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徐真君
释义

二徐简介

中国道教之神。 一名徐知证,一名为徐知谔,五代时(南)吴国权臣徐温第五、第六子。徐温死后,其养子徐知诰(南唐烈祖李昪)代杨氏(吴)称帝,建立南唐后,二人封江王、饶王,逝世时分别年四十三(947年)、三十五岁(939年)。

二徐事迹

据《明大政纂要》记载:(二徐)曾率兵入闽(福建)平定盗乱,且不扰民,于是闽人感二人功德,于闽县鳌峰龙湫之北(在今福州闽侯县青圃村)立生祠祀之,并且“累著灵应”。《晋安逸志》亦说:有曾甲者,居金鳌峰下灌园,园中有破祠。神尝栖箕,自称:“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诰之弟知证、知谔也。晋开福二年率师入闽,秋毫无犯,闽人祀我于此。”自是书符疗病,验若影响。就这样,徐氏兄弟声名日著,有了神灵之名。

但《蟫窠别志》的考证却与前面颇有出入,并结合《南唐书》就能得出比较真实的结论: 二徐为一代权臣徐温最小的两个儿子(徐温共有六子),自幼娇生惯养,及至南唐建国后,知谔“镇润州,兼中书令”,同时封饶王,后进封梁王,是个“好珍异物,所蓄不可计”的“狎昵小人”,并常与身边的人讲:“人生七十为大限,吾生长王家,穷极欢乐,一日可敌世人二日,年三十五其死乎!”结果得尝所愿,三十五岁就死了,他也全当自己活了七十岁。而他的五哥徐知证亦是嚣张拔扈之辈,南吴时知证曾任历州刺史,还做到节度使。南唐代吴后封江王,后改魏王,烈祖李昪死后,“元宗(即南唐中宗李璟)嗣位,尤见尊礼,内宴用家人礼,起舞拜跪为寿,知证亦以叔父自处,无所让”,从对待侄皇帝的傲慢态度上可见其人品之一斑。二人显灵时曾说过于晋开福二年(公元946年)率师入闽,但史书上却记载徐知谔于升元(烈祖李昪年号)三年(公元939年)五月暴毙,唯知证死时正好是晋开福三年,可与传说中二人同年相继死(化)去又相去甚远。且南唐出兵闽国(福建)的有关史籍中并没有二人领军的记载。

二徐成神经历与灵济宫兴衰

清人周在浚的《南唐书注》中有段关于二人成神的神话:

“二人(指二徐)尝平闽,闽人爱戴,相率建生祠山北,图像奉人。一日谓众曰:不忍汝违,来岁当别。及期相继化去。未几,神降于人,言并奉上帝列职斗官,以佑下土。于是闽人立灵济庙祀人。”

由此可见,二徐成神的经过非常的简单:平乱→立祠→死后升仙被封斗官派到凡间,进展“神速”短短一年就一步到位。成神之后,曾得到宋、元两代政权的认可,但二徐的影响力并不大,只局限闽地福州一带。二徐真正成为“道家显神”是在明朝时,据《晋安逸志》载:“(接前面有曾甲者……验若影响之言)永乐间,成祖北征不豫,诏曾甲入侍,运箕有验,遂封为真人,敕有司建庙。”曾甲,人称曾神孙,或作曾辰孙,明成化前后时灵济庙庙祝,精丹药之术,永乐十四年(1416年)他以二徐的名义治好了永乐帝朱棣(北伐途中)的疾病。皇帝龙颜大悦,于永乐十五年,封二徐为金阙真人、玉阙真人,次年又把二位真人进封为“真君”。永乐之后几代皇帝也对二徐非常重视,明宪宗更是加封二徐为金阙、玉阙上帝。

是真神就要配大庙,朱棣加封二徐并派专使从福州函香迎请神像入京,于宫城西南大兴土木,建道观奉祀,称作洪恩灵济宫,规模庞大,“雄伟轩敞,不下宫掖”,被列为“京师九庙”之一,每逢正旦、冬至、圣节等大日子,礼部都有高官前来祭祀,明宪宗时灵济宫再度扩建。朱棣同时下旨重建闽县(今闽侯县)金鳌山(青圃)供奉二徐的灵济祖庙,建成后,作《御制洪恩灵济宫碑》记述二真君事迹,并定期遣使祭祀、送换衣袍,还设专职官员以掌其事。随后,福州各地亦纷纷建起真君庙。二徐由此声名大震,从地方民间小神一跃成为皇家供奉的“显神”,至崇祯帝时,朱家王朝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朱由检还是命道士真人在灵济宫大行章醮之举。

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二徐到底是没能庇佑对他们爱戴有加的大明皇帝,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到了清代,满清皇帝不再信仰道教,二徐真君的地位一落千丈,风光不再。北京的灵济宫更是被另作它用,至今不复存在,只剩现在由其音讹称而来的“灵境胡同”。唯有闽侯青圃灵济宫在几度衰落后于1988年之后重新修葺,香火尚存。

关于道教造神(小编总结)

自从道教在中国出现后,历代道士就开始其延续至今的造神运动,本土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并引导民间信仰,以取得统治者的重视,因此比较功利化,许多时候不免过于轻率。但道教之所以能中国兴起、发展壮大,并历经千年不衰,正是因为它极强的适应性和渗透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