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恶来 |
释义 | 恶来,又称为恶来革,商纣王的臣子,飞廉(又作蜚廉)之子,以勇力而闻名。武王伐纣之时,他被周武王处死。飞廉和恶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祖先。 中文名:恶来 别名:恶来革 人物介绍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蜚廉擅长跑步,恶来力气大,恶来的弟弟季胜是赵国的祖先。周武王伐纣,杀死了恶来。恶来的子嗣就是女防,是秦国第一任君主秦非子的高祖父,秦始皇的三十五世祖。[1] 据《逸周书·世俘》称“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方来”一辞,孔晁注谓纣党。陈汉章在《周书后案》中以为“方来”即纣臣“恶来”。. 相关记载然而关于他的情况,正史中几乎已经缺失记载,仅一些史书中有如下记载: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 “崇侯(编写者注:崇侯虎)、恶来知不适纣之诛也,而不见武王之灭之也。国神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恶来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圣人其备矣。”」 《墨子》:「 殷纣染于崇侯、恶来。」 高诱云:「 崇国侯爵,名虎,恶来,嬴姓,飞廉之子,纣之谀丞。 」 《鹖冠子·备知》亦称:“费仲恶来者,可谓知心矣,而不知事。” 《史记秦本》记云:「 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晏子春秋谏》上篇文:「 昔夏之衰也,有推移,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制兄虎,见太平御览、诒让案。」 《庄子》集释:「 【 疏 】 龙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纣之庶叔也,忠谏不从,俱纣之害,所以佯狂,亦终不面杀戮。恶来纣之嬣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 根据有限的史料来看,恶来应该是商纣时期的重臣,身强体壮,力大无穷,敢与猛虎相搏,但是为人喜欢谗言阿谀,商纣残暴无度之时,他却助纣为虐,最终不得善终。 而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他被描写为当时的嬖臣。继费中助纣王综理朝政。为人刁钻奸猾,翻云覆雨。善诋毁他人,喜进谗言。纣王听之信之,枉杀无辜。 后世对于其勇猛的武艺以及凶猛的面容而进行引用,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之中,曹操对典韦的称赞:“古之恶来”,其当为猛将,甚至可能是古代最著名的猛将,惜今史料不足了。 简 介飞廉、恶来这父子俩都是商纣王的亲信,都属于那种才干突出,但只知忠君,不辨是非的人。《史记·秦本纪》记载:“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蜚廉,号处父。此人是个天才,天生力大腿快,跑起来快如疾风,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就像传说中的风神“飞廉”,所以又被称为飞廉。估计当时是一个负责传达信息的好手。 “飞廉”系风神有屈原《离骚》中的辞句为证:“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道:“望舒,月御也。飞廉,风伯也。”也就是说,“望舒”系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车夫。上一世纪我国著名意象派诗人戴望舒的笔名即取此意。风伯就是风神嘛! 飞廉的大儿子叫恶来,也叫恶来革,此人也是个天才,不仅和他爸爸一样力大腿快,而且勇猛过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述说:“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 啥意思呢?就是说恶来先生跑起路来,一天跑一千里不在话下,发起飙来可以用手撕碎野牛猛虎,凭借他的勇力,可以横行天下,想灭谁就灭谁。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第一悍将典韦,就被曹操赞为“古之恶来”。但本人觉得典韦比恶来还是差一点,《三国演义》武将战力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典韦不过排名天下第三,还达不到想灭谁就灭谁的程度。若说西楚霸王项羽、温侯吕布、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魏皇帝战神冉闵这几位么,与恶来相比还差不多。 俗话说:“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飞廉、恶来父子与项羽、吕布、冉闵几位一样,都是人生中道崩殂,未见白头。 周武王起兵伐纣之时,飞廉老先生正奉纣王之命出使北方。估计是搬救兵去了。恶来率兵保卫商纣王,与周武王指挥的多国部队浴血奋战,不幸兵败被杀。 等他的父亲飞廉返回时,商王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已然沦陷,纣王已然自焚驾崩,他自然无法向主子汇报自己此次出使工作的完成情况了。 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步也就算了,该干嘛干嘛去。可是飞廉老先生忠义呀,职业操守高尚,他一想,没来得及向活人汇报,就向亡灵汇报吧。于是,就登上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王的亡灵汇报。 霍太山,就是太岳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南部,最高海拔2566.6米,重峰叠峦,高耸入云。自唐尧虞舜时代起,直到夏商周,这座大山一直是先民祭天拜神的圣地,被称为中岳。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曾登临霍太山最高峰祭天。可以说,这座山相当于中国先民心目中的圣殿山。 飞廉老先生登上祭坛汇报已毕,就开始四下寻找察看纣王有什么神示,也就是神奇的最高指示,比如刮旋风、打响雷、山崩地裂、掉树叶、落石头什么的。 这一察看不打紧,他发现了一口石头棺材。这石棺高踞山巅之上,棺首刻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帝命令你不要再参合殷商王朝的乱事了,赐给你这口石棺,乖乖地自裁吧!这样能使你的氏族得到荣耀。 飞廉是个实在人,一看这是天意呀!便悲壮地高歌一曲“我不怕痛,不怕输,只怕是再多努力也无助……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而后自我了断。他死后,被手下人就地装入石棺,埋葬在霍太山。 唉!可惜了这才能出众的父子俩,由于不识时务,一味愚忠,结果都成了为改朝换代殉葬的悲剧人物。 上面这段记载出自《史记·秦本纪》,原文为:“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飞廉别号)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本人有感于飞廉先生这份忠义,反复品味了几遍这段记录,不由心生疑云:飞廉自杀殉国大概没问题,可这石棺之事会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司马公瞎编这个干吗?可如果是真的,本人觉得飞廉先生可是死的太冤枉了,这分明是姜子牙那老家伙设下的圈套嘛! 本人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 这边,周武王的军队刚刚占领朝歌,正忙着打扫战场,安抚百姓。 那边,飞廉从北方搬来了救兵,就是当年从东夷系群落化分出来的北狄某些部族。飞廉领着这支人马昼夜兼程赶往朝歌。 军师姜子牙得到这一情报,一分析,以飞廉的性格,即便是国破君亡,他也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拼死奋战,谋求复国的。而这边将老兵疲,大家都等着开庆功会呢,已无心再战? 怎么办呢?老姜头是智慧化身,鬼点子多呀,就策划出一个装神弄鬼,“天降符命”--应该叫天降棺命的把戏来。他预先派人在霍太山顶放了一口石棺,并在棺首刻下了那些要命的文字。 果然,飞廉上当了,他一死,商王朝残余的抵抗势力就此冰消瓦解了。 后来这一招给秦朝东郡的黔首,也就是黎民百姓学去了,他们偷偷在陨石上刻下了铭文“始皇帝死而地分”,想恐吓这个暴君一把。没想到,秦始皇可比他老祖宗飞廉聪明多了,立刻就猜到是有人装神弄鬼,派人大肆搜捕刻字师傅。好久没搜到,一气之下,他下令把住在那陨石附近的居民都给砍了。 相关传说秦之祖先大业,乃帝颛顼苗裔。大业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嬴氏。大费生二子:大廉、若木。若木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在夏桀时弃夏归商,为汤驾御战车。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鸟身而人言。殷帝太戊使之驾御专车并以女妻之,因而屡建奇功,乃封其为诸侯。其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子飞廉,飞廉生恶来,是季胜的哥哥。飞廉善走,恶来有力,父子俱效力于殷纣。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当时飞廉在北方为纣王立坛于霍太山(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得一石棺,棺上铭文: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飞廉遂触棺而死,葬霍太山。其后非子建立秦国。 相关人物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的典韦: 典韦武艺高强,武器 双铁戟(后被胡车儿偷走),忠心护主,一代忠臣,是当年曹操得意猛将。曹操初见他时曾赞为“古之恶来”。 典韦性格与张飞无异。是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宁陵)人,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雠,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的奇力为异。初属张邈,后属夏侯惇。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为曹操所异,又因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最终因敌人太多而战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和侄子也都战死了。事后,曹操亲自祭奠,痛哭失声。他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