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额敏塔 |
释义 | 额敏塔,全称为额敏和卓报恩塔,又称苏公塔,当地维吾尔群众称之为吐鲁番塔,高高矗立于吐鲁番市区东南2公里处,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1985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额敏塔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乡木纳尔村南面的一处开阔台地上,西距吐鲁番2公里,东面与安乐古城相邻。 建造历史建造者额敏塔的建造者是额敏和卓(1694~1777年)是鲁克沁王的后裔,1694年出生于哈拉和卓,是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曾因维护祖国的统一,被清政府封为“扎萨克”。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扎萨克。扎萨克,又作札萨克,在蒙古语中,是“执政官”的意思。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分别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级,第二年正式封为郡王。从此,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正式产生了。 1767年,额敏和卓奉召到北京朝觐,之后,乾隆皇帝把他留在北京“御前行走”。这次额敏和卓在北京一住就是五年,经常出席有关国事活动,尽力为清政府办事,作了不少有益于新疆稳定发展的事。 建造经过1772年,为清朝“宣力多年”的额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他安居在家时,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就萌发了修塔的念头,以表示自己万世不渝的念头。随后,他和儿子苏赉满自出白银 7000两,开始建造这座报恩塔。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月,报恩塔建成,额敏和卓父子还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分别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刻下了碑记,表达他们对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 而年老多病的额敏和卓也不幸在这一年病故,享年83岁。清朝政府得知额敏和卓去世的消息后,派人前往祭奠,并“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其郡王爵位由儿子苏赉满承袭。为表彰额敏和卓一生功绩,乾隆皇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其挂像,并亲自为之题词说:“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王爵“世袭罔替”,从额敏和卓受封为郡王到清末,共传位六代九人,时间长达152年。由于苏赉满继承了额敏和卓的爵位,成为吐鲁番第二代郡王,加之报恩塔基本上是由他主持修建的,因而,额敏报恩塔后来被人们称为苏公塔。 古塔概况苏公塔是一座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的古塔,造型别具一格,通高37米,底部直径达10米,全部以砖块砌筑而成。塔身呈圆柱形,上小下大,塔顶呈盔形。 塔门入口处,有两通石碑立于塔下,一为维文,一为汉文。汉文碑记全文如下:大清乾隆皇帝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口领扎萨克口 苏赉满等。念额敏和卓自受命以来,寿享八旬三岁。口口上天福庇,并无纤息灾难,保佑群生,因此报答开恩,虔修塔一座,费银七千两整。爰立碑记,以垂永远,可为名教,恭报天恩于万一矣。乾隆四十口年端月吉日立。 很明显,修建额敏塔是为了恭报清王朝对额敏和卓一家的知遇之恩,并使额敏和卓一生的业绩能留芳千古,“以垂永远,可为名教”而建造的。 塔身外面饰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等几何图案,共有15种之多,都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美观大方,精妙绝伦。 塔体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筑有14个窗口。塔内有螺旋形的台阶72层,人们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顶。塔内没有木料,全凭一个砖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撑整个塔身的重量。据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相传说,苏公塔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特征。 苏公塔左后方,是一块墓地,这是穆斯林墓葬园。 苏公塔右侧,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清真寺,据说,这座清真寺就叫额敏塔清真寺,它是吐鲁番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新疆境内较大的清真寺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