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通胀战争 |
释义 | 《反通胀战争》是倪金节所作的一部图书,该书采用专业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全景般描述了全球正在面临的通胀形势及美国、日本、越南等各国高通胀的成因,详尽分析全球物价、油价、房价、粮价等飙涨的原因,深层解读了究竟是谁制造了全球通货膨胀。 图书信息作 者:倪金节 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 ISBN :978-7-80747-384-8 定 价:39.00 版 别:2008年11月第1版 字 数:200千字 上架建议:畅销书 —经济热点 编辑推荐全球通胀与次贷危机是世界经济的两大威胁 谁制造了全球通货膨胀? 谁在为通货膨胀买单? 如何保卫我们的财富不被通胀掠夺? 美元贬值是全球通胀的罪魁祸首吗? 谁是推高油价、房价、粮价和金价的幕后黑手? 通货膨胀能否取代次贷危机成为全球经济最大威胁? 格林斯潘与伯克南,谁该为美国的通货膨胀负责? 热钱推高中国通胀? 面对通胀化生存,中国人如何配置资产,寻找到财富“避风港”? 什么是通货膨胀下的企业生存与经营之道? 内容简介纵览全球通胀风云 揭秘物价飙涨玄机 解读油价金价真相 探讨财富保卫方略 《反通胀战争》总结世界各国政府以往治理通胀的成功经验,最后就中国的通胀现状、应对与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告诉读者如何应对正在面临的通货膨胀、有效防范财富缩水的风险、从而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通货膨胀掠夺。 作者简介倪金节,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现供职于《环球财经》杂志社。长期为《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撰稿,并深入跟踪观察研究全球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为国内系统专注研究全球通胀的权威人士之一。 目录列表前 言 最美好的时代,最糟糕的时代 第一篇 通货膨胀席卷全球 第一章 全球通胀“奔马”图 通胀威胁甚于次贷危机 资产泡沫推高通胀 美国:“三昧真火”烧旺通胀 十年欧元遭遇通胀 日本:十年通货紧缩能否结束? 越南:领跑亚洲通胀 印度:高通胀致央行行长易人 津巴布韦:“N”位数通胀 新兴市场:未雨绸缪 第二章 通货膨胀是历史总趋势 最早的通货膨胀 20世纪:通胀严重困扰 20世纪美国的后50年通胀 难以逾越的德国通胀 前车之鉴 通胀小故事 通胀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 物价飙涨:世界经济的高成本时代 第三章 痛苦的“欧美日” 美国:SUV遭遇寒流 美国人开始节衣缩食 欧元区:经济疲软 “郁闷”的英国 意大利:黑暗时代 日本:无法转移高成本 第四章 新兴市场国家何去何从 印度:“中国式通胀” 巴西:升息“有恃无恐” 俄罗斯:通胀承受能力最弱 越南:未重蹈覆辙的教训 延伸阅读 金砖四国和远眺五国 第三篇 通胀溯源:谁制造了全球通货膨胀 第五章 罗氏“魔咒”:商品大牛市 “多”者罗杰斯 罗杰斯:一语成谶 罗杰斯与罗奇的赌局 “空”者罗奇 别被洋人的预测忽悠了 第六章 货币之战:美元大泛滥 格林斯潘VS伯南克 美联储的博弈 伯南克制造全球通胀? 流动性泛滥的后果 流动性泛滥治本之策 债务货币化与资产证券化 美元“跌跌不休”折断世界经济翅膀 美元贬值:何时见底? 强势美元PK弱势美元 “美元—华尔街”体系崩溃? 加息周期还是减息周期? 发展中国家利益更攸关 延伸阅读 谢国忠谈美元贬值 第七章 石油演义:油价的迷局 石油之战 石油危机引爆通胀 暴涨暴跌的油价 供求推高油价? 石油“期祸” 油价“魔宫” 石油盛宴何时结束? 油价高涨:中国如何应对? 第八章 黄金为王:金价复活 黄金的“灵性” 重温马克思“黄金论” 黄金的历史光芒 金本位制的崩溃 “千元黄金”的故事 黄金价格:远未见顶 黄金本位:难再回头 延伸阅读 名词解释 第九章 粮食政治:粮价高涨 粮食政治:“阴谋论” 粮食阴谋的大国策 补贴的粮食政治 美国的“安内”与“攘外” 新地缘王牌之粮食霸权 历史上的粮食政治 第十章 房价迷局 楼市与通胀的相互交错 疯狂的房价 楼市的熊市 楼市泡沫之鉴 香江泡沫的教训 楼市泡沫引爆次贷危机 第十一章 全球通胀无牛市 美股熊市短期难结束 港股命连A股 CRB指数:上行遇阻 股市:遭遇“双重压制” 谨防股市泡沫破裂 第四篇 反通货膨胀——打赢财富保卫战 第十二章 反通胀的国际经验 理论上如何反通胀 美联储:反通胀斗士 日本:20年无通胀 俄罗斯:通胀治理有经验 反通胀的几点经验 第十三章 谨防中国全面通胀 通胀势头之源 人民币“6.0时代”:通胀难以应声而落 如何防止新一轮大宗商品暴涨 加息难遏制“中国式通胀” 谨防物价上涨导致全面通货膨胀 中国:多管齐下反通胀 延伸阅读 许小年驳斥“结构性通胀”、“输入型通胀” 第十四章 中国通胀的“前世后生” 30年5次通胀 热钱拉高中国通胀 中国流动性的泛滥 中国:通胀见顶了吗? 第十五章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通胀年代的理财困惑 理财的基本原则 个人投资之道 企业应对之道 第十六章 全球通胀的未来 全球市场多翻空/ 美元中期反弹? 全球化红利濒临终结 全球通胀并未结束 全球央行需齐心协力 附 录 通货膨胀相关术语一览 后 记 媒体评论本书作者是一名优秀的财经评论员,他用自身敏锐的视觉、历史的脉络、灵动的字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全球通胀的“前世后生”。 …………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通涨图景,重要的是,也为我们抵御通货膨胀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管清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项目主任 本书作者从业财经媒体行业数年,目睹了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兴起,目睹了这一轮通货膨胀在世界各国制造的一出又一出悲喜剧,写成此书,其目的不在于提供一个高度理论化的阐述,而是用通俗的笔法记录历史上和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作出通俗的解读。……………………梅新育,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本书作者以高屋建瓴之视角,从主要产品角度梳理了本轮全球通胀的的表现,深入剖析了全球通胀的根源,总结并展望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式。文笔洗练,深入浅出,值得品读。…………………………张明,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全球通胀与次贷危机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威胁,很多国家正在被高通胀所困扰。读完此书,你将对通货膨胀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能从书中找到应对通胀,防范财富缩水的良方。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作者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全球通胀时代的图景,并从国际货币格局的视角作出了富有洞察力的剖析。本书讨论的主题契合了国际金融形式的历史性变迁。在全球化红利消耗殆尽的今天,无通胀伴随的高增长已成奢望。我们的生活将因此大为改观,这是我们不应忽视这本书的原因。……………………傅勇,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博士 “专业”与通俗”这两个词似乎总是对立的,原因就在于能将其很好揉合在一起的人少之又少。然而,本书作者兼具新闻人笔触之敏锐、制史者资料之详实和经济学者的理论逻辑,得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来阐述全球通胀之前世今生。而我最欣赏的是文学之间的起承转合,和文字之外不徐不缓的节奏。相信读者从中不仅能读出时下经济之风云变幻,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淡定从容的美感。故推荐之。…………吴志峰,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此书是我看过的分析目前的全球通胀的读物中最好的! ………………陈宇峰,日本早稻田大学21COE-GLOPE研究中心研究员 精彩章节通货膨胀是财富的天然敌人,随着CPI的不断飙升,我们口袋中的财富也在不断被侵蚀。经济学大师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哈耶克的论点,着实道出了通胀的巨大危害。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通胀,直接导致银行存款的购买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眼看着货币不断贬值,许多人选择投资以抵御长期通胀对财产的侵蚀。而对于政府来说,防范并化解通胀的威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认识到,在通胀压力比较大的阶段,民众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而非遥远的承诺,防治通胀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历史上,世界不少国家都曾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国家都将通胀扼杀在了摇篮之中,或者将高达几位数的恶性通胀最终驯服。 反通胀的国际经验 自从我就职于美联储,我就学会了语无伦次加含糊其辞。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想你一定是听错了。人性本身导致了跌市的恐慌和升市的贪婪,反应过度的恐慌,正是人性使然。 ——艾伦·格林斯潘(美联储前主席) 一直以来,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改变世界经济运行方向的通货膨胀,总结这些通货膨胀的历史,并吸取治理经验,对于认识和打压当下的全球通胀大有裨益。尽管经济学教科书上对治理通胀开出的药方一般包括提高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大利器,貌似并无多少新鲜的故事,但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运用基本的调控工具,却是极具艺术性和智慧性的。 理论上如何反通胀 上面已经提及反通胀的三大利器,在阐述历史上反通胀的国际经验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理论上是怎么分析反通胀的。 反通胀利器之一——加息。各国中央银行,比如美国的美联储,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可通过加息以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维持高利率是央行反通胀的最常见手法,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来抑制物价上涨。 反通胀利器之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遏制通胀的重要货币政策。 反通胀利器之三——发行央行票据。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央行发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回笼资金,将市场过剩资金冻结在中央银行,以缓解市场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但注意,央行票据一般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一般个人是不能购买的。 除了货币政策,另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之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与刺激需求面同时实施。故供给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产生冲突。经济学家一般视物价控制为不良做法,因其助长短缺、降低生产品质,从而扭曲经济运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经济严重衰退导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战时通货膨胀的情形下,这样的代价或许值得。 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货币主义者着重利用金融政策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通过增税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地降低需求。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则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或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形成资本。所有这些政策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 美联储:反通胀斗士 从历史经验数据来看,一直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高,基本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美国民众却依然是特别地在意该国物价水平的走势,而且美国人的经济素养普遍高于其他经济体民众,他们时常担心美联储的“技术官僚”,是不是又在实施抢劫国民财富的货币政策,毕竟政府可以通过制造隐性的通货膨胀,来暗中搜刮民脂民膏。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战争是对外的掠夺,通货膨胀则是对内的掠夺。 所以,美联储就特别在意将自己标榜为“反通胀斗士”。历届美联储主席,没有一位号称自己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大多数会高调宣称其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做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企业制度的保护神。这是美国的传统,一个让美国民众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可是,尽管在这样一个国家,依然必须面对通货膨胀杀手的威胁。 虽然美国历史上的通胀并不严重,但也不是可掉以轻心的政策目标,更不像美国人自我标榜的那样“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跟通货膨胀作斗争其实是美国人一辈子的事情。美国尚且如此,其他习惯于实行松松垮垮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就不用说了。有些国家可能会做得好一点或者隐蔽一点,但是,中央银行搞通货膨胀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 接下来我们以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为例,仔细研究美联储在反通胀方面的独到经验。这个通货膨胀非常有名,因为在同样的时期内,发达工业国家不仅经历严重通货膨胀,而且整体经济经历很低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经济学家发明了一个词叫“滞胀”,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困境。“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是“滞胀”的典型特征。美国有一个相当有名的经济学家奥肯,做过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很有幽默感,发明一个术语,叫“痛苦指数”:就是通货膨胀率+失业率。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痛苦指数最高接近30%(通货膨胀率接近20%,失业率超过9%)。 然而,1972年到1980年的通胀,实际上只是西方国家的通胀,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跟西方工业国家经济体系是相互封闭的。所以说虽然“滞胀”对整个经济史和整个经济学理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全球通胀问题都是以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为参照点,但是,我们要知道:70年代的通胀还不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70年代的通胀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现象、工业国家的现象。尽管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但还不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而当今的通货膨胀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出现,几乎没有例外,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说:它是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其中的原因和机理,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以史为镜,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治理战后最严重通胀的历史,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石油价格成倍上涨,美国农作物歉收也使食品价格上升,通胀阴影笼罩着美国,1979年的通胀率达到11.3%,控制通胀成了美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政府官员普遍认为,要想控制通胀必须先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但对于如何抑制信贷,各方意见不一。国会议员建议卡特总统实施信贷管制,即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控制信贷额度的投放。1979年10月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则不赞成此种做法,而是倾向于采用控制利率的方式间接影响信贷投放。 1979年年底,沃尔克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8%并上调贴现率至12%,从而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2%上升到17%。卡特总统对要否实施信贷管制一直举棋不定,高通胀的压力终于迫使卡特总统1980年3月14日宣布实施信贷管制,挥动了砍向通胀的“第一板斧”,主要措施包括要求各商业银行、金融公司“自愿”压缩消费者贷款和工商业贷款,争取使年度信贷总量的增长率控制在6%,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0%,将特定的消费信贷准备金率提高到15%。 为了顺利实施管制政策,美联储配合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信贷的突然紧缩增加了人们对消费资金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忧,严重打击了消费信心。不久,消费信贷需求就急剧下降,由此也导致优惠利率开始下滑,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1980年的信贷管制实施时间4个月都不到,但该年的实际GDP却比1979年下降了0.2%,通胀率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值——13.5%。卡特总统的信贷管制政策导致了1980年3~7月经济严重衰退,经济政策的不成功导致卡特总统1981年1月黯然下台。 抡空的信贷管制“板斧”不但未能控制通胀反而伤及了经济,继任的里根总统祭出了另两招通胀治理的“板斧”,即所谓的“里根经济学”。第一招“板斧”是控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1980年11月通胀反弹后,在里根总统的支持下,美联储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压抑总需求,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4%到20%之间,远超过通胀率,加上沃尔克治理通胀的作风强硬,降低了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之后通胀率开始明显下降,1982年年底已经降到3.8%。 在美联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里根总统又使出了另一招“板斧”,即1981年8月签署的《经济复兴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削减个人及公司的所得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鼓励个人储蓄、同意企业加速折旧、为企业研发提供多种税收优惠,意在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里根总统从两方面来治理通胀,一方面大力支持美联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总需求,遏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经济复兴法案》,调动企业与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出,减缓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从1983年年初开始,美国经济峰回路转,通胀率下降,经济连续6年高速增长,孕育在低税率环境中的高科技产业日后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里根总统由于成功的经济政策而成功连任。 日本:20年无通胀 日本之所以能保持这种局面,与其在宏观上加强货币管理,制定一系列旨在稳定物价、严格控制信贷规模、诱导消费倾向、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是分不开的。 造成通货膨胀有多种因素,从宏观经济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太多的货币去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物价的持续上涨,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解决的关键是抑制总需求增加总供给。 为此,日本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注重把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抑制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大力发展重工业。日本政府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产业政策,1956~1960年5年间进行2次产业合理化计划,每次都力争把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先进的工业纳入到自己的规划中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使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如造船业,1956年,日本造船业的订单量、建造量均居世界第一,自1954年起,所造船舶一半以上出口,20世纪6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所占份额达到世界船舶建造量的40%~50%。汽车工业,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初期,日本汽车工业也曾危机四伏,遭到过“取消轿车工业论”的夹击。 第二,降低贷款利率,大力扶持基础产业。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银行平均贷款利率1955年为8.98%,到1970年降到7.66%,对重点产业利率更低,如对电力、海运等部门利率仅为6.5%,非常有利于基础产业的发展,消除了瓶颈产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制约。 “二战”后,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国企业相比,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企业自有资本率非常低。据统计:1955年,企业自有资本的比率日本为38%,美国为66.7%,英国为58.5%;1960年分别为28.9%、65.5%、60.1%;1970年则进一步下降为23.8%、60.8%、57.2%。日本企业巨大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如在1956~1960年间,日本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银行贷款占72.3%,1961~1965年为75%,1966~1970年为85.5%,1970~1975年更高达89.5%。 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体制,有利于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企业行为的监管,保证将款贷给那些发展前景好、效率高的产业和企业,既满足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又未导致通货膨胀。如日本1972年货币的增长率为30%,到1975年压缩为10%,从1973年底,连续5次提高利率,从4.25%提高到9%。与此同时,还将银行准备金率从1.5%提高到4.25%,这些措施,使日本的第二次通货膨胀很快降下来,效果明显。 在财政上日本也是竭尽所能,为低通胀提供得力的财政保障。财政包括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其中政府收入又分为税收和公债,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政府支出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实行减税政策,国民的租税负担,特别是企业的租税负担比较轻,即使是在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期间也是如此。1955~1970年,国税负担率从18.1%仅增加到18.9%;同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7.2倍,财政支出仅增加了5.3倍,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从24.5%降到18.8%,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 由于财政规模较小,所以政府在财政投资方面非常慎重,1983年大藏省决定把国家的公共事业费的8%延续到下一年度,对地方政策,也提出了同样的延续公共事业财政投资的要求,这样就压缩了1万亿日元的基建开支。较小的财政规模一方面避免了造成通货膨胀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减少了社会资金用于无偿支出的部分,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同时租税负担较轻,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积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物品,加大供给,对治理通货膨胀有利。 通货膨胀发生时,行政性介入是日本政府控制物价的重要手段,这一措施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措施法制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日本往往制定法律公布于众,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办事,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如通过《物价统治令》、《稳定国民生活紧急措施法》,对特定物资制定特定标准价格,有违反此法者进行有效处罚。第二,强制性。对政府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制执行,提高了政策的权威性,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成效,可谓快捷、迅速;一旦物价平稳后,迅速取消强制,恢复平时做法。第三,有效性。日本政府制定控制物价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贯彻执行,而且法律的实施都有连续性,情况变化后,加以修改后继续实施。 日本20世纪70年代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政策目标的冲突与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十分相似:国际层面上,日本面临着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高油价和日元升值的压力;国内层面上,高速经济发展背后是巨大的能源环境消耗;政策层面上,内外政策目标的冲突,凸显了政策工具的捉襟见肘。 虽然在这些背景因素影响下,日本经济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表现较差,但在随后,日本经济的表现不但好过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也好过同期美国经济的表现。日本两次石油危机的不同表现,关键在于日本在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间,成功地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型。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日本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轻型化,对能源的依赖度减轻,单位GDP能耗减少。在政策制定思路和取向上,日本也在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央行坚定了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治理理念。 俄罗斯:通胀治理有经验 在本轮全球性物价上涨中,俄罗斯面临通胀压力巨大,2007年全年通胀率高达8.7%。为抑制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2007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金融手段。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抑制货币流通量过快增长,增加黄金储备等。二是投放储备。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市场投放150万吨储备粮,以缓解粮价上涨压力。三是加强进出口调节。将小麦和大麦出口关税税率从零调高至10%和30%,将奶制品、蔬菜和食用油进口关税由15%降为5%;同时,取消对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进口肉制品的限制。四是实施价格干预。与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商及经销商共同签署食品价格冻结协议,将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鸡蛋和葵花籽油等6种食品价格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并向有关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俄地方政府也纷纷动员当地生产商和经销商限制批发和零售价格。五是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已经对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采取了行政和经济处罚。六是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2007年俄政府大幅度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并宣布将在2008年下半年继续提高,以解决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目前,俄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出现过恶性通货膨胀,特别是1992年到2000年俄罗斯整整折腾了8年之久,5位总理轮番上场,与通货膨胀殊死搏斗,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喜剧。 1992年冬,俄罗斯上空愁云密集,雾霭浓重。经济改革激而不进,“休克疗法”疗而不治,国家气息奄奄,人民困苦不堪。官方资料显示,俄罗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9%,国民收入减少20%,工业生产下滑18.8%,通货膨胀率高达2505.8%。 第一位挺身而出收拾盖达尔政府乱摊子的是切尔诺梅尔金。切氏当总理之前,曾经在工厂做过钳工、机械员,当过天然气工业部长、副总理,有着丰富的阅历,崇尚务实;虽然不是所谓的“海归”,没喝过洋墨水,但对俄罗斯的国情却有着深刻的体验,对治理通货膨胀胸有成竹。上任伊始,切氏便将石油、原料价格调控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切断了原料价格迅速传向下游产品价格的链条。随后,政府宣布中止“证券私有化”,对尚未出卖的国有企业,严格资产评估,一手交钱,一手卖厂,杜绝买空卖空,售股所得51%转入企业资金账户。政府还加大了能源、农业和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投资,有了资金后,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市场供给不足局面很快得到初步缓解,物价也开始逐渐回落。 财政方面,切尔诺梅尔金实行“软赤字”政策,政府不再向银行透支,改为发行国债和对外贷款,既弥补财政赤字,又不增发钞票,实在是“一箭双雕”,防止了通货膨胀进一步攀升。1995年,国内经济回暖,外贸形势看好,政府又不失时机,推出“外汇走廊”政策,将卢布与美元的比价,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卢布汇率趋于稳定。同时,货币政策由紧调松,增加货币供应量,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经济增势更加强劲。切氏的治国之道,以稳求胜,不温不火,通货膨胀这匹烈马,在切氏手下渐渐就被驯服。经过6年的努力,俄罗斯的通胀率降到了11%。经济由阴转晴,总理的威望日升,但可惜遭遇“功高震主,才多招嫉”的悲惨命运。正当他踌躇满志、壮志凌云,准备在1998年再打个漂亮仗之际,总统一纸罢令,切尔诺梅尔金解甲归田,含恨下野。 10年前的1998年,处于债务危机谷底的俄罗斯,GDP低于3000亿美元,货币体系崩塌,经济产出衰退。自那以后,俄罗斯经济复苏,GDP现今已高于1万亿美元,并以6%以上的真实速度增长。俄罗斯经济复苏,依靠的是石油价格上涨,这部分原因又是由于西方的货币政策。收入上升带来了俄罗斯自身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1989年至1999年间,俄罗斯国内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超过了中国在这段时期的需求增长。目前,俄罗斯石油需求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加。总之,油价上涨是俄罗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发展又提高了俄罗斯的石油需求,推动了当时的全球通胀水平。那时候的俄罗斯,面临的环境比现今的中国还要严峻。 1998年4月24日,名不见经传的基里延科走马上任,取代了切尔诺梅尔金的总理职位。新总理年仅35岁,刚做了不到4个月的燃料动力部长,威不服众,政令难行。此时亚洲金融危机已波及俄罗斯,基里延科猝不及防,一下子乱了章法。俄罗斯出现金融震荡,当然上一届政府也有责任。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切尔诺梅尔金执行“软赤字”政策,在国内、国外欠了不少债务。这些钱多是短期高利贷,除一部分投向生产领域,多数用来补了财政亏空。借债是要还的,可基里延科敛财乏术,没有广辟税源,而是一味地增加企业税负,对交不起税的大企业,甚至强制破产、抵押,这种做法其实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结果适得其反,税收同比下降50%,财政告急,只能让银行增发钞票,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又被点燃了。自实行“休克治疗法”以来,俄罗斯推行金融自由化,大量外资涌入国债、股票、外汇市场,外资最多时曾达到市场总量的30%。 这些投资者可是精明得很,一遇风吹草动,马上撤资走人,当然人家带着美元来,也不愿拿着卢布走,外汇需求猛增,“外汇走廊”政策一触即溃。在金融危机面前,本该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此时也不听新总理的招呼,不仅不买进国债,稳定利率,反倒推波助澜,把手里的债券一把抛空,俄罗斯的金融震荡很快发展成金融大地震,国债市场被迫关闭,股市行将崩溃,银行总资产减少一半以上,整个系统进入瘫痪状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290%。基里延科仓促上阵,干了122天,就被赶下了台。 有道是,国难思良将,乱世出英雄。倘若俄罗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69岁的外长普里马科夫,也该船靠码头车到站,离退休不远了。1998年9月11日,国家杜马作出决定,擢拔其为政府总理,这一突然任命,既给普里马科夫的仕途抹上了亮色,也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转机。普里马科夫宝刀未老,出手不凡,一上任便抓了银行重建。由政府牵头,对银行债务进行重组,从1998年11月起,禁止无支付能力的银行继续经营,对重生有望的银行提供贷款,在政府监管下恢复业务。1999年1月,成立“信贷机构重组代理公司”,专司银行整顿,执行破产程序,建立债务市场。经过一场大换血,以国家控股银行为核心,以业绩优良的银行为基础,以地方支柱银行为分支的银行体系,终于建立起来。普里马科夫施展高超的外交才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番斡旋,争取到48亿美元贷款,1999年外债才终于有了着落。 对2500亿卢布内债,新政府化整为零,10%兑给现金,20%转为投资债券,剩下的70%转为中长期国债。同时,摒弃前政府的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拓展税源,对烟酒生产销售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向暴富的高收入者开刀,把个人财产税提高了20倍。对出口创汇实行管制政策,所有进出口企业,其外汇结算都要到政府授权银行办理,企业创汇收入的75%要兑换给央行,进口商品必须经海关登记方可付款。 政府还集结资金,打击汇市投机分子,为确保卢布的长期稳定,政府抓住国际金价下跌的有利时机,大量购入黄金,以备不时之需。金融危机平息后,普里马科夫政府又决定,重新登记联邦资产,对国有独资、控股企业,联邦不动产和国外资产,重新审查承租、分红、纳税情况;成立开发银行,扶持传统优势部门,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外商投资办厂,对投资超过750万卢布的生产企业,免税3年;建立保险市场,引导居民储蓄流向生产领域。普里马科夫的经济政策大破大立,不仅遏制了金融危机,而且为俄罗斯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凡经济政策,从出台到显效,都会有一个时间差,没等到苹果成熟,普里马科夫又被总统换掉了。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说的是汉朝曹参继任萧何的宰相职务,对前任的政策很少更改,多数继承。1999年5月上任的斯捷帕申总理,也是识时务的俊杰,对普里马科夫的施政纲领,只作了个别修改,有些方面进一步强化,经济仍旧保持平衡态势。大概是叶利钦总统仍觉得斯捷帕申不是满意人选,结果只让他干了82天,便重新挑选普京。 在普京任总理上任伊始的4个多月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战胜贫困、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小心谨慎,稳扎稳打。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经济转轨8年来首次增长,对外贸易实现顺差401亿美元,预算盈余占GDP的2%,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6.5%,卢布贬值趋缓,股票指数上涨了近70点,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10.4%。经济形势稳定,加上车臣平叛连连大捷,普京这匹俄罗斯政坛的黑马,站在前几位总理的肩膀上,最终登上了俄罗斯权力的顶峰。 前言选登最美好的时代,最糟糕的时代 倪金节 著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是的,当今世界和狄更斯笔下描述的时代也非常相像。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3.0时代,我们不少人能够享受喝着星巴克、穿着阿玛尼、唱歌在钱柜般的现代人生活,这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的确是最美好的时代。但是同时我们每个人又不得不忍受物价大幅度攀升,而实际工资水平却不能同步增长的苦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最糟糕的时代。纵使是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时期,物价的真实涨幅也没有今天这般离谱。30美元和150美元的原油价格,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麻烦当然是天壤之别,民众所遭受的生活压力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对于本轮全球通胀,人们将其普遍归咎于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飙升,问责于国际投机资金的炒作。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油价、铜价、金价和粮价等基础产品连续暴涨,短短几年间都实现了3到8倍不等的涨幅。实际上,从过去30年的历史价格变迁来看,全球大宗商品的涨幅其实并不过分,并落后于世界各国收入和财富增长。根据瑞士信贷提供的数据,在同一时期,全球基础货币发行增加6倍,G3(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工资增长2倍,新兴经济体工资增长7倍,全球财富更是劲升21倍。问题的核心在于油价自从2000年来暴涨近6倍,铜价暴涨7倍,小麦价格一年内也狂翻一倍。 “像鳄鱼一样凶残,像全副武装的强盗一样令人心惊肉跳,像杀手一样致命。”美国前总统里根如此形容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30年后,全球通胀的幽灵再次降临,里根总统的比喻让我们对全球通胀形势的继续恶化忧心忡忡。 当前,物价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全球性的高物价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全球通货膨胀问题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央行行长的“心病”。在我看来,本轮全球通胀的顽固程度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毕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供应的廉价工业产品,和IT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的带动下,得以维持年均2%—3%稳定的物价水平,但现在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全球生产要素价格都在急剧上升,持续十多年的全球化红利濒临枯竭,长期支撑全球经济繁荣的“低物价时代”已经彻底落下帷幕。 当前,美国房地产泡沫正在破裂,次贷危机愈陷愈深,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又基于全球实体经济供需面的失衡,加上生物能源、自然灾害等因素,过剩的流动性就大肆进行投机冲击,这是造成近年来石油、黄金、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特征和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矛盾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是典型的能够用AD-AS(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解释的通货膨胀。 未来几年内,在全球通胀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各主要国家的货币当局势必将先后做出重要的抉择,全球的货币政策是否将由于通胀的陡然上升而发生根本性转向,也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最值得市场玩味的话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反通胀战争》,采用专业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前世后生”,详细分析全球物价、油价、房价、粮价等飙涨的原因,深层解读了究竟是谁制造了全球通货膨胀,最后总结出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经验、教训,并就中国的通胀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告诉读者如何应对正在面临的通货膨胀、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通货膨胀掠夺。 正如互联网流行的一句话而言:“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本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读者、让每一个人在这个“最美好的时代,最糟糕的时代”都生活得明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