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释义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别名:Kleine-Leine 综合征、周期性嗜睡-病理性饥饿症候群、嗜睡-贪食综合征、KLS英 文 名:paroxysmal lethargic-limoseric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综合征。发生于10~20 岁的青少年男性,偶可见于青春期女性和中年人。男女比例约为4∶1。以周期性、发作性嗜睡和食欲亢进为主要症状。嗜睡发作时可昏睡不醒,呼之能睁眼,但不能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易被激惹。

简介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paroxysmallethargic-limosericsyndrome),又叫Kleine-Leine综合征;周期性嗜睡-病理性饥饿症候群;嗜睡-贪食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综合征。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额前区或丘脑下部病变出现的一种异常综合征。常见青年男性,以周期性饥饿发作和嗜睡为特征。病人表现有不可控制的发作性睡眠,每次睡眠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醒后暴饮暴食,食量较常量超出数倍至十倍,极易饥饿,病人多肥胖。

详细概述

1925年Kleine报道一组病例病人均为青年男性这些人在发病时,除了吃饭和大小便时清醒外,其他时间都始终处于睡眠状态病人在睡眠时也能被唤醒,也可以自己起来解大小便但是醒来以后,马上就得吃饭,而且吃饭时食量大得惊人一天一个人少则吃2~3斤,多则5~6斤食物问到为什么要吃这么多时,病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饿得难受”如果不给东西吃,就大吵大闹,甚至大骂不止。

1936年Levin发现了这些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性饥饿所以Levin又把此病称之为周期性嗜睡-病理性饥饿症候群。1924年Gritchley和Hoffman也报告了2例,并把此病定名为Kleine-Levin综合征又称嗜睡-贪食综合征。中国近几年也有此病的报告。多发生于10~20岁的青少年男性,偶可见于青春期女性和中年人男女比例约为4∶1。

KLS发病率极低,从1925年到1989年,仅报道了大约100例典型病例。KLS主要在男性中发病,起病年龄的中位数位于青少年时期,通常男性早于女性。目前最大的发病年龄为50岁,但患者4年后出现了帕金森综合征。KLS通常没有家族聚集性,但也有母子或兄妹同患KLS的报道。约50%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前有一定的前驱症状,其中以流感样症状最为常见,其次为急性醉酒、睡眠剥夺、应激事件和颅脑外伤等。这些特点得到了两个大样本研究的支持。Dauvilliers等在1项对30例患者(男∶女为25∶5)的研究中发现,KLS的起病年龄为(15±3)岁;其中23例(77%)患者有前驱症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3例,醉酒和胃肠道感染各3例。头痛、高山反应、睡眠剥夺和应激反应各1例。Gadoth等在另1项对34例患者(男∶女为26∶8)的研究中发现,KLS的起病年龄为(1518±218)岁;其中16例(47%)有前驱症状,包括发热12例,遭遇恶劣气候3例,焦虑反应1例。

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一般认为系间脑病变,特别是丘脑下部病变所致,有人认为这是癔症的一种恶型而不是什么独立的疾病;还有人认为此病和感染有关,属于轻度脑炎;有的人根据病人脑电图异常,则认为是一种癫痫。

根据现代医学对神经生化、病理生理的研究,目前认为嗜睡-贪食综合征是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机能受到感染,外伤以及有先天性缺陷之后,产生了轻度的潜在性病变致使病人到了青春期后,由于机体内环境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而促发了本病的发生。

普遍接受的发病机制认为与间脑,尤其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有关,神经解剖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下丘脑是控制睡眠、饮食、性行为、警惕性的中枢,已有综合征的病人发现有下丘脑病理学异常的多例报告。因而认为综合征是由下丘脑功能障碍导致的睡眠、饮食等行为的不满足感所致。神经分泌学研究发现在综合征发病期丘脑控制的垂体分泌的激素水平和节律改变,而非发作期正常此异常可能与发作期下丘脑多巴胺功能下降所致,因而提出下丘脑一垂体轴功能紊乱的假说。

另外,间脑的其他部位、丘脑、第三脑室周围组织以及脑干结构等与睡眠觉醒中枢和上行激活系统有关结构的功能低下亦被认为是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由于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发现,提出的其他机制假说有原发性皮质功调节紊乱,额叶一丘脑环路功能障碍,边缘系统的功能障碍等。目前此综合征具体病因不明,大体可分为特发性的、器质性的和精神性的,根据文献报道,以下因素可能是其病因或促发因素。

感染和第一次提出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感染和炎症。几乎的综合征第一次发病前都有轻微的病毒感染,但以后的发作均不同于病毒性感染疾病。另外在综合征病人死后的尸检中发现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的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第三脑室扩大等,提示中脑一下丘脑一边缘系统的炎症困。尽管如此,很少有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病毒感染可能与其他因素一样促发此病。亦可能综合征多有流感样症状,而误认为是前驱病毒感染。与综合征密切关的感染有种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病毒性脑炎。外伤国内外有多例报道了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下丘脑是容易继发外伤后血和梗塞的部位,过去曾认为脑震荡等头部继发间脑功能紊乱等脑机能改变,但近年认为脑外伤往往可引起间脑牵拉、扭转形成器质性损害。丘脑、下丘脑和垂体占位肿瘤、出血梗死综合征病人的病理学发现有丘脑梗死,垂体肿瘤仁、下丘脑形态学异常。精神因素药理学研究认为精神障碍使得递质一受体系统,如一经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功能衰退,而综合征可能与精神障碍有共同的发病模式。在临床报告的病因中,精神因素与综合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综合征发病可由精神因素诱发,在发病过程中精神因素可以加重症状的发作,且此病多伴有的精神、情绪和行为问题。代谢紊乱代谢紊乱可以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低下而引起嗜唾。

月经报道的女性病例中,许多与月经周期有关,提示与月经期激素和内分泌改变有关。自身免疫因素有人认为此综合征病人的连锁分析提示有自身免疫的因素参与,其他的情况如脱水、饮酒、劳累等均可成为其病因或促发因素。

临床表现

以周期性发作性嗜睡和食欲亢进为主要症状嗜睡发作时可昏睡不醒,呼之能睁眼,但不能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易被激惹期间常有食欲亢进可唤醒进食,进食后又睡饮食量大增,并伴有体重的迅速增加(可达每天1~2kg),可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症状,发作持续1天~2周后恢复,间歇期无异常。但可反复发作间隔2~4个月不等。部分患者可有内分泌改变,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脑电图可正常也可表现为中度异常基本节律变慢为8~9次/s的α节律双额区高幅θ波单发γ波等头颅的CTMRI扫描及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

肥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异常,可有内分泌改变,或自主神经自主神功能紊乱等。

嗜睡突然或缓慢地出现,患者整日昏睡,拒绝离床。睡眠可能十分安静,也可能躁动不安,有时会出现生动逼真的梦境,但尿失禁通常不会发生。暴食和性欲亢进等异常行为常具强迫性。患者可吞食视线范围内的所有食物,甚至变质的食物,因而常会引起发胖。约1/3的男性和更少比例的女性会出现性欲亢进,通常表现为过度手淫,公开表现性冲动,不顾及对方的年龄甚至性别而进行性侵犯。精神障碍的表现则较为复杂多变,易激惹是最常见的症状。往往伴发非真实感、意识障碍和视听幻觉。发作期有时可以出现非特异性软体征,如肌腱反射轻度亢进或抑制、眼震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紊乱,如大汗和面色潮红。一次发作通常持续12h至三四周,最长81d,症状会自行消退。

消退初期一些患者会出现短期的欣快、睡眠减少或抑郁,有时甚至有自杀观念。间歇期持续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甚至可达2年以上。在间歇期,精神检查和身体检查往往正常,亦无人格障碍。以往,KLS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可随患者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痊愈。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患者往往会遗留认知功能损害,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和行为障碍(儿童样行为)。对1例痊愈6年的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结果显示其大脑皮层血流减少,主要集中在颞叶;提示这可影响语言和视觉记忆。

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性嗜睡、病理性贪食和情绪、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期患者出现夜以继日地嗜睡,常伴有肌张力与胜反射减弱、痛觉缺失、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易醒,可自行大小便后再人睡,醒后有难以抑制的贪食,并伴有精神、行为、情绪改变。常见的有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抑郁、主动性差、呆滞或兴奋、性欲亢进,严重的可有错觉、幻觉、攻击性行为、人格和行为严重障碍与社会失联系等精神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日和数周不等,间隔数周和数月一次,间歇期一般正常,少数病人在间歇期仍有精神、情绪和行为的异常。

诊断检查

诊断

根据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的嗜睡和食欲亢进,不难诊断。应注意与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相鉴别。发作性睡病亦有发作性嗜睡,但无食欲亢进且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幻觉等症状,MSLT显示有病理性REM睡眠

病人在发作期出现轻度脑电异常时还需与癫痫、脑炎、脑肿瘤等鉴别。此外,在发作期也还需要与自发性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发作性睡病,周期性精神病等相鉴别。

因为KLS极其罕见,故在睡眠障碍国际分类诊断标准(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ICSD)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均未单独分类,而归入复发性嗜睡症的一类疾病中。在ICSD中,复发性嗜睡症的症状学标准为:嗜睡、不可遏止的进食和一些异常行为(主要是过度的性冲动)。在上述3项症状学标准中,不可遏止的进食和异常行为并未视为诊断的必要条件;认知和心境障碍则是附属症状。病程标准为:不少于3d的持续嗜睡和每年缓解2次以上。KLS首先要与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复发性嗜睡相鉴别。器质性复发性嗜睡症可出现于第三脑室肿瘤、脑炎和脑外伤等;这些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鉴别。1例多发性硬化病的患者在疾病早期也表现出了与KLS相类似的症状。KL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精神障碍,如: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癔症的分离症状等。由于KLS的间歇性病程和对心境稳定剂的良好反应,故最常误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但是,如果在诊治过程中注意到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其无法解释的嗜睡和行为障碍,即可清晰鉴别。

诊断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尚无客观检查依据,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仆的诊断标准

①一种发作性睡眠、饮食和行为障碍

②发作期表现为明显的嗜睡和睡眠时间延长、进食量增加

③不固定的人格改变,可表现为易激惹性,幻觉和抑郁等

④发作持续几天到几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而脑电图、多导睡眠描记法和睡眠潜伏试验有助于诊断。

如果嗜睡、贪吃和心理情绪异常均出现称为典型病例,如果其中之一的症状出现相反的情况称之为不典型病例,如果只有其中个主要症状则称为不完全病例。鉴别诊断综合征因临床症状的复杂性,易与一些疾病相混,而引起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椿神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为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因而需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轻型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因为综合征在发作前、发作中、发作后一段时间内大多伴有情绪、情感、行为和人格的异常,少数病人间歇期间亦会有精神心理方面障碍,如不注意,易被诊断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后者多无发作性周期性嗜睡发作。周期性精神病女性综合征病人,发作期多与月经周期相关,应与周期性精神病相鉴别,后者青春发育期发病,女性多见,每月发病呈周期性,且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发病期往往伴有明显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紊乱。脑炎一般不以睡眠为主要表现,常有发热、意识改变、精神症状、抽搐、偏瘫、失语和颅内压增高等特点,脑电图示弥漫异常基础上有偏侧或局灶性变化,脑脊液检查可有蛋白和细胞数改变。发作性睡病临床上以发作性不可抑制的睡眠、拌倒症、睡眠瘫痪和睡前幻觉四联症为主要表现,多以一岁起病最多,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和数小时,大多十几分钟,程度大多不深,易唤醒,一天可发作多次。肥胖一呼吸困难嗜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嗜睡发作伴明显肥胖和呼吸机能不全。

精神运动型癫痛一、综合征病人有发作性情人格行为改变,用抗癫痛药物有一定疗效,应与精神运动性癫痈相鉴别,后者发作时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各种表现的自动症为主,一般不表现嗜睡,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小时,脑电图有痛性放电,抗癫痛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

1、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

2.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3.EEG检查

其它辅助检查

在询问病史和重点神经系统查体基础上,其他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

1、CT及MRI等检查

2、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

3、心电图腹部B超、胸透甲状腺功能检查

临床尚无客观的检查手段,以下可辅助诊断脑电图发作期多有弥漫性的脑电图轻中度异常,表现为基本节律变慢,一次秒的节律,双额区高幅波,单发波等,发作期也可有正常脑电图,间歇期多为正常。大多数未见异常,少数患者可见有器质性损害,如脑肿瘤、多发性脑梗死,双丘脑低密度、松果体囊肿、脑外伤,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报道的异常有颖叶低灌注,前额叶低灌注、右顶叶低灌注等。多导睡眠描记法和睡眠潜伏试验文献报道的发作期常见的表现为睡眠效率下降、睡眠各期转换过快、睡眠破碎、非睡眠期、期潜伏期缩短,期睡眠潜伏期缩短,发作间期多正常。

应用多道睡眠描记术(Polysomnograph,PSG)和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测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对KLS进行睡眠检查。但由于KLS的诊断并不需要PSG和MSLT的支持,故此项研究并不多。在1项迄今为止最大的KLS的PSG研究(34例)中,发病中的睡眠特征与间歇期相比,虽然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入睡变快,但是睡眠的效率却显著下降,不同的睡眠阶段转换频繁,破坏了睡眠的完整性;同时,慢波睡眠的比例下降,而慢波睡眠通常被认为与精力恢复有关。快速动眼时相的比例和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其他的个案研究则显示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不同患者在发病时,睡眠效率和入睡时间各异,快速动眼时相的比例下降和经常被打断也常有描述,但慢波睡眠比例下降的描述却较为一致。MSLT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在间歇期时,KLS患者的睡眠潜伏期通常正常;但在发病期则明显缩短(少于5min)。1例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MSLT显示,睡眠潜伏期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延长。很多患者睡眠起始阶段即进入快速眼动时相,提示KLS与发作性睡病可能有相似的机制。

治疗预防

治疗

由于病因不清,所以治疗以对症为主。有的学者主张用哌甲酯(哌醋甲脂)10~40mg/次,分2次口服,发作停止后,逐渐减量停用;也有人报告用苯丙胺苯妥英(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鲁米那)卡马西平(卡巴咪嗪)碳酸锂、谷维素等治疗本病。KLS的治疗通常有两个目的,即减轻患者发病期的嗜睡和预防KLS的复发。通常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来减轻患者的嗜睡,但其半衰期都较短,且副作用较大。新型中枢神经兴奋剂莫达非尼选择性地作用于尾状核和下丘脑,其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嗜睡患者,但是对KLS的疗效却不佳,仅为40%左右。褪黑素对调整患者的睡眠周期有一定的效果。对1例多于冬季发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光疗,起到了减少嗜睡和调整睡眠周期的效果。鉴于KLS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相似性,人们尝试用心境稳定剂来治疗和预防KLS的复发,碳酸锂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广泛的证实。此外,卡马西平也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起效很快。

药物治疗报道的有效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碳酸铿、三环类抗抑郁药、酸胺咪嗓等。其作用机制考虑为综合征复杂的精神症状以及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其中最为理想的治疗药物为锉制剂,且有预防作用。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应对患儿的嗜睡、食欲亢进做好调整。做好心理护理做好心理工作,使患者认识到此病的表现、预后以及与精神疾病的区别,对缓解病人及家属精神压力,促进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虽然本病大多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有文献报道例病人,只有的病人经过年后自发缓解,另外有报道综合征病人在几次发作后遗留有明显的学习能力下降,心理精神后遗症,他们提出尽管缺少每次发作后的功能评估,但病人发作间期亦可能遗留轻微的认识和心理方面等障碍,而被临床医生忽视,这些症状又可使此病反复发作,反复发作后可积累而形成一定的精神和认识方面的后遗症,因而需要做发作间期的功能评估和早期治疗是否干预预后等进一步研究。

总之,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均无肯定结论,需要引起各方面专家的注意,以进一步阐明。

这种病多发生在青春期,青春期过后发病有自限性倾向,多数病例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所以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预防

应避免从事高危险性的工作,如高空作业和驾驶等不要单独去危险场所和从事有危险的娱乐活动,如游泳攀崖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