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洱源县
释义

Eryuan County 洱源县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国土面积2875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个民族杂居、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1999年末总人口32.04万人。洱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人们赞誉为“鱼米之乡”、“梅子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高原水乡”“唢呐之乡”,是富饶美丽的地方,还以其灿烂的文化、古朴神奇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县人民政府驻茈碧湖镇,邮编:671200。代码:532930。区号:0872。拼音:Eryuan xian。

中文名称:洱源县

外文名称:Ery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

政府驻地:县人民政府驻茈碧湖镇

电话区号:0872

邮政区码:671200

人口:275844人

县域概况

环境

洱源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是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县境内旅游景点集中连片,形成地上地下,热水冷水,湖泊山川,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全方位立体开发的格局。这里地热资源丰富,年产38℃-78℃温水308万立方米。

发展

建材资源质地优良,尤以品质一流的米黄、桃红大理石为人所赞。洱源县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烤烟、林果、乳畜、水产、大蒜、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成旅游文化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的总目标,扩大开放。

历史沿革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2003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2005年1月,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茈碧湖镇。2006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自然地理

区位

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 县分疆,北与剑川县相毗邻。全县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471千米,距州府下关73千米。

气候

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水732毫米,50多年来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

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50多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2006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54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71.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偏高1.1℃;年日照总时数为2477.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49.4小时,比上年偏多149.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为-2.6℃。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盆地、河谷错落其间,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山溪河流如织。

地形

全县海拔从1645米至3958.4米,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县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潓江峡谷,以及中部三营、玉湖、凤羽、右所、江尾等五个高原盆地。

水系

境内水文也呈多样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凤羽河、弥茨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汇入较大的支流100条、山溪436条。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黑潓江、弥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民族人口

民族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

人口统计

2006年底,全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4人,傈僳族1082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1人。

宗教

洱源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又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县内的8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境内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从本土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族本主崇拜等。宗教中除伊斯兰教外,每一种宗教几乎都是几个民族共同信仰,7个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土宗教。

旅游名胜

自然风光

洱源县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格多样的旅游资源。境内风景区名胜众多,多达200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景区。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仅盛产“巳时开放而未时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还因湖中奇异的“水花树”和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海西海青山环抱,漪澜静谧;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雾蒸霞霭的温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园。

人文景观

洱源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其中省级2项、州级4项、县级13项。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颍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大将傅友德与元右丞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源是“神话王国”、“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旅游投资的理想之地,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2006年,全县有星级宾馆2家,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93亿元。地方土特产

【洱源县】.梅子产量居全省第一。土产有乳扇、酥油、炖梅、雕梅、弓鱼、天生磺。【邓川乳扇】:产于邓川坝子,为白族人民用牛奶加工制成的独特风味食品,形似纸扇,属脂肪、蛋白质相间的乳制品。质地轻薄,可捆扎携带,其食法甚多,甜咸皆宜。通常为火烤或油煎后食之,酥香鲜美,饮酒佐餐别具风味。制为甜品,甘美可口,富有营养。用之烹饪菜肴,极具民族风味。【玉湖镇】:乳扇、天生磺、硭硝。【右所乡】:粉丝、乳扇。【牛街乡】:乳扇、荷包豆、板栗。【茈碧乡】:梅子、甘汁、梨。【凤羽乡】:乳扇、砚台。【西山乡】:黑木耳、核桃、大麻、白芸豆。

物产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厥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

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多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10%和12%。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层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洱源坝区沃野平畴,分布着广阔的水域,主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大蒜及各种水产品。早熟大蒜个头大、色泽好、食味香,富含多种维生素,倍受中外客商青睐,大蒜种植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农村产业。得灌溉之利,享渔田之饶,洱源向为“鱼米之乡”。且水草丰茂,饲料充足,乳牛饲养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山区土地广袤,牧草丰盛,主产玉米、薯类和杂粮,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境内适宜梅子生长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渥,所产鲜梅个大肉厚质优,种植、加工、销售相连接的梅子产业已经崛起,洱源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梅果之乡”。

传统名特产品邓川乳扇、凤羽砚台等享誉省内外,“蝶泉”甜奶粉、“洱宝”雕梅和青梅爽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西部黑潓江水系是澜沧江的主要源流之一,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120立方米,境内落差达375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东部氵弥苴河水系由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6条河流,以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西湖、东湖4个湖泊组成,水流南注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为洱海之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水电开发极具潜力。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在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

近年来,以大理地热国和下山口温泉度假村为主的温泉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开发力度正在加大。洱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钨、锰、铁、钛、镁、铝等。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茈碧米黄大理石、焦石墨色大理石石质细润,色泽明丽,商品价值高,颇具开采价值。

教育医疗

教育

2006年,洱源县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31790人,年内减免费用和发放补助资金共计604万元。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77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06所,幼儿园49所。全县小学教职工1170人,初中教职工645人,高中教职工273人,职业高中教职工50人,县机关幼儿园教职工14人。县教师进修学校职工9人,教育行政10人,教育局事业人员和中心学校人员77人。2006年,洱源县普通高考报考1056人,上线人数959人,上线率90.63%,其中本科上线率达63.1%。全县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跃居全州第四位,再次刷新了全县的高考的历史成绩。洱源二中和洱源职中上线率首次进入全州前10名。中考报考3076人,平均分455.14分,总分在600分以上的有201人。其中县属高中录取1348人,省州重点高中录取95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2%和95.85%。

医疗

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6个(不含诊所),床位511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其中执业医师189人,执业助理医师65人,护士133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医技人员1.6人、床位1.9张。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达标,1所医院达一级乙等医院标准,2所医院达国家二级乙等医院标准,中医试点县建设工作经省卫生厅验收达标,并被授予“云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经济概况

2004年概况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3.9:20.7: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比上年增长 28 % 。农民人均纯收入1703元、人均占有粮食494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108元和10公斤。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559万元,比上年增收800万元,增长1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上划中央和省税收3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支出2.8亿元,比上年增支22%,其中省州专款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382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9.6亿元和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 %和0.8%,现金净投放2.4亿元。保险系统全年保费收入2105万元,比上年增长8.9%。

全年推广种植优质稻11.1万亩,其它优质粮食作物20.3万亩,粮食总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增长2.9%。种植烤烟 3.2万亩,收购烟叶 6.95万担,烟农收入4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烤烟农特税918万元,比上年增长19.1%。种植早熟大蒜 3.8万亩,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补植补造梅树4000亩, 推广先进园艺技术1万亩,全县梅子种植面积累计达 8万多亩,梅子产量达9611.4 吨,梅果产品产值达52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0%,梅子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大牲畜存栏11.2万头(匹),畜牧业总产值(现价)3.6 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乳牛死亡风险补偿参保率达20%,推广良田种草3万亩,新发展乳牛7509头、50头以上乳牛规模养殖户1户,年末乳牛存栏38504头,比上年增长24.2 %,鲜奶产量达6.3万吨,奶农收入91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 %和16 %。水产品产量2500吨,总产值(现价)2948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天然林管护23.1万亩、公益林建设3.4万亩、退耕还林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安装太阳能 1000平方米。投资420万元完成了国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新建人畜饮水工程48件,解决了13565人、7846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1个民族特困乡、3个重点扶持村和 6个扶贫温饱村建设进展顺利,22户100人易地搬迁和182户扶贫安居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2950人的温饱问题和5620人低收入人口的脱贫。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8亿元,比上年增长 9.1 %。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 4.5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 %。

年内全县新上工业发展项目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8.7亿元,同比下降21.1%,主要是骏马工贸集团受国家政策调整和钢材、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值有所下降。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公司全年生产乳制品2.5万吨,同比增长6.9 %,销售收入达 1.8亿元, 出口创汇490万美元, 实现税收1530万元,比上年增长39.1%。骏马工贸集团全年装配拖拉机3万台,实现产值4.6亿元,比上年减少38.5%。整合梅果加工企业,组建梅龙食品集团,梅果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0多万元,全年加工鲜梅1万吨,销售收入4000万元。水电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新建龙潭、金鸡鸣等水电站7座,新增装机5175千瓦,总装机达 24635千瓦,发电量8005万度,供电量4824万度,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17.6%,县电力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45万元、利税495万元。钛矿、硅藻土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矿产品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1351.1万元。

2006年

2006年,洱源县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等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年内,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958万元,比2005增长14.4%。其中:农业产值66967万元,林业产值4594万元,畜牧业产值46473万元。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8.46万亩,粮食总产量13.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1586.12万千克;种植烤烟3万亩,收购烟叶8.9万担;种植早熟大蒜4.3万亩,总产量7933.29万千克,产值达2.7亿元;梅子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1万吨;新种泡核桃3.2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2006年,林业生产继续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核桃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资源林政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各项林业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年内全县完成人工造林(含人工模拟飞播)总面积170394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0000亩,全民义务植树82.1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9.91%。2006年,畜牧业继续呈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了畜种的改良力度,做好防疫工作。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127380头,其中乳牛存栏为51420头,鲜奶产量9万吨,奶农收入13964万元。

水利建设

洱源县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贯彻“山、水、田、林、路、电结合,蓄、引、提、排并举”的方针,对江河湖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不懈地修建防洪、防涝设施,建成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水土保持等众多水利设施。2006年,洱源县加大对水利项目的建设投资,完成了投资300万元的血防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建设项目7件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50件,全面完成总投资2205万元的茈碧湖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年末全县水库总数为15座,总库容量为15892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库容量15507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97.6%。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6.4千公顷。

人民生活

人民收入

2006年,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创新,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04955万元,比2005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126元,比2005年增加230元,增长12.1%;人均占有粮479千克。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7424元,比2005年净增2 115元,增长12.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面由城镇扩大到农村,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43.6万元,城镇居民低保金348.1万元,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18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5637人,城镇失业率为2.05%。实施8个扶贫村建设项目,解决了2905人的温饱和2601人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

文化体育

洱源,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洱源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和生产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洱源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洱源,不仅拥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凤羽砚台、白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巧夺天工、琳琅满目,还有邓川渔潭会、三营庄稼会、洱源民族火把节、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传统节日异彩纷呈。这里有大理地区最早的白文碑——石窦香泉碑,以及被誉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里格高”;民族文化方面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间音乐、吹吹腔、大本曲、本子曲、说唱艺术、洞经古乐、方言评书故事等等。

2006年,洱源县的第二轮县志编修全面启动,《洱源县民族宗教志》出版发行。县委、政府以州庆为主题,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庆祝建州50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碧水欢歌”文艺汇演,成功承办了大理州“体彩杯”男子篮球比赛。年底,全县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各镇乡均建有文化站,图书馆藏书量达5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0.9%,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古今名人

丰 时

丰时,哀牢蒙氏后裔,浪穹诏一世主。

丰 咩

丰咩,哀牢蒙氏后裔,邓赕诏一世主。

施望欠

施望欠,哀牢蒙氏后裔,施浪诏一世主。

赵善政

赵善政,南诏时宁北(今茈碧)人,出生“白蛮”贵族世家,南诏时“封民清平”。卒后葬今洱源县城晨钟村后南山麓,现存有土冢。

罗 时

罗时,唐代邓备州(今洱源县邓川地区)人。引西湖水南流入洱海。自此,西湖水患渐息,沿湖涸出良田无数,人民感激不尽,称新开之河为罗时江。

阿 这

阿这,邓川州第一任土知州.原籍威远州(今景谷县),傣族。洪武十七年,阿这因军功授邓川世袭土知州,辖十土巡检,地域为今洱源县全境及云龙县之一部。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阿这10世孙阿炯革职徙江西,共历11世344年。

杨南金

杨南金,字本重,号两依,别名用章,白族,明代邓川州玉泉乡(今邓川旧州)人。秉性刚直,为官清廉,约卒于1538年,葬于启始河(今右所起胜村)山腰,曾立有杨御史墓碑,今无存。

何邦渐

何邦渐,字文槐,明时浪穹县城人。诗人。

艾自修

艾自修(1566~?)明代邓川中所村人,汉族。祖籍江西临川。医学家。

赵时俊

赵时俊,清朝浪穹县人。书法家。

高上桂

高上桂,号月峰,白族,清代邓川州银桥村人,生卒年月无考。治水,使东川水“畅泄无滞”,修河竣工后,高上桂还编纂了《邓川州志》六卷,因赴茶陵任所,未及付梓。道光四年(1824),其孙高仲光等刻印行世。

侯允钦

侯允钦,清朝邓川州中所村人,汉族,生卒年月无考。

王 崧

王崧(1752.10~1837.12),字伯高,号乐山,白族,玉湖镇北门街人。1986年,王崧被收入《中国地方志词典》,是全国公认的修志名家和方志学家,他总纂的道光《云南通志》被列为全国名志之一。

杨友棠

杨友棠(1880~1925),男,白族,字芾南,茈碧乡碧云人。

施 滉

施滉(1900~1933),男,白族,玉湖镇北门古槐村人。革命人士。

马金墀

马金墀(1860~1953),字直坡,白族,洱源县茈碧乡人。曾为云南省整理金融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志筹备处省志馆顾问。

马 鉁

马 鉁(1886~1963),字少坡,白族,洱源县茈碧乡人。马金墀长子。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马 锳

马 锳(1895~1975),字幼坡,白族,洱源县茈碧乡人。马金墀次子。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马 崟

马 崟(1896~1980),字稚坡,白族,洱源县茈碧乡人。马金墀三子。革命志士。

李识韩

李识韩(1883~1958),白族,字佩荆,洱源县茈碧乡人。云南洱源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

罗铁鹰

罗铁鹰(1917~1985),原名罗树蕃,曾用笔名骆驼英、华莱士等,洱源县玉湖镇人,著名抗战诗人。

马 曜

马曜(1911~ ),字幼初,云南省洱源县茈碧人,诗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

张文勋

张文勋(1926~ )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人。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是云南省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并重的多产作家和学者。

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生,白族,女,洱源县玉湖镇人,著名舞蹈家。

李映龙

李映龙,1962年生,洱源县凤羽镇人,白族艺兰名家,高级农艺师,中国兰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兰花学会理事,中国优秀摄影家,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

旅游交通提示

从昆明到大理是很方便的,现在已经开通了从昆明到大理的高等级公路,24小时都有车在两地间往返,只有6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大理。票价根据车型,一般在100~150元之间。乘车地点:昆明马街西部客运站。如果是坐飞机的话,票价就要贵一些了,是340元。

洱源就在大理城北略偏东约70公里。如果想纵览洱海,直溯洱源,最好的游览方式是:从城区内乘出租车到大理下关的洱海公园,只需要5元钱(大理出租车起步价)。然后在这里开始乘船,木船、快艇都有,不过别忘记上船前先将价格谈妥。然后从洱海一直行船到洱源,一定可以让你体会到泛舟海上的感觉。

不过如果要方便一点,可以直接乘专线车到洱源,然后再坐船游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