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鳃孔舌形虫
释义

多鳃孔舌形虫属柱头虫科、舌形虫属。 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从渤海北部至黄海南部的潮间带。

简介

多鳃孔舌形虫属半索动物门、肠鳃纲、柱头虫科、舌形虫属。学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从渤海北部至黄海南部的潮间带。

多鳃孔舌形虫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体长35~60厘米。身呈圆锥形,身长约为全长的1/50,领部与身长相等。身的后半部背面中央线有一条纵沟,整个身部呈淡桔黄色。 领的前缘环抱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桔黄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

虫体肝区的长度约为全长1/10。肝囊数为100~130个,排列成两行,十分规则,肝区前部和后部肝囊小,中部长。肝区色泽一般由前向后顺序为褐色、土黄、绿色等。尾区长度为全长的1/2以上,具有外环肌,肛门开口于尾端。整个尾区为浅褐色或黄色。

雌体的生殖区长度约为全长的1/3,鳃长约为生殖翼长度的1/5。鳃孔较多,达130~160个左右。两生殖翼对称,始于领的后缘,起点处两翼与鳃的前端分隔。在鳃区后端处生殖翼呈紫棕色,雄性则为枯黄色或桔红色。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多鳃孔舌形虫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身体左右对称,在外形上就像一条小蛇,或一条大蚯蚓,但身体构造却与它们均大不相同。成体的长度在352¬—613毫米之间,可以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吻位于最前端,稍后是领,最后是略成圆柱形的躯干。整个身部呈淡桔黄色。 领的前缘环抱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桔黄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

吻、领和躯干中都有空腔,分别称为吻腔、领腔和躯干腔,都是体腔的一部分。吻为短圆锥形或尖锥形,具有发达的肌肉,是挖掘泥沙的器官,长约11毫米,宽约7毫米,呈淡桔黄色,后半部背面中央线上有一条纵沟。接着是短的肌肉间体,叫做领。领的前缘环抱着吻的基部和吻柄,吻能缩入领内。前端腹面的中央和吻部的交界处有一个很明显的口。从侧面来看,领的后缘是自背缘向腹缘倾斜的,领的背缘较腹缘为短,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相近种类的主要特征之一。领的背部长度为11毫米,腹部长度为9毫米,宽为9毫米。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三分之一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细弱环线,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浅。领的后缘是一条突起的边缘,叫做盖,紧接盖的前面与之相邻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这一条色素带在整个领区的淡桔黄色衬托之下显得非常漂亮。

领的后面是延长的蠕虫状的躯干。躯干又可以分为鳃、生殖翼、肝和尾等四个区。鳃区的长度为37毫米左右,相当于领长的3—4倍,相当于生殖翼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鳃区中具有数目较多的鳃孔,约为130—160个,成对地排列在背侧,呼吸时水流从鳃孔排出体外。两个生殖翼对称,宽而长,长度为190毫米左右,约为鳃区的5倍,开始于领的后缘,没有翼缘垂。起首处两翼为鳃的前端所分隔,相距约3—4毫米,前部窄,鳃区后部附近最宽,后部逐渐变窄,终止于肝区交界处稍前或稍后。

肝区特别长和肝囊数目多也是本种的特征之一。整个肝区的长度为33—74毫米,肝囊约有110—130个,排列成两行,十分规则。较为成熟的个体肝区前部的界限较为明显,后部的界限不明显,前部肝囊小,中部渐大,后部又渐小。尚未成熟的个体肝区前后部的界限都不明显,肝囊大小与成熟个体的情况相似。肝囊的数目一般是随着个体成长而增加的,但在个体完全成熟后就变化不大了。肝区的颜色变化也较多,一般由前向后次序为褐黑、赭、土黄、绿等,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变化。

生活习性

雄雌异体,性成熟的雌性的生殖翼为紫棕色,雄性的生殖翼为桔红色或桔黄色,在鳃和生殖翼的腹面两侧均没有色素斑点。雌性产卵在海滩里,卵数有上千枚。雄性在雌性产卵的同时或稍迟就释放出精子。受精卵孵化出有纤毛的幼虫,很快就能进行游泳,然后沉入海底。

它穴居于沙粒之中,体表粘液与沙子结合在一起,以沙底质有机物质为食。它可以依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领部发生伸缩,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动。当它向前掘进时,水和富含有机质的泥沙便被摄入消化管。

主要分布

多鳃孔舌形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青岛胶州湾内的薛家岛、黄岛、沧口、楼山和前海的栈桥、汇泉浴、石臼所,以及江苏的大丰、东川,河北的北戴河等地,但数量很少,所以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价值

多鳃孔舌形虫和黄岛长吻虫均为我国的特有物种,在分类上属半索动物门,系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对研究动物的系统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潜在的利用价值。1988年这种动物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濒危动物。

物种现状

对两种半索动物的分布、资源量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过去的调查资料,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主要分布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以薛家岛的安子码头、辛岛湾和山里湾数量最多。在80年代以前,该类动物尚较易采到。最近20多年,这两种动物数量已大幅减少。最近的试采表明,在安子码头、辛岛湾海域已经不能采到这类动物,虽经多次努力,仅在山里等海滩发现有限的几个个体,可见其资源状况岌岌可危。

致危原因

1、栖地消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如港口(特别是青岛前湾港)建设、海水养殖、采沙及其他涉及填海的滨海建设项目剥夺了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的栖息地,如过去记录的主要分布点安子码头的潮间代滩涂即因港口建设而消失。

2、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日益增长,海水养殖和油类污染也较过去增加很多,胶州湾沿岸海水已达中度或严重污染,对浅海及潮间带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该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生存。

3、其他人类活动:滩涂贝类等经济动物的采捕、观光旅游活动等。

参考资料

1.多鳃孔舌形虫 

扩展阅读:

1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5887.htm

开放分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柱头虫科
“多鳃孔舌形虫”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7次
最近更新:2010-06-02
创建者:B4U·NAOKI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hattie11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