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轮寺 |
释义 | 法轮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历经58年。建在辽、金、元时期的灵隆寺废墟之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全寺占面积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全部建筑呈现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条轴线上。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木、青砖青瓦、画栋雕梁,是全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最完美的一组建筑群。 建筑特色 基本信息法轮寺原为喀喇沁中旗王府家庙,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政府西院。 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该寺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 简介法轮寺最前面是一座长30米、宽20米的月台、月台两侧竖立旗杆。月台后紧接天王殿,天王殿建在方形石台基之上,单檐悬山三开间,内供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东有护神殿3间,单檐硬山式。天王殿后之东西两侧有重檐钟、鼓楼,楼基是2 米高的方形雨石台基天王殿下北是站禅寺,建在长方形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式,8开间,内供八大金刚塑像。站禅寺后是法轮寺主体建筑,长31米,宽23.7米,高20 米,三檐歇山构造,前辟7门,中门较大,门俱券顶。四周列柱,柱上设拱和梁枋。柱基有一米高的长方形石台基和雕有图案的圆形基石。门侧有卷莲鼓状石墩,雕式精湛。檐椽、柏枋、柱面绘彩,望板、戽间有彩画。台基之上,寺之周围有回廊。寺内主佛是释迦牟尼。法轮寺后有四檐八角塔式楼1座,称八楞藏经楼,券门。内除经卷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言。八楞庙后是罗汉堂。建于方形台基之上,双层楼阁式,每层前面设5个券门,内供佛祖。1948年驻扎军队,因烧炕失火被焚。其后有拉巴仍庙,飞檐翘脊,悬山式,为大喇嘛居处。再后及两侧有8幢硬山卷硼项单檐屋宇,是喇嘛住所,法轮寺建筑群周有围墙,院内有古松数株,院外又有喇住宅数座。寺内佛像已毁。 法轮寺后即五龙山,山坡上又有1组分3层院的古寺庙,主庙大佛寺与法轮寺同一建在一条轴线上,前院是天王殿,3开间,两侧立旗杆。其后两段各有4开间卷棚顶式建筑,为喇嘛住宅。再有东西向横墙一道,中辟券门,通往中院。中院前栋是重檐起翅3开间关帝庙,内供鎏金关羽像,关帝庙后两厢各有4开间卷棚顶式喇住宅。其北又一堵横墙,中有门通往阁式,飞檐下设拱、铺作。枋木,上覆穹窿项。第一层设门,上两层有窗无门,内供10米余高的大佛。寺之东西各有卷棚项式僧舍建筑。寺后两侧是佛殿,东侧是经堂,全为悬山式3开间。1948年因失火大佛寺的所有建筑被毁。 解放后的日子大佛寺东有普照寺两幢及僧舍1幢。戏楼在前,重檐,上层是暗间,关帝庙两侧有僧舍建筑。再西的山头上有10余米高的白塔1座,内藏经卷,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法轮寺的建筑具有汉式特点,起初,大喇嘛都由西藏专派。寺庙中最多曾达500余喇嘛,1947年土地改革,多数喇嘛还俗,多数寺庙与僧舍被毁掉。 文化大革命时,法轮寺因由粮站使用得以保存,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粮站迁出,寺庙重归僧侣管理。 法轮寺内有来自印度的舍利十多粒,珍藏佛经342部。 法轮寺著名祖师为担吧乞巴。现任住持陈德福,71岁,河北人,兼任内蒙古赤峰市佛教协会理事,宁城县政协委员。 浙江临海法轮寺法轮寺,在临海大田街道青田村。 法轮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北宋崇宁五年(1106)改额。宣和四年(1122年)徙建西溪。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僧行明移回今地。后废。康熙十六年(1677年)僧圆延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住持成泰重修。十五年(1889年),住持林祥再修。寺原有大雄宝殿、金刚殿、山门及寺西两厢等建筑。 现尚存大雄宝殿五间,1993年新建厢房、伙房等。1995年重建金刚殿。 大殿内尚存匾额二块及“重建法轮寺碑记”一通。额一为“古法轮寺”,上、下款为“弘觉禅师道忞敬题”、“光绪丙子年辛丑月吉旦主持成泰重修”。道态为清初著名僧人,宁波天童寺住持。顺治十六年(1659年)应召入京,敕封弘觉禅师。又一为“象教昭垂”,上款题“同洽三年岁次甲子春月吉旦”,下款“署临海县知县婺……(破损)”。碑立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康保撰文,邢芳奕篆额,何纮度书丹。寺现为临海市佛教活动场所。 1983年公布为临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