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耳眩晕
释义

在中医学中眩和晕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眩即目眩,指视物昏花缭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或头运,指身体有运转不定的感觉。 耳眩晕是因耳窍功能失调引起的眩晕,其临床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属中医传统所论“眩晕”的范畴,是“眩晕”中的一种特殊证候。 是指因邪犯耳窍,或脏腑虚弱,耳窍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耳窍所致的以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耳部疾病。

概述

在中医学中眩和晕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眩即目眩,指视物昏花缭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或头运,指身体有运转不定的感觉。《丹溪心法.卷四》谓:“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两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并见。两者兼见者,乃称眩晕。中医文献中尚有眩运、眩冒、旋晕、头眩、掉眩、脑转、风眩等别称。耳眩晕是因耳窍功能失调引起的眩晕,其临床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属中医传统所论“眩晕”的范畴,是“眩晕”中的一种特殊证候。

病因病机

耳眩晕为脏腑内伤所致,以肾、脾之虚居多,又有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其病根属虚,病象如实,因此,大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1.风邪外袭,上扰清窍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若因气候突变,或起居失常,风邪外袭,引动内风,上扰清窍,则可致耳平衡失司,发为眩晕。

2.痰浊中阻,蒙闭清窍

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过度,伤于脾胃,致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痰浊阻遏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为之蒙蔽,发为眩晕。

3.气血瘀滞,闭塞耳窍

跌仆坠落,头颅外伤,血溢脉外,气滞血瘀,或病久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致脑络痹阻,耳窍闭塞,气血不能荣养清窍,故眩晕时作。

4.肝阳上亢,扰乱清窍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升发,主疏泄,赖肾精以充养,若情志不遂,易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则眩晕;若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扰乱清窍,亦可致眩晕。

5.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肾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则肾精亏损,髓海空虚,不能濡养清窍,而发为眩晕。若肾阳亏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内停,上泛清窍,亦可发为眩晕。

6.气血不足,耳窍失养

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且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致上部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而发为眩晕。

眩晕一症,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虚者多在肾与脾,实者多在肝。临床上。各型之间多有兼杂,肾阴虚者可致髓海空虚,且每兼肝阳上亢,肾阳虚则寒水上泛,脾虚者,气血不足,又多兼痰浊之邪,肝火上扰又多伤阴。

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

2.临床症状

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本病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为摇晃浮沉感,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因此患者常闭目静卧,但意识清楚;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则数分钟至数小时、长则数日甚至数星期;多数患者眩晕发作时可伴有耳鸣及听力减退,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内胀满感,在发作间歇期,耳鸣、耳聋可减轻或消失,反复发作后可遗留顽固性的耳鸣、耳聋。

3.局部检查

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4.其他

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眼球震颤;部分患者可显示波动性感音性听力减退;前庭功能在初发时有病侧的优势偏向,多次发作者,病侧前庭功能亦可减退甚至消失,或有向健侧的优势偏向或正常。

鉴别诊断

1.类眩晕 临床上部分患者诉说头晕或头昏,实际上是头重脚轻感或晕厥感以及莫可名状的头部不适感,并非真正的眩晕,与本病的旋转性眩晕不同,应注意鉴别。

2.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数日至数月,眩晕程度与体位变动无关,多伴有中枢症状及意识障碍而无耳部症状,根据这些特点可与耳眩晕鉴别。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根据耳眩晕发病原因,疏风散邪,涤痰息风,活血祛瘀,平肝潜阳,补肾填精,补气健脾为内治法;配合针灸等局部治疗。

一、内治法

本病在眩晕发作期以实证为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亦可见于虚中挟实,如寒水上泛等;在发作间歇期以虚证为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临床上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1.风邪外袭,上扰耳窍

临床表现:突发眩晕,如坐舟车,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性主动,风邪外袭,引动内风,上扰清窍,故眩晕突发、如坐舟车、恶心呕吐;风邪袭表,正邪相争,则发热恶风;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流涕;风邪袭肺,肺气上逆,故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方药:桑菊饮加减。方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散邪;桔梗、杏仁宣降肺气;可加入蔓荆子、蝉衣清利头目;眩晕较甚者,可加入天麻、钩藤、白蒺藜以息风;呕恶较甚者可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咽痛较甚,可加射干、玄参、牛蒡子、蒲公英以清利咽喉。

2.痰浊中阻,蒙闭清窍

临床表现: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不舒,呕恶较甚,痰涎较多,或见耳鸣耳聋,心悸,纳呆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为之蒙蔽,故眩晕、头重、耳鸣、耳聋;痰阻中焦,气机升降不利,故胸闷、心悸;痰湿困脾,脾胃升降失常,故呕恶痰涎、纳呆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主痰湿。

治法:燥湿健脾,涤痰息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用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白术健脾燥湿,入天麻以息风。湿重者,倍用半夏,加泽泻;痰火互结者,加黄芩、黄连、胆南星;呕恶较甚者,加竹茹。

因痰致眩,当责于脾,故眩晕缓解后,应注意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以杜绝生痰之源,防止复发,可用六君子汤加减以善后。

3.气血瘀滞,闭塞耳窍

临床表现:眩晕时作,耳鸣耳聋,伴有头痛,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或见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窍,脑络不通,清窍失养,故眩晕、耳鸣、耳聋;心血瘀阻,心神失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瘀血内阻,气血不畅,肌肤失养,故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为瘀血之征。

治法:活血祛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方中麝香辛香走窜,活血通络,开通诸窍;老葱辛温通窍,鲜姜辛温发散,助麝香通窍活血;佐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大枣之甘,配合鲜姜之辛,辛甘发散,调和营卫;使以黄酒活血通窍,以助药势。若见神疲乏力、自汗等气虚证者,加黄芪以益气行血,固表止汗;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桂枝、附子温经活血;遇风加重者,可重用川芎,加荆芥、防风、白芷、天麻祛风止眩。

4.肝阳上亢,扰乱清窍

临床表现: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发作或加重,可伴头痛;常兼耳鸣耳聋,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清窍,或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故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则急躁易怒;气机郁滞则胸胁苦满;肝火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肝藏魂,魂不守舍,则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主热,脉弦主肝病。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黄芩、栀子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滋养肝肾;茯神、夜交藤安神定志。若眩晕较甚,偏于风盛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肝息风;少寐多梦较甚者,可重用伏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以清心安神;阴虚较甚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白芍;偏于火盛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或用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胆之火。

因阳亢火盛,每致伤阴,故眩晕缓解后,应注意滋阴养液,以潜降肝阳,可用杞菊地黄丸调理善后。并应注意调理情志,防止复发。

5.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发作较频繁,发作时耳鸣较甚,听力减退明显。伴精神委靡,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记忆力差,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精亏损,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故眩晕经常发作、耳鸣耳聋、记忆力差、精神委靡;阴虚则阳亢,相火妄动,扰乱心神,故失眠多梦、遗精;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故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 杞菊地黄丸加味。方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枸杞子、菊花养肝血、潜肝阳;临床上还可加入白芍、何首乌以柔肝养肝;眩晕发作时可加入石决明、牡蛎以镇肝潜阳;精髓空虚较甚者,可加入鹿角胶、龟版胶以增强填补精髓之力。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阿胶、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亦可用左归丸加减。若肾阳亏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上泛清窍者,可见眩晕时心下悸动,咳嗽咯痰稀白,恶心欲呕,或频频呕吐清涎,耳鸣耳聋。伴腰痛背冷,四肢不温,精神委靡,夜尿频而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弱。可用真武汤加减,以温壮肾阳,散寒利水。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化气行水;生姜散寒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配以白芍养阴以缓和附子之辛燥。寒甚者,可加川椒、细辛、桂枝、巴戟天等药,以加强温阳散寒的作用。

6.气血不足,耳窍失养

临床表现:眩晕时发,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重,发作时面色苍白,神疲思睡,耳鸣、耳聋,兼唇甲不华,食少便溏,少气懒言,动则喘促,心悸,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眩晕时发、耳鸣耳聋;劳则耗气,故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重;气少则神疲思睡,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气虚则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脾虚不运,故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方中用党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养血安神;配少量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血虚较明显,可选加枸杞子、何首乌、熟地、白芍等以加强养血之力,或用八珍汤加减。以气虚为主、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循经取穴,并根据病情虚实而采用不同的手法。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风府、神门、内关。

配穴:风邪外袭者,配合谷、外关;痰浊中阻者,配丰隆、中脘、解溪;肝阳上扰者,配行间、侠溪、肝俞;寒水上泛者,配肾俞、命门;髓海不足者,配三阴交、关元、肾俞;上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气海。

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如属虚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

2.耳针 可选肾、肝、脾、内耳、神门、额、心、胃、枕、皮质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以胶布贴压在以上穴位上,不时按压该穴位以加强刺激。

3.头皮针 取双侧晕听区针刺,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4.穴位注射 可选用合谷、太冲、内关、风池、翳风、四渎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液1~2毫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毫升,隔日1次。

预防与调护

(1)本病虽症状严重,但不会危及生命,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鼓励患者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2)发作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起立时因突然眩晕而跌倒。症状缓解后尽早逐渐下床活动。

(3)卧室应保持安静,减少噪音,光线宜暗,空气要流通。

(4)宜低盐饮食,禁烟、酒、咖啡及浓茶。

(5)避免过度疲劳,情志开朗,生活规律,减少复发。

预后及转归

耳眩晕属难治性疾病之一,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过治疗,眩晕可得到缓解,但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顽固性的耳鸣及不可逆性耳聋,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治疗后很少再发作。

西医学中主要相关疾病认识

梅尼埃病

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听力损失、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多发于中年人,首次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一般单耳发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发作史,并参考听力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同时应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发作期以对症处理为主,尽快缓解眩晕、恶心、呕吐,可选用前庭神经抑制剂、镇静剂或自主神经调整药物、神经营养剂及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微循环。还可应用抗组胺药及脱水剂。对发作过于频繁且症状较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本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或头位变换时,伴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为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其特点是: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持续数秒,一般为3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障碍。本病多见于中年患者,确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有关。治疗可应用抗眩晕药、体位疗法、前庭习服疗法、管石改变位置法及手术疗法等。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的自愈倾向。

前庭神经炎

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有流行趋势,故又称流行性眩晕,多发生于中年人,其临床表现可分两型:①单次发作型:突然强烈的旋转性眩晕发作,伴明显的恶心呕吐,水平旋转性眼震,一般无耳鸣耳聋。持续数日或数星期(不超过1~3星期),通常数日后症状逐渐缓解,征象完全消失于6个月后。痊愈后极少复发。②多次发作型: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或为平衡障碍及不稳感,眩晕不如单次发作那样强烈,无听觉及中枢神经系征象。一般认为本病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以及应用抗眩晕药。

药物中毒性眩晕

有应用耳毒性药物的病史,常见于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过程中或使用后一段时间内,多同时伴有耳蜗功能损害,因此,除眩晕外,常有耳鸣及耳聋。眩晕起病慢,程度轻,持续时间长,非发作性,停止使用耳毒性药物后,眩晕可因代偿而逐渐消失,但听力常难以恢复正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