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释义 | 病例据河南省疫控中心负责人8日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自2007年5月首次出现疫情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和报告245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死亡2例,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商城、浉河区、光山和平桥区。 据了解,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省份也先后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硬蜱叮咬人体而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和河南省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据了解,首次疫情出现在2007年5月,疫情发生后,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印发《医疗机构无形体病例监测方案》《无形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无形体病例诊疗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无形体病防治工作。2010年,此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病例监测,及时发现类似疫情,并对相关诊疗、报告、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为进一步探明信阳蜱媒疾病的病因,2010年5月31日,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息县和光山县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目前监测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由于无形体为新发传染病,各地医生对其临床表现及特点缺乏了解,为避免出现病例的误报及漏报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4月、5月和6月分别派人到疫情发生的信阳开展督导,了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情况,同时要求基层严格按照病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河南省卫生厅负责人表示,目前是无形体病的发病季节,他们将进一步加强无形体病防治工作,做好人无形体病疫情管理,提高疫情监测质量,及时准确掌握无形体病流行规律,提高救治能力,更好地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临床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急性发热起病,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拉稀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测试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监测实施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一、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争取最佳救治效果;正确进行标本采集、登记和保存并上报。 二、组织管理 市卫生局成立武穴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监测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办及有关资源调度等工作;市疾控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市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培训、现场监督与评价、汇总与总结等工作。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本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监测范围 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 四、监测病例的定义 (一)病例定义 按照湖北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定义标准确定监测病例。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定义:具有以下“1”项中的任何一项和“2”、“3”项。 1、流行病学 (1)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有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五、监测时间 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开始启动监测,每年5-10月进行(如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六、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在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人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医疗机构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病例,同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报告疾病名称选择“其它传染病下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分类选择“疑似病例”。对于住院病例,医疗卫生机构在病人出院后一周内,将全部病历复印件上报市疾控中心,由市疾控中心汇总后于每月的10日前上报黄冈市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必要时随时提供)。 (二)病例调查和数据库录入 1、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进行病例的个案调查,填写“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于每月的10日前上报黄冈市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必要时随时提供)。 2、个案Epidata数据库录入 市疾控中心及时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录入Epidata数据库,每周一将上一周更新的Epidata数据库同时发邮件至省疾控中心的邮箱和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邮箱。 (三)病例治疗和防护 在病原尚未明确前,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消毒和防护按照《湖北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技术指南(试行)》(鄂卫函[2009]348号)要求执行。 (四)标本采集、保存、运送、检测与结果反馈 1、标本采集 各单位发现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病人抗凝血和非抗凝血标本各5ml。要求使用EDTA或枸椽酸纳抗凝管采集抗凝血,使用无菌真空采血管采集非抗凝血,并在采样管上标记,均放置4℃冰箱暂存。同时填写“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样登记表”。抗凝血应在病人急性期(尽量在发病后1 周内)采集,血清标本应在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发病后30 天左右)各采集1 次。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血液标本由各单位负责采集,出院后标本(恢复期标本)由市疾控中心负责采集(恢复期标本无需再保留血凝块)。白细胞分离液、冻存液和冻存管由市疾控中心统一提供,其它常规耗材由各单位自备。 2、标本处理、保存和运送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到报告单位拿取标本(4℃冰箱暂存)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样登记表”(下联),并尽快将非抗凝血分离成血清和血凝块(血清标本分为三份,第一份标本分离0.5ml,剩余标本均分为两份)。于24小时内将血清(3 份)、血凝块和抗凝血送黄冈市疾控中心,不能按时上送的血清和血凝块标本也可在-70℃保存,如在-20℃温度环境下暂存,时间不应超过7 天。抗凝血不得冻存,48 小时内要进行白细胞分离。 所有标本均在冷藏条件(干冰或冰排)下运送,同时附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样登记表”(下联)复印件和“标本采集、分装一览表”复印件。 3、标本检测与结果反馈 标本由市疾控中心按要求送上级疾控中心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完成检测后,及时将结果反馈至相关单位机构。 (五)标本编号方法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取得标本后,应将采样登记表中的信息填写至“标本采集、分装一览表”,并对病例的标本进行编号。为保证编号唯一性,由专人在固定的“标本采集、分装一览表”中填写。实验室人员分装标本时,应将“标本采集、分装一览表”中的标本编号添加至标本保存管,同一病人的某份标本在分装时均采用同一编号。市疾控中心需及时将各类标本编号录入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Epidata 数据库中。 (六)监测流程 1、镇(处)卫生院监测流程 ⑴指定一名分管业务的院长负责。 ⑵日常病例监测的管理:由防保科负责,包括:病例的报告(网络报告和向CDC 的报告)、病历的复印、检验结果的反馈等。 ⑶发现病人:由内科(住院部、门诊)医生负责。 ⑷采血、填采样单、样品暂时保存:由检验科负责。 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流程 ⑴指定一名分管业务的院长负责。 ⑵日常病例监测的管理:由防保科或预防保健科负责,包括:病例的报告(网络报告和向CDC 的报告)、病历的复印、检验结果的反馈等。 ⑶发现病人:由住院部医生负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