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排苗族木鼓舞 |
释义 | 反排苗族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基本资料所属地区:贵州 · 黔东南州 · 台江县 文化遗产名称:反排苗族木鼓舞 遗产编号:Ⅲ—25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遗产级别:国 族群鼓舞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潇洒奔放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反排木鼓舞由“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鼓点章节组成,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文化遗产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艺术特点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于全县各苗族村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这两种舞蹈从木鼓的制作到鼓点敲击、舞蹈动作均有区别,各有千秋。反排木鼓的制作细而长,长度约一米。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则圆而大,俗称"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徒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而施洞、革东地区跳木鼓时,由于大多是穿盛装、戴较重的银饰(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 跳时在场中央充当击鼓手的两女子一边击鼓一边唱道:"快来跳舞吧/不跳鼓(节日)过去了/鼓(节日)一时才不回来/我们很难有舞跳。"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丢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敌入侵舞),略刚点南(虫、鱼旋转舞)、略将多〔织布舞),略恰刚(打渔捞虾舞)等六个章节。 木鼓舞由木鼓伴奏,鼓点也相应分成5个自然章节由于所敲部位有效应、鼓壁和鼓棒自击,形成不同的音色。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明快,音乐动听的反排木鼓曲,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 传承意义反排木鼓舞在中南海献艺 反排木鼓舞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到中南海演出,倍受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后到英、美、加、意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遐迩闻名,誉满海外。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文化遗产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