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樊力
释义

简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樊力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9月11日13点54分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46岁。

学术成就

·代表论著: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考古与文物》1999年4期)。《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考古学报》2000年2期)。

生平

樊力老师1983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樊力老师将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主持或参加田野考古教学实习,为人师表,深受爱戴。樊力老师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樊力老师!

去世

樊力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0年9月15日上午10点至11点,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医师樊力

简介

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肛肠学组委员,湖北省小儿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

1979年毕业于原武汉医学院,毕业后从事普通外科及小儿外科临床工作达2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经历中完成过各类手术数千例,抢救和治愈过无数病人,从无医疗事故发生。1995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课题为肝小肠联合移植。1999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课题为肝癌的自杀基因治疗及治疗基因体内导入方法的研究。1995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曾作为高访学者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单位进行讲学和研究工作四个月。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儿童医院小儿外科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现从事小儿外科专业工作,专业方向为小儿腹部外科、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治疗、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矫治及小儿肿瘤。

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1、1991-1997年 主持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原位肛门再造术及其节便机理以及直肠癌病人直肠肛管测压学研究课题,创造了一种原位肛门再造术,发现直肠癌病变、直肠癌根治术前后肛管直肠的压力、波形以及反射变化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其临床应用意义。该研究通过二项省级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1993-1995年 参加王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在国内首次创建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动物模型,证实了肝小肠联合移植中肝对小肠的保护作用。

3、1996-1999年 参加吴在德教授主持的《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及治疗基因体内导入方法的实验研究》,体外实验证实了tk自杀基因杀伤肝癌细胞的有效性,体内实验证实了肝动脉注射加栓塞是体内基因靶向性导入的有效方法 ,以本研究为基础而完成的博士论文获2000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4、2000-2003年 开展小儿肝癌微血管密度及其VEGF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和证实了小儿肝脏肿瘤与成人相比具有血管再生力强的特点,因而有生长快、转移快、术后易复发和预后极差的结果,提出控制血管再生能力应该是治疗小儿肝脏肿瘤以及延长术后患儿存活率的一个方向 。

5、2003-2004年 开始研究巨结肠类缘性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诊断特点,阐明了常规巨结肠诊断方法中,巨结肠和其类缘性疾病是有显著区别的,并归纳了其诊断特点,用于临床指导。

6、2004-200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Mott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从事短肠综合症和全给肠道外营养(TPN)对小肠上皮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在建立TPN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TPN状态下细胞因子中白介素4,6,10的变化及其对肠道功能的作用,发现和证实TPN后小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上皮细胞连接蛋白而破坏肠上皮屏障,以第一作者和合作者完成论文6篇,现已发表4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