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恶 |
释义 | 恶,中国常用词汇,经常表示不好的,凶狠的,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等意思。 基本信息拼音:è wū wù ě繁体字:恶 部首:心部 结构:上下 外笔画:6 总笔画:10 五笔86:GOGN 五笔98:GONU 仓颉:MCP 笔顺编号:1224314544 四角号码:1033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076 字义恶è不好:~感。~果。~劣。~名。丑~。~毒。邪~ 凶狠:~霸。~棍。险~。凶~。邪~。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不简单,很厉害:你这人真~(你这人真猛,太厉害了)。多属于河南地方用语。 恶wù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恶(恶)ě〔~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恶) 恶 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详细字义 1.〈代〉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what] 恶,安也。——《广韵》 恶识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左传·桓公十六年》 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恶能无纪。——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叹> 1.表示惊讶 [wu] 恶,是何言也?——《孟子》 恶,是何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另见 ě;è;wù 词语【恶化】 èhuà 向坏的方面转变。 〖例句〗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也越来越消瘦了。 【恶劣】 èliè 极坏:品行恶劣|手段恶劣|恶劣的天气。 〖例句〗在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中国科学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坚持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很大成就。 【恶习】 èxí 坏习惯,多指赌博、吸毒等。 〖例句〗这几年生活富裕了,一些人却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恶意】 èyì 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 〖例句〗你大概误解他的意思了,他只是跟你开个玩笑,并没有恶意。 汉英互译badness evil ferocity vice 【释义】①很坏的行为,跟“ 善 ” 或“ 好 ” 相反:罪恶|无恶不作|是非善恶。②凶狠;凶猛:恶毒|恶霸|一场恶战。③很坏的;不良的:恶劣|恶习|恶性循环。 【恶化】 #èhuà 向坏的方面转变。 〖例句〗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也越来越消瘦了。 【恶劣】 #èliè 极坏:品行恶劣|手段恶劣|恶劣的天气。 〖例句〗在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中国科学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坚持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很大成就。 【恶习】 #èxí 坏习惯,多指赌博、吸毒等。 〖例句〗这几年生活富裕了,一些人却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恶意】 #èyì 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 〖例句〗你大概误解他的意思了,他只是跟你开个玩笑,并没有恶意。 相关信息恶 badness evil ferocity vice 【释义】 ①很坏的行为,跟“ 善 ”或“ 好 ”相反:罪恶|无恶不作|是非善恶。 ②凶狠;凶猛:恶毒|恶霸|一场恶战。 ③很坏的;不良的:恶劣|恶习|恶性循环。 恶 <;名> (形声。从心,从亚,亚亦声。“亚”意为“内部的闭锁圈”。“亚”和“心”联合起来表示“心情被禁锢”。本义:心里憋闷、憋屈。引申义:难受的事、不好的事。再引申义:坏人坏事) 同本义 恶,过也。――《说文》 恶上安西。――《颜氏家训》 吾以志前恶。――《左传·定公五年》 君子之遏恶扬善。――《易·象传》 又如:恶恶从短(对于人的过失,不十分苛责,适可而止) 泛指一般罪恶 恶积祸盈。――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 又如:恶逆(奸恶逆乱。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恶障(佛语。指杀生、偷盗等妨碍修行的罪恶);恶头儿(罪名);恶心钱儿(干坏事得来的钱财);恶孽(罪恶;弊病) 恶人;坏人 元恶不待教而诛。――《荀子·王制》 又如:恶杀 恶 ě又见è;wū;wù。 【恶心】 ①想呕吐。 ②使人厌恶(wù)。 恶 è ①坏;恶劣:恶习、恶行。 ②坏行为;罪恶的事情:无恶不作。 ③凶狠;凶恶;凶猛:恶霸、又见ě;wū;wù。 【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末日已到。贯:古时串钱的绳子。 【恶劣】很坏:行为恶劣。 【恶魔】 ①佛教称破坏佛法和善事的恶神、恶鬼。 ②比喻极其凶恶残忍的人。 【恶语中伤】用恶毒的话语攻击陷害别人。 恶(恶)wū ⒈通"乌",〈表〉疑问。哪,何,怎么:路~在?~足道哉? ⒉文言叹词:~,是何言也![恶乎]从哪里,在哪里:学~乎始,~乎终(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终止呢)? 恶(恶)wù讨厌,憎恨:太可~。深~痛疾(疾:厌恨)。 恶wò 1.象声词。禽鸟叫声。 恶hū 1.见"恶池"。 恶yà 1.次。 恶 (wù,音勿) ①讨厌,憎恨。《素问·五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②排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③畏怕。参“恶风”、“恶寒”。 二(wū,音屋)疑问代词:何,怎么。《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恶得无虚?” ⑶(è,音饿) ①污秽;凶狠。《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逆……嗌干面尘色恶。” ②劣,不良。指疾病或某些病状、体征性质险恶,预后不佳。《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灵枢·本脏》:“肝应爪……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③凶暴不良,与“善”相对。《灵枢·本脏》:“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④丑,与“美”相对。《灵枢·本脏》:“厚薄美恶皆有形。” 宗教上的恶基督教:5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恶是善的丧失”,而“善”即神学中“上帝的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认为撒但是恶的化身。对于不相信基督教的人,“善”可以由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标准决定。 佛教:恶指能够招致恶果的不善之法。行恶事者会轮回到三恶道。佛教典籍中罗列的“十恶”是“由身、口、意三业所起的十种非理损人之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其依照的仍是人类社会对善恶的评判。 道教:恶指招致灵魂堕落的思想与行径。多行恶事者不能得道成仙,恶人死后依照生前的恶行堕入相应的地狱。其依照的仍旧是人类社会对善恶的评判。 哲学上的恶人性的恶:对于人性,有性善和性恶两种对立观点: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顺应社会道德,通过自觉的修养便可以从善;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与社会道德相悖,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伦理的恶:伦理上认为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就是恶行。 自由意志论:强调人的自由不应被暴力干涉。例如不应认为同性恋是罪恶,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对他们横加干涉属于对弱势群体的迫害。 凶恶:凶恶是指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心灵的行为,例如暴力、责骂、惩罚等,通常是人愤怒时才会作出凶恶行为以发泄自己。适当的凶恶可以使别人顺服、接受及听从自己的意见;但也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安和不满,过分的恶甚至引发双方冲突。 佛学知识恶(梵pa^pa、pa^paka,藏sdig-pa) 指能招引可厌之果之不善法。三性之一。与善、无记相对,与不善(akus/ala)同义。有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障害圣道等性质。《俱舍论》卷十六云(大正29·84b)︰‘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云(大正46·669c)︰‘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大乘义章》卷七云(大正44·599c)︰‘顺名为善,违名为恶。’ 佛法中,‘恶’可分为五恶、五逆、十恶业等种。‘五恶’,指为五戒所禁止者,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逆’,一般指害母(杀母)、害父(杀父)、害阿罗汉(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坏教团),以此种行为能令人落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又作五不救罪;又,此处所说之五逆,与《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所立之五逆不同。‘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此中,前三者是身恶,次四者是口恶,后三者为意恶,若行此十恶业,将落入三恶道。 十恶十恶(梵das/akus/ala-karma-pathani,巴dasa^kusala-kamma-patha,藏mi-dge-babcuh!ilas)指十种过患。即由身、口、意三业所起的十种非理损人之业,与‘十善’相对,又称十恶业、十恶道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依《大乘义章》卷七、《法界次第》卷上等所述,‘杀生’谓断其他有情之命;‘偷盗’谓盗取他人财物;‘邪淫’谓对非己妻妾行违法之行;以上三种是身业恶行。 ‘妄语’谓以言诳他;‘两舌’谓以言构斗,离间彼此;‘恶口’谓以粗恶之言,恼怒他人;‘绮语’谓以乖违道理的巧言,令他人好乐,以上四种属口业恶行。 ‘贪欲’谓染着顺情之境,心无厌足;‘嗔恚’谓忿怒违境,心不能平;‘邪见’谓否定因果,抱持僻见,心无正信,以上三种为意业恶行。 前述十种皆是乖违真理,损毁自他,故名十恶。此十恶能起报应,通入当果,故又称业道。此中,口业四种,顺序不定,如《长阿含经》卷九作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增一阿含》卷四十三、《十不善业道经》等作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此外,其他六恶,在顺序上也有所不同。 另有上品十恶之说,谓十重罪。《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云(大正17·844c)︰ ‘如人有父得缘觉道,子断父命名杀中重。夺三宝物名盗中重。若复有人,其母出家得罗汉道,共为不净是淫中重。若以不实谤毁如来,是妄语中重。若两舌语坏贤圣僧,是两舌中重。若骂圣人是恶口中重。言说坏乱求法之人,是绮语中重。若五逆初业,是嗔恚中重。若欲劫夺持净戒人物,是贪中重。邪见中重,谓之边见。迦叶,此十恶道,是为最重。’ 《摩诃止观》卷一(下)引此经文,名之为十恶恶。《止观辅行》卷一之五释云(大正46·178a)︰‘若起十恶于中下境尚已名恶,于恩德田名恶中恶。’并举《大智度论》所说为例︰被他人打而报复是名为恶,不被打而打人是名为大恶,打有恩者名恶中恶。 宗教上的恶基督教:5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恶是善的丧失”,而“善”即神学中“上帝的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认为撒但是恶的化身。对于不相信基督教的人,“善”可以由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标准决定。 佛教:恶指能够招致恶果的不善之法。行恶事者会轮回到三恶道。佛教典籍中罗列的“十恶”是“由身、口、意三业所起的十种非理损人之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其依照的仍是人类社会对善恶的评判。 道教:恶指招致灵魂堕落的思想与行径。多行恶事者不能得道成仙,恶人死后依照生前的恶行堕入相应的地狱。其依照的仍旧是人类社会对善恶的评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