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俄同盟
释义

法俄同盟(France-RussianAlliance)1895年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1882)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简介

法俄同盟

France-Russian Alliance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

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 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1899、1912年两次续订后,存在到1917年。

主要内容

1892年 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

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历史背景

1878年的柏林会议中,德国迫俄国修约。又於1879年与奥匈帝国结德奥同盟。纵使有三皇同盟,但德国自柏林会议後,扩大了奥俄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衡突,特别以奥国在柏林会议中获得波黑两地令俄国积怨更深,在德国无法再维持两国之间的友谊时,德国首相俾斯麦有监於奥国在欧洲形象比俄国良好,加上两国亦有日耳曼民族血统,最终使德国放弃俄国而令法国有机可乘。

再者,俾斯麦於1890年退休後威廉二世接掌外交事务,他深信德俄两国的皇室姻亲必令俄国义无反顾地顺从德国,这使德国更漠视俄国,对俄并不再续签再保条约而与德正式脱交。加上这时俄国正积极发展工业,急需外资,德国拒贷而法国则批出贷款,使俄国有意转投法国。虽然俄皇亚历山大三世因讨厌共和主义(即以共和国为政体),但也为双方结盟奠下基础。

形成原因

1893年法俄同盟的形成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开始对峙的标志,并促成了20世纪初协约国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失败告终。战争震动了整个欧洲,破坏了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各国力量的重新组合。战后,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曾声称“不须结盟”的法国面临被德国彻底摧毁的危险,开始积极寻找同盟者。

历史意义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俄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这就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

沙俄战争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于1812年对俄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1807年7月,法俄通过签订《蒂尔西特和约》结成同盟,俄国参加对英“大陆封锁”。但此后几年间,两国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争夺日趋激烈,而俄国对“大陆封锁”体系的破坏,更为拿破仑一世所不容。战前,拿破仑先后与普、奥结盟,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纳入反俄同盟;在波兰集结军队60余万人(其中半数为外籍人),火炮1370余门,号称“大军”。当面俄军仅22万余人,火炮942门。法军企图速战速决,以一两次决战歼灭俄军,迫其投降。其部署是:以中央法军主力(左右两翼分别为普军和奥军)在科夫诺(今考纳斯)以南渡过涅曼河,前出到维尔诺(今维尔纽斯)地区俄军右翼,威胁其交通线,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俄军配置在罗谢内至卢茨克600公里的绵亘战线上,主力巴克莱军团在涅曼河右岸设防;巴格拉季昂军团部署在涅曼河与普里佩特沼泽之间;沼泽以南是托尔马索夫军团,负责防守西南方向。俄军统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原计划以阵地防御为主,但因力量过于悬殊,被迫接受M.B.巴克莱实施战略撤退的建议。

1812年6月24日晨,法军第一梯队(44万余人、火炮940门)分三路开始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战争爆发。28日,法军攻占维尔诺,迫使俄军全线退却,随后实施追击,于7月28日进占维捷布斯克。8月中旬,俄军巴克莱和巴格拉季昂两军团退守斯摩棱斯克,与法军激战,损失1.5万余人,火烧该城后继续撤退。法军虽取得胜利,但战线拉长,补给困难,非战斗减员严重。机动部队仅剩约16万人。8月20日,M.I.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决定在博罗季诺村附近迎敌。9月7日,双方进行博罗季诺会战,伤亡惨重。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转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但整个城市很快被大火烧成废墟。俄国民众组成民军(总数达20万人),坚壁清野,游击袭扰。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寒冬将临,饥饿和严寒对法军构成严重威胁。拿破仑提出和谈,遭拒绝后被迫于10月19日下令撤退。法军试图通过未遭破坏的南部地区,以便补充给养,但在小雅罗斯拉维茨遭俄军阻击,被迫转向博罗季诺,沿原路线撤回。是年冬,天气奇寒,风雪交加,法军冻饿而死及被哥萨克和游击队俘杀者不计其数。俄军多路追击,经维亚济马、克拉斯内和明斯克之战歼灭大量法军,并在南侧实施平行追击。11月下旬法军撤到别列津纳河时,仅剩3万余人,渡河时又遭俄军截击,损失大半。其两翼普军和奥军与俄军秘密议和,得以完整撤回。12月初,拿破仑在斯莫尔贡将军队交给部将j.缪拉指挥,本人逃回巴黎。法军残部渡过涅曼河,撤出俄境。

此战,拿破仑在战略上求胜心切、轻敌冒进,造成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在作战指挥上一味实施正面进攻,缺乏迂回机动。俄军则以积极防御大量消耗法军有生力量,进退适时,攻防结合;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后实施坚决反攻和追击,机动合围退却之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