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朵颜三卫
释义

14世纪中叶蒙古东部,即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驻牧和活动着不少的蒙古部落。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等。

部落的来历

这些部落的来历,还要追溯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时代。成吉思汗曾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二人,作为他们的兀鲁思。帖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地大物博”,西起大兴安岭,横跨嫩江,东与女真为邻,南近松花江,北抵黑龙江流域。该兀鲁思的主要部众是乌齐叶特人。额勒只带的兀鲁思,位于上述兀鲁思之南,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主要部众是兀良哈人和乃蛮人。这部分兀良哈人是成吉思汗的名将者勒篾的后裔所率之部。他们是跟随额勒只带从不儿罕山迁徙到此的。起初,这部分兀良哈人居住在额客朵颜温都儿山一带和搠河(今绰尔河)流域。

著名将军

成吉思汗封札剌亦儿部出身的著名将军木华黎为国王,让他统驭大兴安岭东西之地。后来,他的后裔相继称国王,统治辽阳行省。因此,札剌亦儿部在木华黎将军后裔的统率下,在岭东地区的活动曾经十分令人瞩目。

别勒古台封地

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封地,在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东北方,元代的泰宁路(在今吉林省洮儿河流域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东至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以西一带。另外,别勒古台的孙子爪都,曾被忽必烈汗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省汤旺河)一带任探马赤。因此,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部分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根据蒙古文献记载,他们所领有的部落称为翁牛特。除此之外,大兴安岭以东还有弘吉剌特、伊奇烈思、兀鲁兀特、忙兀特等部。

蒙古草原

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汗从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后,这一地区的蒙古各兀鲁思和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朝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他们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政策。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楚将军统率着二十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驿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建立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1388),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得归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兀良哈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靖难之役及与明朝的战争

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朝发生皇室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割让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永乐皇帝的决定和允诺并没有完全兑现。明廷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称其为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他们经常联兵进攻明朝。永乐帝在1422-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攻打阿鲁台时,曾率领军队深入屈裂儿河流域,打击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兀良哈三卫并未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1428年,他们又进入大宁城,并经会州(今河北平泉县)直趋宽河(今河北瀑河)。他们还同明朝宣宗皇帝亲自率领的3000骑兵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当时,科尔沁部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统率下迁入嫩江流域。他们全力支持兀良哈三卫向南推进,夺取大宁地区。

明朝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其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洼”原有穴字头)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卷328)。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嫩科尔沁部泛属兀良哈地区之由来

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的部落。拙赤合撒儿的封地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因此,这些地区也是科尔沁人游牧和活动的地域(今额尔古纳右旗境内仍然保留着拙赤合撒儿故城的遗址)。

15世纪初,阿速特部大首领阿鲁台与卫拉特部为敌时,就得到科尔沁部的支持。因此,阿鲁台和科尔沁部的关系十分友好。在卫拉特马哈木拥立德勒伯克为全蒙古大汗的同时,阿鲁台拥立了科尔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称全蒙古大汗。阿岱汗封阿鲁台为太师。但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的联合力量最终未能击垮卫拉特,并不时遭到卫拉特首领东进的威胁。15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达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以“嫩江科尔沁”之名著称。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

他们之所以迁到这一地区驻牧,是因为兀良哈地区的一些蒙古封建主和阿鲁台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的人还同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阿鲁台的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卫。在阿鲁台遭到明朝永乐皇帝进攻时,兀良哈三卫曾给过他多次援助。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领主都甘愿服从阿鲁台的控制和调遣。其中,驻牧嫩江流域的福余卫的一些领主,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进入其驻地时,就曾经起而反抗。结果,他们遭到阿鲁台太师的镇压,人畜被掠夺。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其驻地,逃往海西女真部地区。

乌齐叶特科尔沁

有的文献称嫩科尔沁为“乌齐叶特科尔沁”。这是因为,福余卫中的主要部众是乌齐叶特人,而嫩科尔沁又占据了原来福余卫驻地的缘故。《蒙古源流》把阿岱汗说成是“科尔沁之斡赤斤诺延之裔”,就是因为阿岱汗据有了原斡赤斤诺延的乌齐叶特部所产生的误会。明代史籍中亦有类似情况,将嫩科尔沁人称作福余卫人,或笼统地称作兀良哈人。如蒙古文献中所记杀害岱总汗(即托都布和汗)的人是嫩科尔沁郭尔罗斯部的沙布丹,而汉文史籍则称他是兀良哈的沙布丹。这并不矛盾。因为嫩科尔沁部驻牧地原属福余卫,而三卫的驻地,明朝人均称兀良哈地区。后来,蒙古史学家博明在其《西斋偶得》一书中说:“科尔沁等部,乃朵颜三卫之众”。这里的科尔沁部系指居住于朵颜三卫地区的嫩科尔沁。

蒙古部落

总之,15世纪30年代以后,驻牧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遂成为兀良哈地区比较显赫的蒙古部落。他们同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及其他蒙古部落共同活动和生存。所以,史书所提之兀良哈三卫(部),大致亦包括嫩科尔沁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