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寐病 |
释义 | 多寐是一般所说的“嗜眠症”,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损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阴气盛,脾虚湿盛所致。 概述多寐,病证名。同多眠症。《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谓多寐为心肺之病。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可以多种原因引起。若体重或浮而多寐,为湿胜,宜平胃散加防风、白术。食方已即困倦欲卧,为脾气弱不胜食气,俗称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四肢怠惰而多寐,为气弱,宜人参益气汤。长夏懒怠,四肢无力,坐定即寐,为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因炎暑所逼而致,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为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宜沈氏葳蕤汤。狐惑症见默默多眠,可辨证选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苦参汤熏洗。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干苦,微恶寒,闭目欲眠,为少阴伏邪发出,感太阳客邪,宜黄芩汤加桂枝、石膏,甚则葳蕤汤加减。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或脉沉细昏沉不省,为阳气内遏,急与药令四肢温缓,不尔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汤。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不用药。参见嗜卧、多眠、善眠等条。 记载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1.《灵枢·口问》明确叙述了睡眠的基本生理,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2.《灵枢·大惑论》明确指出阳气受阻,久留于阴,是造成多寐的主要病机。3.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出阳虚阴盛也是多寐的主要病机。 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发作性嗜睡病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心窍。 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 病变过程中各种病理机制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津停聚而成痰浊,痰浊、瘀血内阻,又可进一步耗伤气血,损伤阳气,以致心阳不足,脾气虚弱,虚实夹杂。 证治分类1.湿盛困脾证2.瘀血阻滞证3.脾气虚弱证4.阳气虚衰证 1.湿盛困脾证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 治法:燥湿健脾,醒神开窍。代表方:平胃散加减。常用药:苍术燥湿健脾;藿香芳香化浊;橘皮理气和中;厚朴、生姜宽中理脾祛湿;菖蒲醒脾化湿,提神开窍。 2.瘀血阻滞证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通络。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京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姜、黄酒温通以助行血:老葱、麝香开窍醒脑;红枣顾护正气。 3.脾气虚弱证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化痰和中;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4.阳气虚衰证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 治法:益气温阳代表方: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炙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大补元气;熟地黄、五昧子、川|穹滋补阴液,阴中求阳;升麻升阳,以助清气上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