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客里空”运动 |
释义 | 简介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详述“客里空”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人物。 客里空这个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其人的特点是,作为一个记者,他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并且活龙活现。从那时起,“客里空”就成了世界各地写假报道的记者及假新闻的代名词。 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当时,在党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展开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在中国,老百姓对于那些常常夸大其词、老母猪变大象的人,有一句形容词,那就是「吹牛皮」。这「牛皮」如能吹得好、不露破绽,也需要些掩饰唬人的功夫。可惜的是,中国的传媒假话说惯了,牛皮吹得过了劲,往往吹破,不仅贻笑大方,让自己也丢乖献丑。 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进行的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目的的群众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俄文крик╒н一词,原意是空喊家,中文音译为“客里空”。新闻界借用它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用。1947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为了改革报纸存在的弊病,以适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报上节载 《前线》 中有关描写“客里空”的章节,呼吁编者、作者严格揭露与检查采访、编写中的“客里空”作风。该报在《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的标题下,连续编发读者的反映和报社的调查材料。同时,公开检查土地改革前期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分析导致报道失实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原因。 8月底,新华通讯社播发该社编辑部文章和社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晋察冀日报》、山东《大众日报》、陕甘宁《边区群众报》、《新黑龙江报》等各解放区报纸和新华社各分社迅起响应,在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掀起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这一运动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运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受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