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童中耳炎 |
释义 | 儿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因此应当重视对儿童中耳炎的认识和科普。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注意感冒时要观察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平日需注意儿童听力表现,看电视的声音是否过响。要积极处理鼻腔鼻咽病变,儿童有夜眠打鼾表现需要去医院检查有无腺样体肥大。 西医学名:儿童中耳炎 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发病部位:耳部 主要症状:耳痛,耳闷,听力下降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分类儿童常见的中耳炎种类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 发病原因儿童常见感冒后引起急性中耳炎,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发原因。绝大多数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急性中耳炎,外耳和鼓膜的外伤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细菌经鼓膜通气管进入中耳也会引起慢性中耳炎。 发病机制大部分儿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鼻咽部的侧面,另一开口位于中耳腔,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维持中耳炎的正常压力,同时咽鼓管的纤毛运动将中耳腔的液体和细菌排出中耳炎。当鼻腔鼻咽部病变时,咽鼓管口受压,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发病率较成人为高,腭裂患儿更易患中耳炎。 病理生理典型的急性中耳炎可分四期,各期的病变不同,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充血期 中耳粘膜充血,由于粘膜充血肿胀,常引起咽鼓管堵塞,中耳腔内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 渗出期 中耳产生渗出物,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渗出,鼓室粘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 化脓期 中耳渗出液变为脓性,鼓室压力因中耳积脓而增高,鼓膜受压而贫血,导致局部坏死溃破,出现穿孔,脓液外泄。 恢复期 中耳的脓液经咽鼓管或鼓膜穿孔流出,炎症逐渐消退,粘膜恢复正常,穿孔多可自然愈合。 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按病理和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3型,各型间一般无阶段性联系。但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可合并存在。 单纯型 最常见。多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称为咽鼓管鼓室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听骨链多不受破坏。主要病理变化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耳流脓多为间歇性,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称为中央型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增厚。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气骨导差不超过30dB。 骨疡型 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迁延而来。病变组织超出粘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坏死。组织破坏较广泛,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鼓膜穿孔处可见听骨缺损,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故事内脓不多,常带臭味。听力明显下降,有时可出现头痛和眩晕。幼年发病者乳突发育严重受影响,可呈硬化型。 临床特点:持续耳漏,漏出液较粘稠,常有臭味,可伴有出血。耳镜发现鼓膜穿孔可呈边缘性、中央型或完全缺失。可见鼓室内肉芽或息肉。纯音测听可呈传导性或混合型耳聋,气骨导差往往较大。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伴有骨质破坏。 胆脂瘤型 并非真性肿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覆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其外层有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内含脱落的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此得名。 临床特点:长期耳流脓、脓量可多可少,有时可伴有出血,有特殊恶臭。但后天原发性胆汁瘤的早期可无耳流脓史。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有时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恶臭。少数病例可见外耳道后上骨壁缺损或塌陷,上鼓室外侧壁向外膨隆。松弛部穿孔若被一层痂皮覆盖、如不除去痂皮,可致漏诊。听力检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由于胆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断听小骨间形成假性连接,故此时听力下降可不明显,手术除去病灶后听力损失加重。晚期病变累及耳蜗,听力图可呈混合性或神经性。乳突CT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 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则应尽早治疗,或早施行乳突根治手术。因为此型极易破坏鼓室和乳突的结构,使半规管和面神经的骨管破坏吸收,以致出现迷路炎和面神经瘫痪;同时也能破坏鼓室与乳突的顶壁,在中耳乳突和颅脑间的骨板形成缺损,乳突后部的乙状窦骨壁也可因为胆脂瘤压迫而吸收破坏,极易造成细菌进行颅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脓肿等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在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杯状细胞和腺体增加,分泌增多。至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急性中耳炎可有畏寒、发热、倦怠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常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耳痛是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最常见表现,常为耳深部痛,逐渐加剧,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吞咽和咳嗽时耳痛加剧,小儿多因此烦躁不安、夜不成眠。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立即缓解。耳漏发生在鼓膜穿孔后,初期为血水样,后变为粘脓性。听力下降常为轻度,多被剧烈耳痛所掩盖。体检早期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而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认,鼓膜穿孔前,局部出现小黄点。开始时穿孔小,不易看清,有时可见鼓膜表面有闪烁搏动的亮点,随后穿孔增大,脓液排出。乳突部有压痛,听力检查小儿多不配合,在较大儿童可以检出传导性耳聋。血象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可趋正常。 慢性中耳炎表现为长期耳流脓、脓量可多可少,有时可伴有出血,有臭味。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穿孔,有时可以观察到鼓室内或外耳道肉芽或胆脂瘤上皮。听力检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 听力减退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表现。听力下降常为轻度,小儿对声音反应不敏感,多无自述听力下降,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单耳患病,可长期不被察觉,而在体检时始被发现。耳闷感和耳鸣也是本病常见临床表现,按捺耳屏可暂时减轻。检查发现鼓室负压引起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外突;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程度不一,重者可达40dBHL左右。积液排出后听力立即改善。声导抗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 鉴别诊断较大儿童主诉清楚、局部症状明显,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婴幼儿因无主诉,且常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局部体征不明显,诊断较困难。在婴幼儿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腹泻及烦躁时尤其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时,必须仔细的作耳部检查,必要时可行中耳CT检查或鼓膜穿刺术以确诊。 疾病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麻黄素滴鼻以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同时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并全身支持治疗。鼓膜穿孔前局部可用苯酚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由于该药对中耳粘膜有腐蚀性,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如症状严重,鼓膜明显膨出,经治疗后无明显缓解,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后应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局部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感染控制后,穿孔多自行愈合。确定炎症消退而穿孔长期不愈转为慢性中耳炎者,可作鼓膜修补术。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手术等。 小儿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慢性中耳炎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 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②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③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③粉剂宜少用,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为改善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脓2~3月、咽鼓管通畅者施行。对较小穿孔可在门诊行烧灼法。用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再贴一薄层覆盖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硅胶膜等)起一桥梁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盖物生长愈合。有的需数次才能愈合。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3.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手术治疗 1、慢性单纯性及骨疡性中耳炎 (1)去除周围感染病灶,影响鼻通气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应予手术切除和矫正,慢性鼻窦炎应进行根治,慢性扁桃体炎和增殖体肥大应予切除,尤其是小儿增殖体肥大和发炎,是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后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愈。 (2)鼓室成形术目的为清除病变,重建听力。 (1)鼓膜修补术 中耳炎干耳1~2个月后进行。根据穿孔大小选择修补方法。 ①药物烧灼补贴法 适用于穿孔在3mm以下者,局部用包宁液棉球作鼓膜表面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润麻醉,用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将鼓膜穿孔边缘烧蚀成1~2mm白环,之后取消毒好的干羊膜片、鸡蛋内膜、蒜内衣、塑料薄膜或干纸片等,涂以生物胶或甘油,贴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胶海棉块塞在穿孔内。1~2周后取下贴补片观察,如穿孔边缘不见肉芽,可再进行一次烧灼。因鼓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增殖再生能力,一般小穿孔烧灼2~3次即可修补成功。 ②组织瓣膜移植修补术 适用于穿孔大于0.4cm者。移植材料种类繁多,经证实最好为自体中胚层组织,如颞筋膜、耳屏软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内植、外植和夹层移植等法。在显微镜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将穿孔边缘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边缘窄,可由穿孔边缘向外耳道延长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创面。取少许蘸有青霉素的明胶海棉颗粒垫在鼓室内,取备好的移植片贴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面,外用明胶海棉填塞,为外植法。如将鼓膜穿孔内层粘膜刮去,将移植物片贴补在穿孔之内,为内植法。内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据术者习惯选用。夹层法最适用于边缘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边之外耳道于距鼓环外3~5mm处,环形切开皮肤及鼓膜边缘表面,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层与纤维层之间,有利于愈合。 听骨链修复术 慢性中耳炎听骨坏死很多,最常见的是砧骨长脚,术中应修复听骨链。如砧骨长脚坏死,可将砧骨体下拉与镫骨相接;如砧骨消失,应转移锤骨长突与镫骨连接,亦可做人工砧骨连接;如只有镫骨或足板,可做鸟听骨和小鼓室成形。 (2)上鼓室鼓窦凿开术 于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耳内切口,将外耳道上方皮片连同鼓膜后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侧壁,用骨凿或电钻去除外侧壁,开放鼓窦入口,暴露所有骨质破坏和胆脂瘤病变。清除所有坏死粘膜、肉芽,清除坏死的部分听骨和胆脂瘤,剪去锤骨头,冲洗止血后,将外耳道皮片拉回压向鼓窦区,并可取颞筋膜或骨膜贴补于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条填塞。此术亦称改良性乳突根治术。 (4)乳突根治术 于全麻下进行,亦可试用局麻。乳突发育很小,用耳内切口,一般用耳后切口。暴露乳突,用电钻或骨凿将整个乳突病变小房去除,彻底刮除肉芽和胆脂瘤,如进行根治应扩大鼓窦,去除外侧骨壁即断桥,削底外耳道后骨壁至不低于砧骨窝水平,否则易损伤面神经垂直段。在明视下手术,勿损伤脑膜板、乙状窦板、面神经和半规管。如疑有颅内并发症,即使骨壁完整,也应磨开骨板进行探查。如病变不重,外耳道皮肤正常,可将外耳道皮片由鼓窦处纵行剪开,分成上下两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后清理鼓室病变,最好在显微镜下明社中进行。除保留镫骨及圆窗口外,鼓室内坏死粘膜、肉芽、坏死听骨、胆脂瘤及鼓膜张肌等,应予一并清除。如鼓室病变不重,听力损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进行鼓室成形术者,清理病变组织时可以略有保守,否则病变均应清除干净,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变粘膜、肉芽,清除不尽往往是术后继续流脓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术后,外耳道、鼓室、鼓窦及乳连成一大空腔,将保留的外耳道后壁皮片分成上下两瓣翻向乳突腔内,固定在耳后软组织上,外用碘仿纱条填塞。术后9~10日取碘仿纱条,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后即可干耳。手术后遗留大空腔的缺点是,遇有冷热空气和水刺激可发生眩晕和头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发生上皮剥脱,产生溃疡,再度流脓,或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为消除术后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术,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后壁皮肤,然后取附近带蒂颞肌瓣和胸锁乳突肌瓣填充干乳突腔内,亦有用自体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异体骨者。经远期随访,虽有个别骨头感染脱落或肌瓣吸收,腔隙复现,还有少数复发胆脂瘤者,一般术后均无痂皮产生,很少再发生感染,仍有采用价值。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鼓膜穿刺及鼓膜切开在小儿中不常用;对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小儿应作鼓膜置管术,通气管一般留置半年以上。鼻腔使用麻黄素或激素滴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短期可服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手术等。 疾病预后一般急性中耳炎多能自行好转,不留后遗症;慢性中耳炎根据不同类型需手术治疗以提高听力,清除病变;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好转后有复发可能,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者需手术鼓膜置管,置管半年以上去管,遗留穿孔多能自行愈合,在极少部分儿童中需要反复置管或穿孔不愈需行鼓膜修补。 疾病预防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注意感冒时要观察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平日需注意儿童听力表现,看电视的声音是否过响。要积极处理鼻腔鼻咽病变,儿童有夜眠打鼾表现需要去医院检查有无腺样体肥大。 疾病护理如果病人有耳膜穿孔,那就需要防止耳朵进水。在洗头时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 游泳时要注意带耳塞以免耳朵进水。 应避免擤鼻涕,否则感染会经过咽鼓管由鼻腔进入中耳。可将鼻涕轻轻地吸入鼻后部,再经口腔吐出。 当耳流液持续存在时,需要用小棉签清理外耳道,以避免分泌物堵塞外耳道,口服抗生素对于治疗耳流液也是必须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