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樊小林 |
释义 | 樊小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生于 1958 年 8 月,陕西咸阳市人。目前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肥料工艺与新肥料研制、热带亚热带果树营养与养分综合管理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其中6篇论文被SCI收录,编写教材1本,专著2本,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控释肥料生产等方面发明专利3项。被遴选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 简历1982 年 1 月、 1992 年和 1998 年分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并获土壤农化学士学位、土壤学硕士学位和植物营养与施肥学博士学位。 1982.1 – 1997.8 ,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现资环学院)任副系主任、副教授、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壤学会副秘书长。 1997.08 – 今,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肥料学博士点负责人。 2002 年赴芬兰学习和进修, 2003 赴德国基尔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与肥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肥料协会理事。 从事工作1999 年组建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以来, 在多年工作基础上,于 2002 年组建、申报和获准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肥料学博士点。 在肥料研制、肥料设备设计与改进、作物营养与平衡施肥、热带亚热带果树养分综合管理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细致 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率先提出,研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控释肥料是最终提高我国养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这三个特点分别是: 1 )控释肥料的供肥量和供肥速度与作物吸收基本吻合; 2 )控释肥料对环境无污染; 3 )价廉,即控释肥料的价格低廉。在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建立包括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系列复合肥体系等构成的推广和应用平衡施肥原理与技术平台的思想,指出通过生产专用系列复合肥而物化平衡施肥原理与技术是普遍而有效的推广平衡施肥原理与技术、开展养分综合管理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经获得有关控释肥料制造的专利 3 项,生产出了多种控释肥料产品;建立了热带亚热带果树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完善了系列专用复合肥生产工艺和技术,该技术已被国内大型复合肥企业采用。 主持项目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2项倾斜项目),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973专题,4项目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农业部高新技术重点课题子专题,农业部948项目,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基金等课题。在《Boil Fertil Soil》、《J. Plant Nutrition》、《J. Plant Nutr. Soil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扎根肥料堆 绽放科技花日前,广东第一个农业类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新型肥料创制”重点项目中的“控释包膜技术研究”课题同时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支持和企业配套经费支持。而主持这个项目的正是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樊小林教授。他长期扎根肥料堆,让科技之花绽放在创新时代的春天。 大学樊小林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生长在城市里。不跟农业打交道的他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走上农业科研之路。直到1982年1月,当樊小林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时的那一天,他还是觉得农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樊小林是恢复高考后77级学生,在此之前,樊小林在下乡插队的公社做了一名民办教师。 樊小林笑称,“虽然当时填报了自己喜欢的化工专业,认为化工专业发展空间大一点。但是当时录取档案统一调配,只能服从国家安排,同时也接受了这一安排。” 科研伊始虽然当时的樊小林对土壤农化专业的兴趣并不很大,但严格要求自己的他还是掌握了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英语也相当出色,在土壤农化专业班从没落过前三。因为这些,为他留校及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并不想搞科研,只是想教书。”樊小林说,插队民办教师的经历,让他喜欢上了教师这一职业。他说,跟学生一起,总会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活力,给大家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也是我当时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 1985年9月,一个“黄土氮素内循环的铵固定释放及生物有效性研究”项目让樊小林与肥料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中国—德国Libig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是陕西省科委和农业厅项目。 其时,樊小林已是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现资环学院)学术科研骨干,由于其英语水平较高,被选派为中方主要负责人,参与项目研究工作。项目历时长达近11年时间,1996年12月,项目正式结题验收。次年,项目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期间,樊小林也从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一步步走来。 “工农结合,农业也大有作为。”正是在此项目研究期间,让樊小林切实体会到,农业舞台并不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由此,樊小林开始尝试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自己也申请项目,从事科学研究。 1989年,樊小林申请到了第一个完全由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葛藤纤维素的综合利用与高分子吸水剂的研发”。项目支持经费只有6000元。“项目经费仅够购买必要的试剂,根本无力购买仪器设备。”由于没有搅拌机,在开发高分子吸水剂时,樊小林只能守着反应瓶,用手每隔5分钟定时搅拌2分钟。功夫不负有心人,樊小林成功合成了葛藤纤维素型吸水剂(保水剂),但由于经费所限,无法进行雾化干燥,其吸水率只达到800倍,但已接近淀粉型吸水剂的保水率,可以取代淀粉型保水剂而节约粮食。 实践科研之路近十多年来,樊小林先后主持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863、1项973、1项948等20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运气比较好吧。”樊小林回答记者申请项目有何秘诀时,笑称,“理论结合实际,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再将科研成果反馈于生产实际,检验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进一步科研和应用。”连续而深入的研究是樊小林一直坚持的科研思想,所以他在所研究的领域内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多年的多方位的连续研究。 1997年9月,为了更多地开展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有望升任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现资环学院)主任的樊小林副主任毅然南下,跨进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大门,开始了他的“热带与亚热带植物营养”和“新型肥料”双方面艰辛的科研之路。 对于记者的疑问,樊小林解释道,“相比之下,在广东应用性研究氛围比较浓,科研成果能够较快转化为生产力。”“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业。” 进入华南农大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樊小林组建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并亲自挂帅。期间,樊小林在国内率先提出,研制具有供肥量和供肥速度与作物吸收基本吻合、对环境无污染、价格低廉三个特点的控释肥料是最终提高我国养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并在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建立包括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系列复合肥体系等构成的推广和应用平衡施肥原理与技术平台的思想。 2002 年,依据华南农业大学在肥料领域的研究积累与沉淀,参考前人和同行的结晶,他组建、申报和获准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肥料学博士点。 “最欣慰的是,我和我的学生及团队利用控释肥发明专利技术、控释肥料研发成果已成功的生产出了四大系列100多种控释肥料产品。”据悉,樊小林发明的控释肥料制造技术、研究成果在三原圃乐特控释肥料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已经达到大型工业化水平,其中异粒变速控释肥料的制造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其系列专用复合肥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已被国内大型复合肥企业——中—阿化肥有限公司采用。 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滋润着他科研的大田,催动了“十一五”科技的种子。相信在樊小林教授的领导下,其团队将在科技支撑计划——“控释包膜技术研究”领域绽开科技花,为我国肥料行业的发展写下光辉的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