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星蝽
释义

昆虫名,为半翅目,蝽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至内蒙古、宁夏、甘肃,折入四川、西藏等。寄主于麦类、水稻、棉花、大豆、胡麻、高粱、玉米、甘薯、茄子、桑、无花果等。以成、若虫吸食寄主茎秆、叶穗部汁液,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籽粒不饱满。

中文学名:二星蝽

拉丁学名:Eysacoris guttiger (Thunb.)

别称:豇豆野螟、豇豆钻心虫、豆荚野螟、豆荚螟、豆螟蛾、大豆螟蛾

二名法:Stollia guttiger(Thunberg)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半翅目

科:蝽科

分布区域:黑龙江、台湾、海南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西藏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5—5.6mm,宽3.3—3.8mm,头部全黑色,少数个体头基部具浅色短纵纹,咏浅黄色,长达后胸端部。触角浅黄褐色,具5节。前胸背板侧角短,背板的服区黑斑前缘可达前胸背板的前缘,小盾片末端多无明显的锚形浅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点刻,腹部腹面黑色,节间明显,气门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点刻。

椭圆形,扁平,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约0.6×0.4毫米,初产时淡黄绿色,后变淡黄色,有光泽。

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列成2排,前列4个较大,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1根刚毛。

外被白色薄茧丝,体长11~13毫米,黄褐色,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可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发生规律

豆野螟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在西北各省4~5代,河南、江苏5代,上海4~5代,武汉、南昌5~6代,福建、台湾6~7代,杭州7代,广东9代。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浙江杭州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成虫,7~8月危害最为严重,9月以后危害减轻,10月下旬~11月上旬幼虫入土,以预蛹越冬。

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的隐蔽处,偶尔见之,趋光性较弱,以夜间活动为主。成虫寿命7~12天不等,卵散产或多粒产,平均每雌产卵80左右粒,大部分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危害,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到老熟幼虫,然后脱落化蛹,或被害花瓣粘在豆荚顶部或脱落粘在豆荚上,蛀入豆荚继续危害,幼虫有转花、荚为害的习性。老熟幼虫落地化蛹。3龄幼虫开始排出大量的粪便,若遇雨天容易引起腐烂。

豆野螟发育温度15~36℃,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左右,在杭州,7~8月高温季节,卵期2~3天,幼虫期6~8天,蛹期7~9天,在6月、10月,整个发育期需25~30天。

防治方法

(1)成虫集中越冬或出蜇后集中为害时,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动植株,使虫落地,迅速收集杀死。

(2)发生严重的喷洒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