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平装: 47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6815007

条形码: 9787806815007

尺寸: 20.8 x 14 x 2.4 cm

重量: 440 g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国图书馆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大量的文化成就从这里诞生,无数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本书所描述的文化名人与图书馆的情缘,虽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感人肺腑的业绩,正确认识图书馆在社会进步中和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我们特借本书推出“助读活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本书内容框架。正文介绍某位名人与图书馆的关系:“链接”提供与此相关的背景资料;“余思”则帮助作者进一步思考。阅读时可将三者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二、篇后“余思”题型。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设计了三类知识难度、答题方式各不相同的题目,其类型分别是:1、知识问答题,题后一*标出。难易程度不一、可按需采用。2、简述题。3、心得体会及学术短论。

三、活动办法提示。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社区,如有意利用本书开展读书活动,我们竭诚欢迎前来咨询、联系,出版社除按优惠价格提供本书外,还将根据需要在书中制作有关单位的活动内容介绍;此外,还将按活动开展的规模、质量等具体情况无偿提供本社的部分图书作为奖品。

媒体评论

前言

20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延伸轨迹的时空组合

20世纪的图书馆,养育和滋润了几代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把图书馆视为知识的港湾,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殿堂,信息的集散地。文化名人与图书馆在20世纪的中国这一特定的时空相遇,其延伸轨迹出现了动态的时空组合。于是,思考了实践,梳理了思绪,凝聚了理论,激活了学术,把思想的放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整合,融进了新的时空组合。

20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受到19世纪末叶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得到辛亥革命的激励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经历了经济一政治一社会一文化的一体化的巨变,接受了科学革命、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文明的洗礼,挟裹世风,蕴含曲折,终究坚挺绵延,与时俱进。在20世纪来临的前夜,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请求开设公共性的藏书楼。一些藏书楼演变成为初期的公共图书馆。1902年,浙江绍兴的徐树兰筹建了古越藏书楼,两年以后正式开放。湖南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也先后建立。1910年开始筹建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放。近代大学图书馆的产生,比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更早一些。1894年建立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1902年则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图书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势较强,据统计,1930年全国有各类图书馆2935所,到1936年达5196所。前身为京师图书馆的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与北海图书馆合并,藏书50余万册。这一时期的通俗图书馆改为民众教育馆,1935年达1225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的阐述言简意赅: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的产物,其宗旨是对文献藏用并重,而以用为主;管理上逐渐形成了从采集、分类、编目、典藏到阅览、宣传、外借流通、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一整套科学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出版物日益剧增,促进图书馆进行分工协作,加强馆际交流,推广了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工作和开架制度,积极应用缩微复制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声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并促使修订图书馆法,实施文献工作标准化,强化图书馆员的培训和教育,进行图书馆资源共享。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长驱直人,现代图书馆已由单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的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发展到以传递文献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系统、高密度存贮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图书馆的工作图景。20世纪末,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建,出现了新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从“物流一人流”的管理到“物流一人流一信息流”的管理,从“书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从单一指标管理到科学指标体系管理,从“精确”的时空边界管理到“模糊”的时空边界管理,从传统型图书馆管理到“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以科学指标体系为例,探索了先进图书馆的“科学”原则、“优势”原则、“可比”原则、“操作”原则和“动态”原则等科学指标分解的基本原则,积极设置资源配置、“软”“硬”水准、功能集成、对外拓展、学术研究、科学发展、可持续推进等综合的科学指标体系,以科学指标体系规范、协调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图书馆与文化名人的延伸轨迹出现了

绚丽多采的时空组合。在《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一书中,读者可以清晰地见到相伴延续的20世纪图书馆发展轨迹与文化名人屐痕,能够尽情领略向图书馆倾注深情的名人们的文化风采。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的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在世界各国旅行中,他喜爱参观图书馆,时刻不能忘怀的是故国的藏书楼。以他的《丹墨游记》为证:“澹如楼者,吾先中丞公(名国器,曾为广西巡抚)所筑,环二塘二堤,依松台而临榕径,四面人家相映,藏书数万卷于是。吾少年自十四岁至三十岁读书于是,晨雨夕月,徒倚俳徊者久之。”他从澹如楼里搬出一帙一帙的书,在百年古桧下,或坐或卧,放声朗读,吟诵其间,陶醉其中。年纪稍长,便专精涉猎,博采旁搜,以至在30岁时,几乎读完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典籍群书。他泛读了数万卷藏书,还看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地球图和利玛窦、艾儒略、徐光启等人译书,视野拓展,学贯中西。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缪荃孙曾任国史馆纂修、民国清史馆总纂,一手创建我国近代南北两大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缪荃孙是遐迩闻名的藏书家,一是购自私家藏书,二是购自书肆,三是友人相赠,四址相互传抄。在他的藏书中,最多的是刻本,其中宋刻本45种、元刻本58种、明刻本498种。其次为旧抄本,共331种,《明太祖皇帝实录》、《穆宗皇帝实录》为明抄蓝格本,《册府元龟》为明绵纸蓝格抄本。再次为名人批校本,共135种,还有多出清代名家之手的手稿37种、日本刻本29种、韩国刻本2种,凡此种种都标志了缪氏藏书的高品位。缪氏赞赏明末清初曹溶的“古书流通”主张及流通古书法——藏

书家之间相互传抄以通有无、出资刻印以广流传,为此加紧编订自己藏书目录公诸于世,以利传抄,同时积极参与刻书工作,对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可以说是成绩卓然。国学大师王国维编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原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第9版《图书馆》,此文编译后即于1910年连载于《学部官报》,其原稿后在整理教育部档案中发现,又发表于1935年《图书馆学季刊》第9卷第3、4期上,这是西学东渐介绍西方图书馆史的第一篇系统之作。梁启超亦倾心于图书馆,早在1896年7月,在由他主编的《时务报》创刊号上,就称“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馆,曰书籍馆”。书籍馆即图书馆。他在晚年对目录学、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导,对历代国学的整理、考订以及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等,都一一传为佳话。张元济不仅是出版家,而且是图书馆学者,他创办了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1903年,张元济在上海应邀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翌年,便开始筹建编译所资料室,“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他的目光向国内大藏书楼的珍本善本延伸。1909年,资料室改名为涵芬楼。192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三十周年馆庆之际,由张元济提倡把新建楼命名为“东方图书馆”,善本书藏于该馆三楼,仍名“涵芬楼”,是东方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张元济和同侪的努力下,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的藏书迅速增加,上一世纪30年代初,藏书已达463000余册,其中善本古籍3700余种,35000余册,全国地方志2600余种,15000余册,以及15世纪前印的西洋古籍珍本多卷、中外报章杂志、各种照片等。1927年,东方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翌年开办了图书馆讲习所,1930年增设儿童图书馆,以后他又创议设立流动图书馆,携带大批图书赴浙江、江苏各县、镇,供公共机关陈列、借资展览,并随地调查社会教育状况,为中国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开辟了通途。张元济和叶景葵等发起创办合众图书馆,请来顾廷龙主持馆务,自然留驻图书馆发展史。鲁迅对我国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对北平市的图书馆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查阅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可以看到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记载达94次之多,内容涉及馆址选择、藏书建设、人员配备等。北京图书馆至今还保留许多鲁迅参与北图建设的珍贵文献。鲁迅曾据理力争使两部举世闻名的珍贵典籍——被浩劫后的《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鲁迅还向许多图书馆赠送自己的著作和各种图书。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及故乡绍兴的剡中国书馆等,都受到他的馈赠。1928年夏,鲁迅携许广平到杭州旅行。不知情者以为他去度蜜月,而实际上他一连七天都泡在浙江图书馆,为的是研究该馆收藏的《四库全书》。王云五的学术生涯与图书馆紧密相连。他三年读完36巨

册大英百科全书。他周游欧美时,除了考察出版业,还到各地图书馆渎书。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花了十天时间,一口气读了900余种有关管理的书刊。他一生中创立了两大私立图书馆,并公开对民众开放。它们就是于1926年开馆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和于1974年在台北落成启用的云五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虽属私立图书馆,但财产仍属商务印书馆,真正由王云五个人捐献成立的是后者。王云五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这是图书分类编目工

作领域的重大改革,使得由他所主持的东方图书馆在当时堪称为一所管理完善的图书馆。王云五在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长时间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从编印各种有系统的小丛书人手,以充实图书馆的丛书收藏。自1922年到1927年先后出版了500多种各科小丛书,方便了图书馆的系统采购。他从东方图书馆的各科优良图书中精挑细选,并经过科学整理,再大量出版、发行,分期供给各类图书馆,免除了有些图书馆不知如何选书的困扰。由于大量出版发行,一版再版,成本降低,售价低廉,十分有利于图书馆购藏。王云五在历年出版的各种丛书的基础上,存精去芜,出版了“万有文库”。“万有文库”选定国学基本丛书100种以及世界名著、参考著作,共收图书1010种、2000册,计达11500万字。因“万有文库”包蕴古今中外,百科俱全,预约数竟达8000部。由于这套丛书的推广,全国各地图书馆纷纷成立。据统计,依凭这套丛书而成立的图书馆达2000所以上。据当时在上海通志馆工作的胡道静说:自从“万有文库”出版后,每个中学都很容易地成立一个图书馆。……我们只要留心图书馆的创立和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中有文化名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只要关注文化名人的文化行踪和思想轨迹,就不难认识其中有图书馆的铺垫和激励。20世纪图书馆的发展印迹和文化名人的延伸屐痕在时空上高度吻合,在探索“图书馆与文化名人”的名义下,竟有那么大的研究空间和理论收获的喜悦!

……

目录

前言:20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延伸轨迹的时空组合 陈燮君

康有为:创造性地建立向近代图书馆过渡的“书藏”

缪荃孙: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王国维:西学东渐和旧文化回归

唐文治:由旧学跨进新学殿堂

梁启超:有全方位成就的图书馆馆长

张元济:永远在一个坐标轴上的出版企业家和图书馆学者

孙毓修:从儿童文学“开山祖师”到涵芬楼版本学者

冒鹤亭:一代词家的藏书思维

孙中山:手不释卷、无不博览的表率

蔡元培:为图书馆奔走的学界泰斗

鲁 迅: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首批耕耘者

陆费逵:出版家的图书馆构建

张宗祥:一生抄书六十卷

李大钊:承前启后,建设现代图书馆

胡 适:科学的考据就得下功夫

王云五:取名东方图书馆,表示与西方并驾齐驱

恽代英:学识不出于学校而出于图书馆

冯玉祥:每天几乎都在看书用书

柳诒徵:直接培育人才的图书馆模式

王献唐:金石图书本一家

黄炎培:“非有斋”主人的文化思维

洪 业:编制有永恒价值的经史子集引得

陶行知:“书呆子莫来馆”的创建者

杜定友:中国图书馆史五个第一的创造者

刘国钧:多才多艺的图书分类法专家

姚石子:藏书家的角色转换

顾颉刚:历史学家的文献意识和实践

陈寅恪:读常见书,写非常文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是这样诞生的

许地山:在家靠图书馆开拓,出家要开拓图书馆

郭沫若:优良的图书馆,有时会超过学校教育

冯友兰:哲学史大家也管理过图书馆报纸

吉鸿昌:将军十万里行程的考察

谭其骧:终身难忘的图书馆员三年

丁福保:“收藏书的目的,是捐给公众阅读的图书馆”

李公朴:读书不要倾斜文学书籍

柳亚子:藏书全都捐献给国家

林语堂:擅长作索引的作家

曹聚仁:把图书馆全景写进故事的第一人

王重民:海外寻书十四年

姜亮夫:行万里路,读遍欧洲所藏敦煌文献

向 达:走向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文化轨迹

吴 晗:“太史公”在图书馆

彭雪枫:战地图书馆戎马生涯

陈 垣:自目录学寻史源,从校勘学找史实

郁达夫:择居贴近图书馆

余嘉锡:教书,著书,一生都和书打交道

傅斯年: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图书馆

蒋复璁:六十年图书馆生涯

成仿吾:革命根据地学校要有图书馆

后记:20世纪图书馆和中华学人坐标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4: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