农药厂;批准日期:2003年3月1日。 4、农药临时登记证1:农药名称:5%吡虫啉展膜油剂;农药登记证号:LS20030760;生产单位:合肥农药厂;登记日期:2003年4月22日。 5、农药临时登记证2:农药名称:1.1%苄嘧磺隆水面扩散剂;农药登记证号:LS20022230;生产单位:合肥农药厂;登记日期:2003年3月10日。 6、农药临时登记证3:农药名称:30%稻瘟灵展膜油剂;农药登记证号:LS20022092;生产单位:合肥农药厂;登记日期:2003年3月26日。 7、金泽超分子股份(科技股上市公司)主打产品——金泽灵1号。 (三)获奖情况 1、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6日头版“8%扑虱灵农药水面扩散剂”,第二发明人。 2、1999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荣誉证书(证书号:No.1999GFJ1027-2。)“8%扑虱灵农药水面扩散剂”,排第二名。 3、1999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批准号:99B1020;登记号:98280045。)评审公报,排第二名。 4、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第四名。 5、2002年中科院化学所青年科学奖优秀奖 6、200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排第一名。 (四)近期主要论文 1、Ai-Ju Li, Wei Guo, Yong-Quan Wu, Yi-bao Li, Yu-Lan Fan, Xun Li, Xiao-Lin Fan*, Chen Wang*, Synthesis of Medicinal nano-film for the cercariae larvae of Schistosom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2007. (通讯作者) 2、Yibao Li, Jahimin Asik, Yanlian Yang, Md Lutfor Rahman, Xiaolin Fan*, Chen Wang*, Two-dimensional assemblies of banana-shaped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with short alkyl chains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2007. (通讯作者) 3、X. Li, L. Zhen, Y. Fan, X.-L. Fan* and Q. Zeng, Crystal Engineering Based on Polymeric Hydrogen-bonded Supramolecules by Self-assembling of 9, 10-Bis(3,5-dihydroxyphenyl)anthracene and 2,2′,4,4′-Tetrahydroxybenzophenone with Bipyridines, Int. J. Mol. Sci. 2007, 8, 241-258. (通讯作者) 4、X. Li, X.-L. Fan* and Q. Zeng*, Supramolecular Coordination Polymers by Self-assembling of Bis-monodentate Ligands with HgI2,Int. J. Mol. Sci. 2007, 8, 29-41。(通讯作者) 5、Guo Wei, Zheng Lvyin, Li Aiju, Fan Xiaoli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closamide derivatives, HUAXUE TONGBAO 2007, 9, 707. (通讯作者) 6、Fan Xiaolin*, Liu Wei, Lu Xiuguo, Feng Chunxiang, Song Yongcai, Preparation of Si-C-O-N ceramic fibers from polycarbosilane, J. Mater. Sci. Lett., 2005,40,6033. (通讯作者) 7、X-L Fan, C Wang, D-L Yang, L-J Wan, C Bai, Molecule rectifier fabricated by capillary tunnel junction, Chem. Phys. Lett. 2002, 361, 465-468. 8、Fan Xiaolin, Feng Chunxiang, Song Yongcai, Li Xiaodong, A high-melting-point precursor to silicon carbid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531-534, 2001. 9、Liu YH, Fan XL, Yang DL, Wang C, Wan LJ, Bai CL, Thermal stimulated transition in tunn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junction of tin/octadecanol/tin,Chem. Phys. Lett. 2003, 380, 767-773. 10、Liu Y.-H., Fan X.-L., Yang D.-L., Wang C., Wan L.-J., Bai C.-L.,Tunnel characteristics of octadecyl derivatives on tin and indium electrodes,Langmuir, 2004, vol.20, 855-861. 11、Wang C., Fan X.-L., Liu Y.-H., Wan L.-J., Bai C.-L., Progres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ingle Molecules,Acta. Phys.-Chim. Sin., 2004, 20(special issue),7.1003. 12、Lei SB, Wang C, Fan XL, Wan LJ, Bai CL, Site-selective adsorption of benzoic acid using an assembly of tridodecylamine as the molecular template,Langmuir 2003, 19, 9759-9763. 13、Hui-Juan Yan, Ling-Ling Ren, Xiao-Lin Fan, Han-Pu Liang, Jin-Song Hu, Li-Jun Wan, Chun-Li Bai,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of Au-Mercaptohexadecanoic Acid-Au Junction in a Capillary, J. Nanosci. Nanotechno, 2004, 4(8), 1081-1084. 14、Han MJ, Wan LJ, Lei SB, Li HM, Fan XL, Bai CL, Li YL, Zhu DB, Elec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of novel C-60 derivative/PPV composite adlayer on Cu (1 1 1) and their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J. Phys. Chem. B 2004, 108, 965-970. 15、Gong JR, Zhao JL, Lei SB, Wan LJ, Bo ZS, Fan XL, Bai CL, 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alkoxy-substituted oligo(phenylene-ethynylene)s studi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Langmuir 2003, 19, 10128-10131. (五)荣誉 1. 2005年入选江西省第九批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 2006年入选“江西省十佳青年教师”。 3. 2006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4. 2006年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5. 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 赣南师范学院教师范小林,男,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被聘为赣南师范学院教授、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化学系,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3月进入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五研究所工作。期间于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药物分子薄膜、功能分子自组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面自扩散成膜药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防预先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权,有4个产品已获得国家农药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投产。研究成果曾被选入“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先后获“1999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99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先后在J. Phys. Chem.、Langmuir、Chem.Phys. Lett.、ACS Nano.等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入20余篇。 2005年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十佳青年教师”,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