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王三恪 |
释义 | 简介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封邑,祭祀宗庙,用以怀柔安抚,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起源远溯自虞舜以尧子丹朱为虞宾;夏禹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而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分封黄帝后裔于蓟、尧之后于祝、舜之后于陈国,用以表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颜师古认为“周以舜后并夏后、宋为三恪也。”即以虞舜后裔封陈国,夏朝后裔封杞国,商代后裔宋国为三恪。杞国世袭至春秋末年,于楚惠王年间,灭于楚国;宋国则传承至战国,于西元前286年被齐国、魏国与楚国所并。 发展汉朝汉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户。汉元帝封姬嘉之孙姬延年为周承休侯,位次于诸侯王;汉成帝时进制为公爵,汉平帝时改封为郑公;汉光武帝改为卫公,位列于三公之上。 汉成帝封孔子后裔孔吉为殷绍嘉侯,后又进制为公爵,汉平帝改封为宋公。在后世,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 卫国及宋国传袭至晋朝永嘉之乱,为胡人所灭。 魏朝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立都城于涿鹿,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封邑一万户,献帝死后传孙刘康,刘康传刘瑾,刘瑾传刘秋,至永嘉之乱而灭。而后南朝各代相篡,皆仿汉魏故事。 晋朝晋武帝封魏元帝为“陈留王”,改卫公为卫侯、宋公为宋侯。灭蜀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汉献帝后裔仍依魏朝袭封山阳公。卫、宋、安乐、山阳诸封国亡于永嘉之乱,而陈留王则传袭至南齐而终。 南北朝南朝宋 宋武帝仍封魏室之后为陈留王,封晋恭帝为“零陵王”,立都城于秣陵,皆传国至南朝齐。而后刘裕夷杀晋朝宗室,改封司马元瑜为零陵王。 南朝齐 齐高帝封宋顺帝为“汝阴王”,迁居丹阳。刘准后被劫杀,立刘胤为刘准后嗣,袭汝阴王之位,传国至陈朝。 南朝梁 梁武帝封齐和帝为“巴陵王”,迁居姑熟。后派郑伯禽弑杀萧宝融,另立萧宝义为巴陵王,传国至陈朝。 南朝陈 陈高祖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后杀萧方智,改封萧季卿袭江阴王,传国至陈朝。 北周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封西魏恭帝为宋公,后弑杀之。 隋朝隋文帝封北周静帝为“介国公”,食邑五千户,后宇文衍去世,改以宇文洛袭爵位。封陈后主为长城县公。 唐朝武则天称帝后,以周朝、汉朝后裔为“二王后”,舜、禹、成汤后裔为“三恪”。唐玄宗天宝七载五月以北魏后裔元伯明为韩国公、北周后为介国公、隋朝后为酅国公;天宝九载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汉朝为三恪。十二载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 五代以介国公为三恪,以唐朝后裔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为二王后,传至后晋而止。 宋朝封后周柴氏为三恪,世袭“崇义公”,又封周恭帝后裔为“宣义郎”。淳佑九年,又封隋、唐、五代后裔与吴越、荆南、蜀汉等诸国子孙为官,负责宗庙祭祀。 清朝封明朝辽王之后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