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商水道中 |
释义 | 这首《发商水道中》是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南奔途中的第一首感时感事的诗。全诗感情凄恻,语意酸楚,通过用典及叙议结合等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势艰难的无奈。 作品名称:发商水道中 创作年代:宋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陈与义 作品原文发商水道中 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技。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诗。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创作背景胡穉《陈简斋年谱》“靖康元年”下云:“正月,北虏入寇,复丁外艰,自陈留寻避地,出商水,由舞阳次南阳。”可见这是作者在陈留酒监任上,因遇靖康之变,径从陈留南奔,道经商水(河南商水)而小憩,复又从商水登程时所作。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首联,地、时、事兼叙,于地,则商水西门;于时,则东风动柳,是早春时季;于事,则临别告语。“语”字大约也从社诗学来。杜甫《哀王孙》:“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作者在商水小憩,现在又和陈州(商水属陈州)的故旧告别,斯须告语,见其奔亡道中,行程催迫。“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两句,大有杜甫《发同谷县》“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之意。 次联,叙而兼议。“年华”犹言年光。“年华入危涕”一句,从上“东风”句来,说年光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汴京失守,都下士民流散失所,莫不带着危苦洋泪。此联下句“世事本前期”是说,眼下时势方艰,但追本求源,也有其前事之因。“世事”暗射首句“西门语”,从而知道,西门窃语,必是时势艰难这番话题。 “草草檀公策”,紧承“世事”句,追究前事之因。“檀公策”,用刘宋时征北将军檀道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事,讥刺北宋朝廷避金人、求苟安的失计。草草,鲁莽轻率。宋文帝元嘉七年,魏军南下,洛阳陷落,虎牢不守,继而进逼济南。时以檀道济为都护诸军事,率众救援。檀道济进至济上,初时颇有捷报,但后因粮晌不继而仓促撤退,遂导致魏军的进一步深入。诗人用这个典故,追咎1125年(宣和末年)北宋朝廷退避金兵,以致军机贻误、汁京被占的罪过。 “茫茫杜老诗。”“杜老”即杜甫。杜甫在入蜀以后以及在湖湘时期,写到安史之乱或各地军阀的战争时,多用“干戈茫茫”字眼。如《南池》诗:“干戈浩莽莽。”又如《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陈与义此句,径直以杜甫自比,意思是说:他此后也只能象杜甫流落荆南一样,吟咏些“干戈茫茫”的诗句了。最末一联:“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作者自伤前途过远,吉凶未卜,不敢率尔作归乡之计。 历史评价南宋诗评家刘辰翁曾对《发商水道中》这首诗的“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二句,评云:“乱离多矣,何是公之能语也”,说明陈诗善于叙述离乱。刘辰翁评“草草檀公策”等后四句,评云:“经历如新,不可更读。”,又称赞陈诗善用典故。 作者简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有《简斋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